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众多的遗址诉说着山西的过往,西侯度遗址向人们展现了远在一百万年前,华夏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的繁衍生息;相传嫘祖曾在夏县养蚕织绸,黄帝曾在安邑钦定衣冠……漫长的历史中,“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开启了山西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进程。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据统计,山西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最多的省份,其中300多处遗址中,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址都非常丰富,可自成序列。
1960年,人们在晋南芮城县西侯度村发现了一处遗址,遗址位于黄河东岸的古老阶地上。据测定,遗址地质年代为更新世,古地磁测定的年代为距今180万年,这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在西侯度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石核、石片和石器等石制品32件,主要采用锤击、砸击和碰砧三种方法制成。从石制品的制作工艺看,说明当时工具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工。西侯度文化遗址的发现,大大提前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和我国旧石器的历史。
1974年,在山西阳高县与河北阳原县之间发现了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据测定,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之末或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遗址出土了不少人类骨骼化石,还有野马、鸵鸟、羚羊等动物化石。
1980年,人们又在山西临汾吉县县城以西的清水河岸发现了柿子滩遗址,在几十年的发掘中,逐渐形成了如今15平方千米的遗址群。2001年,又在这里发现了十多处用火遗址,还有石墨盘、石磨棒和蚌质穿孔装饰品等上万件。遗址文化遗物 主要包括石制品和岩画两部分,石制品大多为石英岩制成,岩画则位于遗址西北侧石崖。
距今一万年前后,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代表(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在山西主要分为晋南的东庄村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和晋北的后岗类型。
1958年,人们在晋南东庄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据出土文物了解,此时山西的古人类已进入农业、纺织、狩猎一体的生活,也有了初步的装饰观念。考古专家认为,在仰韶文化不同类型中,东庄村类型已超越半坡类型,正在向庙底沟类型过渡。
1960年,人们在芮城县发现了西王村遗址,并出土了不少生产工具、陶制品以及猪、狗的骨骼化石。据推测,此时的古人类已经开始驯养动物。此外,出土的陶器上还绘有几何纹、植物花纹、网纹和乳钉纹等纹饰,陶器也分为圆形、六角形和九角形三种类型,说明人类的对美的追求和意识正在逐渐加强。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我们的祖先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承历史。到文字出现后,神话、传说与历史已经分不太清楚。
但在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黄河中游地区,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尤其是晋南地区,处于核心地带,素有“中国”之称,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也有数不胜数的上古传说。
在山西运城,流传着很多有关黄帝的传说,永济市风陵渡就因黄帝大臣风后之陵而得名。此外,晋东南地区还有很多祭祀炎帝的庙宇。据说炎帝后裔从陕西东迁曾散居于此。
黄帝之后,古书记载,“尧都平阳(山 西临汾),舜都蒲坂(山西永济),禹都安邑(山西夏县)”,说的是尧、舜、禹在山西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
运城盐池南依中条山,北滨峨嵋岭,东靠安邑,西距解州,东西长,南北狭,周长约60千米,总面积132平方千米,形状宛如一个天然沐盆。盐池的开发约有4000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据传说,在舜帝当政的时代,人们就开始在夏天捞采水池内天然结晶的盐。到春秋战国时期,运城盐池就已出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家在山西襄汾陶寺村南发现了一处遗址群。在此后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古城遗址,还有大型建筑群以及大量的古墓群。其中有一座面积达1400平方米的圆形建筑遗址,共有三层,最上层是由11块夯土围成一个圆弧形。通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这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观象台遗址,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在众多的古墓群中,还出土了大量随葬品,最精美的为彩绘陶器、玉琮、玉璧以及土鼓等物品。众多专家认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就是传说中的“尧都平阳”。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这样评价陶寺遗址:“陶寺文化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 ‘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
