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者序 《黄帝内经》:中医第一书

《黄帝内经》与《道德经》《易经》合称中国的“三玄”。千百年来,它们始终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天书”,受到无数人的仰视。

比如《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最早的典籍、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另外三本是《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自诞生至今,就没有一个人动摇过它的理论框架。历史上无数名医临死时发现:自己一生心血,只是对此书中的某些内容多了一些心得,而并没有为这座大厦添一砖一瓦。但到了现代,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研究者越来越少。甚至有很多人批判中医,认为它是“最大的伪科学”,原因很简单——看不懂,也无法用实验证明,诊断方法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八个中医大夫会有九种结论,所以否定之。

中医确实有不可证的特点,因为它与现代科学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源于提问的方法,方法不同,答案就不同。西医用解剖、测量的方法,将生命变成数字,比如血压,低压60到90、高压90到140为正常。西医认为,解剖刀下看不到的就是不存在的,至少是不可理解的。比如经络,国家经过两个五年计划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只得到一个结论:经络是存在的。这让科学家很头痛:“怪事,这么先进的仪器为什么就看不到经络呢?”

不仅是经络,整个中医学都很难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来研究,因为中医用的是“玄而又玄”的方法。对此,我们做出如下探讨:人类发现的“定理”“规律”越多,便越限制自己的认知能力。知识越多,头脑中的“框框”就越多。因此有人说,博士的眼里只有偏见。而中国古人的学习方式与此相反,他们不是在垒墙,而是在砸墙,也就是老子说的“为道日损”。他们每得到一个知识,就相当于拆了墙上一块砖。在这里,书不是越读越厚,而是越读越薄。所以,大智者是佛或老子那样的人,学到最后,高墙被拆平了,因而超凡入圣。这种“入圣”在常人眼里是无法理解的。不过,东方的佛学、易学、中医都是这种类型的文化,它们是先贤在“减欲”“入定”“无为”中发现的与眼前世界并行不悖的另一个世界。比如人体的经络、穴位、解剖学上不存在的器官——三焦等。这些东西与“暗物质”相似(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中90%的东西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暗物质),它们看似不存在,但却始终在发挥作用,这很玄,因此被称为“玄学”。

中医的“玄”的另一个体现方面是:它从产生之始(诞生《黄帝内经》)就有完美的体系。历史表明,后人只是在研究它而没有发展它。《黄帝内经》的理论庞大而深邃,藏象学、经络学、运气学、阴阳五行学……环环相扣,纵横穿插,错综复杂。两千年来,人们的研究只是在给这本古籍添加注脚,将原本浑然一体的经典肢解出众多门派。其实,这种肢解几乎是所有东方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如中医、易学、佛学、儒学)。而现代科学的发展道路正好与此相反——先提出一个理论,然后完善之、再完善之(这就是老子说的“为学日益”)……这导致了相反的现象:研究传统文化注重首创典籍,研究现代科学注重新发现。或者说,西医要向前看,中医要向后看。

《黄帝内经》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是仅存的战国以前中医学的集大成之作,鉴于它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出版了这本《图解黄帝内经》,让你摆脱干扰,直视中医的根本。《黄帝内经》中讲了治病之法,但更重要的是怎样不得病。看完本书,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一个宝,如果合理运用人体的奥秘,近可强身祛病,远可延年益寿。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医学专家李健先生的指导,才得以抽丝拨茧、理清脉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此外,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还要感谢插画师王新利和版式设计师韦志民,没有他们的协助,本书不会如此生动地呈现在您面前。

编者谨识

2014年4月 d8NuK0xRLnGXYx0gY+/LvvjIlj9jvVX+LkNvR36DiU4zWpEpeRqrKQ4TvmMz7Z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