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历史的长河中,华夏文明穿越了五千年光阴,中国的饮食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五千个寒暑。这不仅造就了中国光辉灿烂的饮食文化,同时也给中国人的饮食打上了深刻的历史烙印。

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国土,多样的物产,造就了饮食风味的丰富多变。“南米北面”构成基本的饮食结构;“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奠定了口味上的主要基调;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形成了四大风味。

中国人善于根据四季变化搭配食物,夏天多吃清淡爽口食物,冬天多吃味醇浓厚食物。于滋味的鲜美之外,中国人还讲究欣赏之美,哪怕平凡如红萝卜、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而食材、食具以及环境的搭配与和谐,更是被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五味调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之美”。《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盐之咸与梅之酸二味。“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

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一粥一饭之中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例如,孩子出生,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之后,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

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国人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ZK68HFtHT4ej0jwowNOVPtYd1KgGtvcst7pziy6jFBBZ+YOWlexwa/BGcqons8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