尧、舜、禹为同时代活动于不同地域范围的部落首领。舜帝部落中心位于山西永济一带,这里有着规模壮观的舜帝陵庙,有“舜耕历山”的“历山”。大禹治水的痕迹早已难寻,但在夏县和河津禹门口还流传着大禹的传说。1975年,考古学家在山西夏县下冯村发现了年代相当于夏朝的城堡遗址,城堡规模宏大,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还有少量的铜器。类似下冯村城堡这样的遗址,在山西南部还发现有30多处,这进一步说明了晋南曾是夏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家天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历史也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商朝时,山西归属商朝的版图。从山西各地出土的青铜器可看出,其造型和纹饰等都有着明显的殷商时期的特征。西周时期,周成王之弟叔虞被封于唐;因唐国境内有晋水流过,叔虞的儿子燮父把唐改称为晋。
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归属于诸侯国“晋”,山西因此简称为“晋”。晋文公重耳当政时期,这里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随着晋国的逐渐强大,晋文公开始称霸北方。自此,山西在全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开启,韩、赵、魏三家联合消灭了智氏,并将晋国三分,史称“三家分晋”,所以山西又称“三晋”。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据史料记载,当时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晋源镇),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山西临汾),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之后又不断增设到四十多郡,山西境内设有五郡:雁门郡、代郡、太原郡、上党郡、河东郡。
西汉时,雁门关以北是匈奴的地盘。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白登(今大同)达7天之久,西汉王朝不得不向匈奴妥协。此后,匈奴人开始逐步南下,并在吕梁山一带和汾河流域牧马。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政权更迭最频 繁的时期,尤其是在北方,更是战乱频仍,各方割据势力长时间地互相征伐,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局面。客观上讲,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民族的交往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北方少数民族不断汲取汉民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生产方式也逐渐从游牧转为农耕。此时,北魏拓跋氏定鼎平城(今山西大同),并开始推行汉化;东魏、北齐开始以晋阳为根基,逐鹿中原。
隋朝建立以后,山西境内设有并、代、隰、朔四个州,以并州为首。此时,山西经济相当发达,既有盐池,又产粮食。隋末,李渊在儿子李世民和晋阳令刘文静等人的策划下,从太原起兵反隋,最后建立了大唐王朝。山西属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因此唐王朝对于山西格外重视,不仅把晋阳城定为北都,并在这里大兴土木,兴建宫殿和城市,还在这里囤积了大量的兵器、粮食和甲胄。随着唐王朝的重视,山西的经济开始了快速发展。据统计,当时全国共有18个盐池,河东就有5个。
随着五代乱世的结束,山西在北宋时期又开始繁荣起来。南宋以后,因为太行山的天然屏障,山西受战乱的影响相对较小。元朝时,统治者视山西和山东为“腹里之地”,并派驻大量的军队加以统治。此时,山西经济和文化都有不小的发展,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对当时的山西曾有这样的描述:“太原府工商颇盛,产葡萄酒及丝,有商人到印度通商谋利;平阳府居住的商人不少。”
明朝初年,户部侍郎刘九皋奏请迁移山西之民以实中原,山西居民因此迁往安徽、江淮、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永乐年间,“天子守国门”,又把山西中部、西南、东南居民迁往北平。据说山西居民在迁移之前,曾经在洪洞县大槐树下聚集,所以在这些省份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若问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末年,山西成了明军与起义军的主要战场。清朝时,晋商开始迅速崛起,晋商的发展对当时守土固边、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山西 票号,在中国商业史和金融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了严重破坏。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将归绥道分出山西,与兴和道建立绥远特别区,后又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八年抗战中,山西是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据统计,山西地方党组织共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余名热血青年。
抗日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上党战役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同时,中国共产党又以太行山、五台山、吕梁山为依托建立了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革命根据地,在山西境内设太行、太岳、北岳、晋西北等行署,领导人民坚持对敌斗争。解放战争期间,山西更是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大批地方干部南下或东进、西进,奔赴新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山西开始进入新的一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山西作为全国发展的战略能源基地,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