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云冈石窟 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石窟艺术是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综合体,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云冈石窟以造型美丽雄伟著称,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早已成为中外人士熟知的旅游胜地,是一座旷世无双的艺术宝藏。

>>石刻艺术宝藏

云冈石窟,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的时代,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多数石窟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历时40年,参加开凿人数多达4万余人,就连当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伟大艺术创作。至今, 仍留有中外文化交流的足迹。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云冈石窟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信奉佛教所用。在武周山的南脉,云冈石窟是早期的佛教圣地。其佛教群的艺术风格可谓中西合璧,它既有风格明显的西域文化特点,又闪烁着汉文化的精髓之处。尤其是到了后期的雕塑,更是尽显纯粹的汉文化风格。

这里的佛造型气势宏伟,内容更是丰富多样,被世人称为公元5世纪的“中国石刻艺术之冠”。在这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里,雕刻艺术品按照不同的开凿时间分成了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石窟彰显了不同的风格特色。早期的雕刻艺术品更多地飞扬着西域风情,中期的作品则是西域风情与汉文化的完美融合,而后期的雕塑则似乎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信息,汉文化已成为主流的审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石窟中曾留下了百戏杂技的雕刻与乐舞风格的雕刻。它们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北魏的社会生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重要特征。

纵观云冈,在这绵延1千米的石窟中,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厘米的石像,蔚为壮观。它们形态各异,神采动人,或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细看还有些异国色彩。

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算是这里标志性的佛像,他便是北魏开国君王——魏道武帝拓跋珪。仔细看,可以看到北方佛教领袖法果和尚就在他的脚下,雕刻的人就是以此来赞颂拓跋珪是如来佛化身,而他也是大肆修建寺庙,将佛教作为自己统治政权手段的一代君王。光明普照中,他在放眼微笑,可亲但不可近,与其他佛像相比,他更多了些许人间气息。

>>中国石刻艺术之冠

云冈石窟,现存洞窟45个,石雕造像达5.1万多躯,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在武周山南崖,东西伸展1000米,云冈石窟的佛龛,如蜂窝密布,大、中、小石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这里石佛聚会,石人、石马、石刻浮雕群集,真可谓是艺术家的乐园。

云冈两道山麓,把石窟分成东区、中区和西区。第一窟、第二窟位于石窟群东端,这里风化比较严重,只有第一窟东壁后下部浮雕仍保存较完整,两窟同期开凿,窟内布局大致相同。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崖高25米,中上部凿有12个长方形石孔。这里分为前后两室,后室内有一佛二菩萨雕像。这些雕像体态自然,衣纹流畅,面容丰满,此窟从雕刻手法判断,应为隋唐时期作品,反映了隋唐时期的衣冠服饰和造像风格。

第四窟,平面呈矩形,中央雕方形立柱,窟前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有4层木构,顶饰琉璃,颇为华丽。

第三窟佛像

第五窟与第六窟是同时开凿的,两窟之间的石壁,无一寸不被雕刻,最薄的地方只有2厘米。稍一用力,就会刻穿甚至刻垮。然而古人的匠心让精美壮观的两 面雕刻在脆弱的薄壁上站立了千年之久,而且还是一步一世界,一眼一莲花。第五窟中的释迦牟尼佛高达17米,为云冈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大佛的双腿长达15.5米,膝上可容纳120人,一只脚上可站立12人。释迦牟尼佛面部轮廓清晰,白毫点朱,细眉长目,鼻准方直,双耳垂肩,身着褒衣博带,通肩袈裟,端庄、肃穆,并未给人高高在上之感,倒像一位慈祥的老者。

第六窟,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高达15米的塔柱。每层四面雕有塑像,周壁雕满佛、菩萨、罗汉、飞天的造像。窟顶刻有33天神像和各种骑乘。壁上和塔柱四面,雕刻有释迦牟尼从诞生到传教的故事,雕工精细、娴熟,是云冈诸窟中具有代表性的洞窟。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为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中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6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

第八窟,与第七窟相似,窟内西侧刻有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石窟中极为罕见。

第九窟,有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型生动,飞天、乐舞伎动作优美,造型别致。

第十窟,与九窟同时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

第十一窟,窟中央雕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柱四面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其他壁上满刻佛龛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这些古典乐器形状十分奇特,是研究中国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坐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右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

云冈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在这1000米的石雕群中,雕像大的几十米,小的几厘米,形态、神采都很动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中国古代人民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用艺术形式记载了佛教,赞美了佛教。这无疑是当时历史时期石刻文化的大检阅、大展示、大发展,由此推动了石刻艺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和升华,完成了石刻艺术与佛教文化的完美结合。 N8xWhItaP+bXlEhbX0Xb1rIKynAqmtCRPOpDyJvXVLp+5SB4dsXPl6DRvtVXAzDs

第五窟佛像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