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化之邦

江南水乡历来以富庶和优美被视为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水乡最具代表性的省份之一的浙江,是目前发现的黄河以南拥有最早人类活动遗迹的地方。也正因为这些古老文化结晶的不断传承和发扬,才构成了今天浙江历史的积淀和底蕴。

河姆渡文化遗址雕塑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的活动踪迹;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100多处,包括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各种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建造了属于自己的灿烂文化。

>>独特的史前文明

自然界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会让生命跟随,特别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水乡江南,人类第一次在这片绚烂的土地上印下足迹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1963年和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研究专家与浙江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相继在浙江省建德市李家镇新桥村乌龟洞里发现了一枚古代人类的牙齿化石及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经鉴定,这枚牙齿化石属于新世纪晚期后一阶段的“柳江人”,这个原始人种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建德人”,距今已有5万年之久。这颗牙齿的发现将 浙江的历史向前推进了4万多年,建德也成为浙江历史的源头。这也是浙江省发现的唯一一处原始人类遗迹,为更好地研究浙江省的历史提供了极好的科学依据,它还是黄河以南发现的最著名的人类遗址之一,对研究南方古代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

浙江最早的文化——马家浜文化,起源于距今5000年到7000年之间,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类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浙江嘉兴市太湖一带。

从多处遗址中出土的稻谷、米粒和稻草等实物来看,马家浜文化时期,百姓主要以农业耕种为主,多种植稻谷类作物。从出土器物来看,当时已经开始使用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劳动工具,而且打磨细致,具备了成熟的铸造工艺。此外,当时的人类主要畜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使其在生活和劳动中成为辅助劳动力。由于境内有多条溪水河流,鱼类也是居民的食物来源之一,当时的人们还发明了专门用来渔猎的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工具。

马家浜文化陶罐
马家浜文化兽面器耳图片

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人们在编织、陶器制造等方面技术较高。草鞋山遗址发现了5块公元前4000多年的残布片,布片系纬线起花的螺纹织物,花纹有山形斜纹和菱形斜纹,组织结构属绞纱螺纹,嵌入绕环斜纹,还有螺纹边组织,工艺精湛,是中国最早的纺织品实物。出土的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一般陶色不甚纯正,器表以素面为多,另有堆纹、弦纹、镂孔、圆窝纹、刻点纹、绳纹、篮纹等纹饰,以釜、鼎、豆、罐、瓮、盆、钵等为主要器形,其陶质较软,制陶技术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可以说,马家浜时期人们的生存技能已经多种多样,并且开始设想和实施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舒适,这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进步。从这以后,浙江古人逐渐形成了自己区域的文化特色,直至秦汉统一。

>>富饶的文化之邦

浙江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吴越文化又是吴文化与越文化在长期的争战与交流中逐步融合形成的,它吸收了其他文化和华夏文明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化成就。但在六朝前,吴越民众仍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相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很明显是落后的。总体而言,当时吴越文化的显著特征是粗犷中蕴含着精雅。六朝至隋唐时期,晋室南渡,将北方文化带到吴越大地,使两方文化充分融合,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注入吴越文化之中。

隋朝时期,修建了一条华夏历史上最著名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浙江作为大运河南方的起始端,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工商实业的萌芽,吴越文化除阴柔、精细之外,又平添了消费特征和奢华之习。南宋至明清时期,吴越文化愈发向文弱、精致的方向生长。到清代“康乾盛世”时期,苏、杭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堂,其间不论是经济、科技、教育,还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都成为这一文化走向高峰并在全国领先的标示,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的浙江,精彩还在延续,这块代表江南文明历史的古老土地还会创造出无数神话,它的璀璨历史将永远被传承和发扬。 2zfhAITEdgd244qY5gxrN7kNOsN7pB3y445ynImur05Z1PQq9D554FdQmV/+Fkdo

拱宸桥夜景
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建,全长92米,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为三孔薄墩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同时也是拱宸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