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甜,尝得到的愉悦

人生百态,五味杂陈,有一味最令人欢欣愉悦,那就是甘美的“甜”。粗茶淡饭度日的匮乏年代,些许甜食总能为寡淡的生活带来一抹明媚。物质丰盈的今日,美味的甜点更是消除疲劳、调整心情、减轻压力的绝佳食品。

自然的馈赠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与“甜”有关的词汇总是被赋予美好的寓意,足见甜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倘若少了甜食,这个世界恐怕也会乏味许多。

蜂蜜,古代又称“冬酿”,这里的“冬”取的是严酷艰难之意,寓意蜜蜂酿蜜之艰辛。在人类还没有掌握从甘蔗、甜菜等作物中提取糖分的技术之前,蜂蜜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甜食。晋代诗人郭璞曾作《蜜蜂赋》:“散似甘露,凝如割脂,冰鲜玉润,髓滑兰香。”足见古人对蜂蜜的喜爱。

从蜂蜜中品尝到了甘甜之后,擅长创造美食的中国人很快就将它用在了烹饪调味上。蜜汁火方就是一道将蜂蜜的甜美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珍馐美馔。它流行于江南一带,以久负盛名的金华火腿为原料,蜜汁芬芳,甘鲜异常。

与大多数江南美食一样,蜜汁火方的制作过程充分体现了这方水土中所蕴含的细腻。色泽鲜艳,红白分明的金华火腿,切下形状规则的一方,皮朝上放置于砧板上,再以小刀将大块火腿剞成小块,深度至肥膘的一半,加清水放入碗中,上笼蒸制。微微跳动的火苗温柔地舔舐着锅底,锅中水花轻沸,袅袅蒸汽升腾至蒸笼内,若有若无的火腿香气随之渐渐溢出。

蒸两三个小时之后,将火腿取出,滗去汤汁,加冰糖和些许淡清汤,再次上笼蒸一小时,最后加入白糖莲子,再半小时,取出滗去卤汁,装入盘中,这道菜的主体部分才算完成。

铁锅旺火,加熟猪油烧至五成热,放入松子炸至金黄,取出待用。先前滗出的火腿卤汁与蜂蜜调和,上锅烧沸,以水淀粉勾芡,放入糖桂花搅匀,浇于 火方之上,再点缀上炸熟的松子,江南美食蜜汁火方才算大功告成。

这道菜味甜且酥,色泽美观,其烹饪过程完美地彰显出了南方食物精致细腻的特点。相传清代文学家袁枚在朋友家尝过一次蜜汁火方之后便对其中滋味难以忘怀,后来将这道菜写进了《随园食单》一书中。

●江南小点桂花糖藕
桂花糖藕以莲藕、糯米、桂花和糖为原料制作,是一道营养价值很高的菜,吃起来香甜糯滑,那味道颇有几分江南女儿的性子。

甘之如饴

比起西方国家,我们对糖的摄入要少得多,但是在中国人的厨房里,糖仍旧是为食物增色添彩、调和滋味必不可少的佐料。

早在文明萌发之前,蒙昧时期的人类就已经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来人们发现了从谷物 中制取饴糖的方法,继而又利用甘蔗、甜菜熬制出了更加甘甜的蔗糖。

饴糖,俗称麦芽糖,被公认为是人类最早制造出来的糖,“甘之如饴”这四个字表明,华夏民族的祖先就是从品尝饴糖的滋味中留下了对甘甜的最初印象。直到现在,饴糖仍旧是中国人普遍喜爱的甜食。

中国北方有腊月二十三祭灶吃糖瓜的习俗,“糖瓜祭 灶,新年来到”“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童谣唱了一年又一年,古老的民俗也传了一代又一代,而糖瓜便是用麦芽糖制作而成的。

它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先将小麦浸泡令其发芽,再取其芽切碎待用;糯米洗净、焖熟,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直至转化出汁液;而后滤出汁液用大火煎熬成糊状,冷却前拉制成扁圆状,即成糖瓜。

糖瓜的味道甜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于甜腻,又能满足味蕾对甘甜的向往,所谓中正平和,不乏味、不放纵,正应和了中国人奉行的中庸之道。想必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千百年间这种质朴的小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有着一席之地。

●广东糖水
糖水是广东人最喜欢的小吃,一碗糖水能生出无数变化,用不同的食材又使其具有了不同的食疗功效。

糖,甘甜的追求

蔗糖最早诞生于古印度,汉代时通过丝绸之路少量传入中国,成为一时的紧俏商品。唐太宗李世民遣使前往印度学习熬糖法,蔗糖才渐渐从钟鸣鼎食之家的珍藏,变成了寻常百姓也能品尝到的滋味。

很快,拥有极高烹饪天赋的中国人开始利用蔗糖创造出各式花样的甜品,糖果糕饼不一而足,当然还少不了各式各样的甜羹。由于各地生活习惯、物产风俗不同,这些甜品在共同拥有着糖的甘甜之外,还被赋予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广东人爱吃的“糖水”无疑是甜品中的特立独行者。

所谓糖水,指的是以各种下火材料,如绿豆、番薯、白果、莲子等,加水与糖同煮,既可以作为中式饭食后的甜品,也可以作为夜宵小食,果腹之余还能为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

