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及十二经脉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领域成书最早、影响最大的传世巨著,它有着严谨的理论体系。结合《周易》的阴阳五行说,《内经》在古代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基础上,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并构建了包括藏象说、经络说、病机病因说、病证说、诊法、论治和养生等几个方面的理论结构。十二经脉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特征。

一、医易同源

正如《黄帝内经》中岐伯所讲:医者,必须懂得天文、地理、人事等知识,才能够探察、治疗人体的疾病。《黄帝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其实就脱胎于古代《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所以有“医易同源”的说法。

二、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以及经筋、经别、皮部的总称,其“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表里,贯通上下,运行气血,传达感应。因为其具有相对独立性,故单列出来,并成为《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诊法

《内经》的诊法,是充分发挥人的感官功能,来收集疾病所引起的异常变化反映出的征象,如面色、声音、脉象等,再经由归纳分析,了解致病的原因、病变的部位、性质等,为对症治疗提供依据的方法。虽然还只是诊断学的雏形,但已为后世“望闻问切”奠定了基础。

四、论治

《内经》中针对不同证候所制订的治疗原则,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时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患于先的治疗思想。

五、养生

《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而人的精、气、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在重视内因、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内经》提出了“天人合一”、“形神一体”、“阴阳协调”、“统筹兼顾”的养生思想。

六、病因病机学说

《内经》的病因、病机学说,分别研究致病的因素及其性质、特点,和疾病的发生及变化的规律。二者密切相关,又都是在“四时五脏阴阳”基础上,从人与自然统一、人体自身统一的观点上来认识疾病的。

七、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所谓“藏”,指藏于胸腹腔的内在器官,内在的本质。“象”,指表现在外的现象或状态。“藏象学说”就是基于内在本质而通过观察外在的自然现象、情志活动,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规律。

八、病证学说

病证的产生,是正邪相争的过程在人体上的集中反映。《内经》的病证学说,是在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等理论基础上,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位、病性,以及临床表现的一门学问。

手阳明大肠经

属大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头面五官疾病、过敏性皮肤病及经脉所经部位的疾病。

手太阳小肠经

属小肠,络心,与胃有联系。主治头面五官疾病及经脉所经部位的疾病。

手少阳三焦经

属三焦,络心包。主治头面五官疾病,如偏头痛、咽炎等,及经脉所经部位的疾病。

手太阴肺经

属肺,络大肠,与胃和肾等有联系。主治呼吸系统疾病、五官疾病及经脉所经部位的疾病。

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与肺、脾、肝、肾有联系。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及经脉所经部位的疾病。

手厥阴心包经

属心包,络三焦。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及胸闷、胃痛等其他疾病。

足厥阴肝经

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肝胆疾病及头顶痛等其他疾病。

足太阴脾经

属脾,络胃。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经脉所经位置的疾病。

足阳明胃经

属胃,络脾。主治胃下垂、头面五官疾病、经脉所经部位的疾病及神经衰弱等其他疾病。

足少阴肾经

属肾,络膀胱,与肝、肺、心有直接联系。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五官疾病及休克、中手少阴心经暑、中风等其他疾病。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络肾,与心、脑有联系。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经脉所经部位的疾病以及痔疮等其他疾病。

足少阳胆经

属胆,络肝,与心、脑有联系。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经脉所经部位的疾病以及痔疮等其他疾病。 Q7uJ+19fuofwjWfwRuz1AeQ8a3tJzzP7VKdT9pKF4u25EJfWKKlG3uo10gZDNA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