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并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
(1)源于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藏象学最初是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脏腑的形态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应用于医疗实践,上古时期就有名医俞跗对人体实施割腹治疾。《内经》对解剖人体观察脏腑更有详细的描述。(详细可参见《灵枢·经水》)
(2)源于长期以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古人还采用了“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以及“取象类比”等思维方法来认识人体脏腑的机能。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从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3)源于反复医疗实践的印证与反证
最后古人是通过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积累,发现了如食用动物肝脏可治夜盲,多次重复的经验则产生了“以脏补脏”的原则,并佐证了“肝开窍于目”等关于人体脏腑的理论。
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后,用以说明人体的部位、功能等多个方面。在藏象学说中,分脏腑为阴阳,分气血为阴阳,分精气为阴阳。尤其关于精化为气、气分阴阳而建立的“五脏精气阴阳”理论。
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最重要的影响是它建立了五行藏象体系。五行藏象体系是古代医家借助五行,运用类比、推演方法建立的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模式。它将复杂的人体组织结构划分为五个功能系统,每个系统都以五脏为核心,联系六腑、五官、九窍、五体、五志,体现了人体整体功能的统一、形神的统一。
它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形态及一般功能,可分为脏(即心、肝、脾、肺、肾)、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和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 | 六腑 |
化生和贮藏精气 | 受盛和传化水谷 |
整体观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五脏为中心、心为主导,通过经络联属关系,把人体各部分组成一个既分工又合作的有机整体,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a 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两者是心主血、肺主气的关系。
b 心与脾 心脾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的关系。
c 心与肝 心肝表现在血液运行和情志活动方面的关系。
d 心与肾 心肾表现为上下、阴阳之间平衡与互制的关系。
e 肺与脾 肺脾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输布代谢方面的关系。
f 肺与肝 肺肝表现于气机的升降方面的关系。
g 肝与脾 肝脾表现在水谷运化和血的贮藏、运行方面的关系。
h 肝与肾 肝肾体现在精和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i 脾与肾 脾肾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