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内经》的基本思想① 阴阳之说

阴阳的概念最初是非常朴素的,仅指的是日光的向背。然而随着古人对自然观察的拓展,阴阳原始而朴素的概念逐渐得到引申。但这一阴阳概念的引申仍然是以日光的向背为基础,只是通过类比思维而引申出了若干相对的概念。

中国人认识宇宙事物的思维方法

古人对各种自然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于是便用“阴阳”这两个字来概括它们。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晦月”、“阳日”等具有阴阳涵义的字词,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观察的真实记录。一般地说,日常最容易见到的东西,也就是最先认识到的东西。日和月是古人最常见到的天体,不论人们看到或看不到日月,日月都在不停地运行。通常太阳白天普照,夜间则无,但随之月亮却又会升上天际,这样人们便产生了日与月的相对概念。阴与阳也是相对而言的,这时古人把白天普照的太阳定为了“阳”,那么“阴”自然就是与太阳相对的月亮了。这便是古人最初的“阴阳观”。当时“阴阳”的概念是非常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并不具备哲学上的意义。但是随着以后古人观察面的拓宽,观察深度的增加,阴阳的原始而朴素的概念逐渐得到引申,即出现了以日光的向背为基础,通过类比思维而引申出若干相对的概念。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凡是活动的、无形的、向外的、向上的、温热的、明亮的、亢进的都属于阳;凡是沉静的、有形的、向内的、向下的、寒冷的、晦暗的、衰退的都属于阴。这样古人便将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于阴阳的属性,同时也创造了以阴阳相对的概念为基础的基本思维体系。

最初的阴阳学

阴阳学,最早萌芽于西周末年,形成于先秦的战国时期,发展于西汉时期。

西周末年,古代哲人就已经把地震这个自然现象,纳入了阴阳的理论范畴。如《国语·周语上》记载了伯阳父用阴阳来解释周幽王二年陕西发生的大地震时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于是有地震”。把地震的发生的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不协调。这可以说是阴阳学说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的最初萌芽。

神秘的阴阳(1)

阴阳之属性1

阴阳属性分类表

将阴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即是将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及特征的事物与现象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及特征的事物与现象统属于阴。

要说阴阳学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那当属春秋战国时期了,当时作为古代哲学的阴阳学已初步形成。此时的阴阳学理论,就不光仅指日光的向背了,人们慢慢认识到世间的任何一种事物或现象内部都存在着阴与阳两种势力,而且它们是不断运动与变化的,并且又是相互作用与制约的。这种力量是推动宇宙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日有升落,月有圆缺,循环往复,是阴阳双方相互推移的结果,也是宇宙间事物发展的规律。

阴阳学与中医学的融合

原本的阴阳学,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可是阴阳学与中医学融合后,便成了一种方法论。阴阳学与中医学的融合最早的经典理论,自然非《内经》莫属了。《内经》理论认为,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这就是自然界中一切奥妙的所在。以《内经》的观点,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的情况。即用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运动变化规律和形式来指导疾病的诊察、辨识、预防和治疗。先秦时的阴阳,只是以内外论阴阳。同一物的两种形态,则被冠以雌雄,牝牡,刚柔等等。而《内经》中的阴阳,同样也继承了上述说法,但不同的是,它是以阴阳统世界,把宇宙的一切都分成了阴阳。所以后世的阴阳又都脱离不了《内经》的阴阳。可以这么说,《内经》阴阳是集大成的阴阳。

神秘的阴阳(2)

阴阳之属性2

阴阳具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中复有阴阳。例:昼为阳,夜为阴,而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阳的特征不断增加,因此为阳中之阳,下午太阳西斜,阳的特征渐减,为阳中之阴;黑夜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阴的特征渐增,为阴中之阴,后半夜阴的特征渐减,为阴中之阳。

相比较而分阴阳: 单一的事物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是难以辨其阴阳的,阴阳的属性只有在相比较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例如60℃的水,同10℃的水相比,较温热而属阳;但当60℃的水与100℃的水相比,则较寒凉而当属阴。

阴阳相互转化性: 即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C47P7XS2CksJ9gBsDsqKtWRb5NHTCx4VwjCEU+xQJtM1lQZTC/L8qrnwOugJpG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