小麦,原产于中东新月沃土地区,早在6000年前,第一缕文明的曙光照亮大地之初,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从蒙昧状态中醒来的民族——苏美尔人,便已经开始在底格里斯河畔种植小麦。大约4000年前,小麦传入华夏地区并逐渐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如今,以小麦粉加工而成的面食是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赖以温饱的主食。
火的掌控,水的运用,让中国人在烹调方面达到了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境界,用水蒸气烹饪食物更是华夏民族的独创。它看似简单,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的固有营养,同时让谷物原本并不可口的口感变得松、暄、软、润、滑,使之成为利于消化和吸收的美味。
馒头,中国人最熟悉的面制主食。它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无论是“蒸饼”,还是“面起饼”,指的都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馒头。
然而战国时期,石磨并未出现,人们想要获得面粉,就只能使用效率十分低下的杵臼等工具将小麦捣碎,费时又费力。因此即使在当时王公贵族的餐桌上,面食都是极其珍贵的,无怪乎当时人们要将“面起饼”作为大庙祭祀的祭品。
西汉初期,中国人发明了磨。石磨被发明以后,在中国的小麦主产区,人们才开始大规模地吃面食。
现在人们最熟悉的馒头,恐怕非山东大馒头莫属。在人们饭量越来越小的今天,各种食物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向着精致纤小发展,然而山东大馒头仍旧豪气冲天、壮硕实在,一如山东大汉之“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爽快,给人以踏实之感。
山东馒头的制作方法和北方其他地区大抵相同,面粉加水、酵母,揉成表面光滑的面团,放入容器内等待酵母发酵,直至面团胀大两倍取出,开始反复的揉面历程。
揉面团的同时要不停地揉进干面粉,蒸出的馒头口感如何,主要取决于揉面的功力,干面粉揉少了,馒头太“暄”,没有嚼劲;干面粉多了,馒头则太硬,同样口感不佳。对于过去的家庭主妇们来说,能蒸得一锅香甜可口、软中带韧的馒头,是一辈子都值得自豪的好手艺。
大块面团揉好后,再揪成小块,揉成馒头。山东人普遍饭量较大,因此个头大、分量足,是山东馒头最显著的 特点。待到馒头揉成形后,便可上笼了。山东人习惯将一层洗净晾干的玉米叶铺在馒头下面,既能防止“粘底”,又给馒头增添了一丝玉米的清香。
笼内的馒头静置10分钟,开火,水开后,蒸约15分钟,关火,焖2分钟,再开锅盖,一股小麦的香气随着缭绕的蒸汽瞬间弥漫整个厨房。刚刚出锅的馒头格外香甜,白口吃,不配菜,极易吃得刹不住车。
中国人在烹饪方面有着令其他民族难以置信的神奇点化力量,原本平淡无奇的食物,经过“妙手偶得”式的点缀,便能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化学变化。
花卷,因为有着一身如花开一样的褶皱,故而得名。从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被看作馒头的变形,但是与馒头相比,有着更精致的外形以及更加多变的口味。不过制作花 卷,除了和馒头一样需要经过发酵的面团之外,却并没有太过复杂的原料。中国人就是通过这样一双巧手,让普普通通的食物有了更丰富的变化。
面粉加水、酵母和成面团,这一过程与馒头的制作大同小异;发酵发足后加碱水揉匀,这会让做好的花卷口感更加松软。将面团擀成面片,撒上盐、花椒面,均匀涂抹上食用油,这些简单的调味品在花卷蒸制的过程中将充分渗透进面团中,与面粉之间产生不可思议的碰撞。
最后将面片卷起切成等宽的卷,花卷的造型则要看制作者的手艺和创造能力了。取两到三个面卷,竖着摞起,拉长,然后拧若干圈,最后把两头对起来,捏牢,成形,上锅蒸。
15分钟后,花卷便可以出锅了。由于在制作的过程中添加了盐、花椒以及食用油,因此花卷本身便透着油脂、椒盐以及面粉混合而成的香气,这往往能让吃惯了略显单调的馒头的人胃口大开。更加松软的口感,也更能抓住人们的味蕾。
此外,花卷还可以做成麻酱、葱油等各种风味,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馕,另外一种无论是气质还是外形都和馒头截然相反的面食。它是生活在新疆的维吾尔族人最爱的主食,而新疆正是中国最早种植小麦的地区。4000年前,从西亚移植而来的小麦,正是从这里通过河西走廊,传到了中原地区。
“馕是信仰,无馕遭殃。”这句朴实的谚语说出了馕在维吾尔族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馕”源于波斯语,中原人称之为“胡饼”,张骞凿通西域之后,中原与西域地区交流频繁,由于馕本身具有易于制作、便于携带、久存不坏、适合旅途携带等特点,于是成为中原商旅行人的最佳选择。
东汉时,甚至在宫廷里都曾兴起过胡饼热。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由此可见,馕对中原的饮食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
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在面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成面坯,再在馕坑中烤熟。馕的品种很多,最大的馕被称为“艾曼克”馕,中间薄,边缘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最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口一样大,叫“托喀西”馕。
维吾尔族人除了用发酵的面做馕以外,还用不发酵的面做馕:面里和上羊油或清油,擀薄后烤熟,便做成了更为香脆可口的油馕。“喀特玛” 馕也是油馕的一种,只不过制作工艺更加精致,一层面一层油拧在一起,擀薄后烤成,这样的馕香酥可口,久放不坏,逢年过节或是遇到喜事,维吾尔族人常做这种馕来招待客人。
还有一种馕是甜馕,叫“西克曼”馕,就是把冰糖化成水涂在馕的表面,烤成后冰糖在表面结成晶体,在阳光下晶莹夺目,让人垂涎欲滴。不过,在馕的众多品种中,要数肉馕最好吃,肥羊肉切碎,放上洋葱、盐和一些作料,然后和在发酵的面里或包在里面,放在馕坑里烤熟,吃起来满嘴油香,久久不散。
作为中国北方最普遍的主食,馒头也随着中国文化传到了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千百年后,“东渡”的馒头已经成为日餐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并且被赋予更为多样的变化。
红叶馒头是日本广岛县严岛地区的特色食品,以面粉、蛋、糖为主要原料,有类似蛋糕一样的质地,里面包馅,外形仿照广岛县县树鸟爪槭的树叶形状。
馒头馅有很多种变化,除了常见的腰豆馅、小豆豆馅之外,还有白色豆馅、抹茶豆馅、栗子豆馅、牛奶蛋糊奶油、巧克力奶油和乳酪等许多变化。
传说在明治时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访问宫岛的时候,曾对红叶谷茶馆送红叶馒头的侍女开了一个玩笑:“如果把这双可爱的手烤来吃,应该会很好吃。”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是流传相当广泛,广岛县内许多红叶馒头店中都会招贴这个小故事。
松露馒头是日本佐贺县唐津市的知名点心。用蛋糕质地的表皮圆圆地包住豆沙馅,因为外形与唐津市名胜虹松原上生长的高级食用松露相似,所以被安上了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