在物产丰饶、经济发达的广州地区,人们对饮食有着更高的追求。广州人吃糖水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还有着养生方面的需求。比如,一道简单的绿豆粥也大有讲究。

广州人煮绿豆糖水,喜欢加入各种配料同煮,海带、香草、陈皮是首选。海带浸软,切成小段;陈皮用水浸软,洗净;香草同样用清水洗净,切成碎末。煲开一锅水,海带、陈皮、香草与绿豆同时下锅,中火煲煮,水沸后需细水长流式地加汤,以防煳锅,直至豆粒开花、起沙,煲成糊状,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冰糖,再煲片刻便煲制成功了。

一盅海带绿豆糖水虽然看似简单,实则营养十分丰富。绿豆性寒,是广州人度过漫长的苦夏所必不可少的消暑之物;海带生于清凉的海水之中,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香草、陈皮有开胃消食、刺激食欲之功效。加糖时,追求养生的广州人则显得 十分节制,适可而止的糖分,盖过海带、绿豆的寡淡即可。

相比而言,潮汕人吃糖水,对甘甜滋味的追求则更加纯粹。同样是绿豆糖水,潮汕人有另一种做法:将绿豆浸洗去皮壳,加冰糖煮成粥状即可,最重要的是冰糖要加足,这样才能满足潮汕人对甜的需求。

在潮汕,还有一碗糖水令游子念念不忘,它就是最能代表潮汕糖水特色的清心丸绿豆糖水。在炎热的夏季,当地人都要吃这种糖水,以清热消暑。

要做这碗糖水,第一步是要制作清心丸。清心丸就是潮汕人所说的一种“粿”,制作它,需要将潮汕当地的城鹅粉(木薯粉)与煮沸的开水调和,反复搅拌,达到既不粘手又不松散,再用力揉搓至有弹性,用刀子切成约1厘米的小颗粒。这样,清心丸就算是制作完成了。

取一只汤锅,加入清水,放绿豆瓣(脱壳绿豆),大火煮开,转小火煮至绿豆瓣起沙,转大火,下白糖调味,加入清心丸煮,待小丸呈透明状就可以熄火了。

这碗糖水看上去黄白相映,非常好看,吃上去清甜爽口,特别是清心丸晶莹剔透,韧中带有弹性。不过这道糖水并不是一年四季想吃就有,往往只在夏天才有制卖。

拔丝奶豆腐

拔丝奶豆腐,将鲁菜中的熬糖拔丝手法运用到了蒙古族传统美食奶豆腐身上,碰撞出了全新的口感体验。

拔丝菜起源于山东,常见的有拔丝苹果、拔丝山药、拔丝地瓜等,据说在清代已相当有名,清代淄川文学家蒲松龄就是拔丝菜的忠实粉丝。到清末民初时期,山东的拔丝菜迅速走向全国。

奶豆腐,将鲜奶发酵,待其变酸后倒入锅里熬,奶浆就变成糊状,然后包在纱布中挤压去除水分,装模成形,因其外形像豆腐而得名。奶豆腐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平日里泡在奶茶中食用,出远门时则可以当作干粮,既解渴又充饥,深得牧民们喜爱。

将奶豆腐切成条,挂上由鸡蛋清、淀粉、面粉制成的糊,入油锅炸熟,呈金黄色捞出。锅内加适量白糖熬成拔丝糖浆,均匀地浇在炸好的奶豆腐上,撒上芝麻即可。

拔丝奶豆腐吃起来外脆里嫩,透着浓浓的奶香,别有一番风味。

如果说,岭南的糖水在清水与文火之间将糖的滋味化得熨熨帖帖,北方的拔丝奶豆腐则用猛火重油激发出糖的炽热浓烈。同样甘甜的糖,在不同地域、风物的演绎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

法国人与甜食

有人说,法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吃甜食的人群。法国人对甜品的迷恋和追求,让这个国家成为喜爱甜食者的天堂。来到一个从没听说过的法国城市,走在一条最普通的街道上,走进一家毫不起眼的小甜品店里,你也许就能吃到非常可口地道的法国甜品。

法国人热爱艺术,他们把吃也看成一种艺术,这一点在甜品上得到了完美体现。法国的甜点举世闻名,不仅因为它口味一流,更吸引人的是那精致的外形。甜品代表着甜美和爱情,浪漫的法国人还给每一种甜点起了浪漫的名字。

提拉米苏,在法语里的意思是“带我走”和“记住我”。吃提拉米苏,品尝到的不只是美味,还有爱和幸福。

马卡隆,在法语里的意思是“少女的酥胸”。这是一种夹馅料的薄饼,以杏仁、蛋白、糖、面粉和奶油为原料。

创制蒙布朗的甜品师是从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得到的灵感。蒙布朗的外观与勃朗峰相似,褐色的栗子奶油象征秋冬时勃朗峰因树木枯萎时呈现的褐色,顶上的奶油象征山顶上的终年积雪,整个造型充满情趣。

这些甜品的名字里蕴含着法式浪漫,让你在每一次品尝时都能体会到优雅和精致。 dG7SKujby1THviFLI9Vhu7OQ+0FKpYCGq+eybdj8isqwfy6cvCb/cZN9RFm1Mh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