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是如何师承经方大师的——学习继承、整理研究江尔逊学术经验的体会

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江尔逊主任医师,崇尚仲景学说,喜用经方,尤以擅用经方救治疑难重症著称。笔者业已继承整理并公开发表数十篇文章介绍其学术经验,引起了医界同道的关注。爰将十余年来开展此项工作的点滴体会披露如次,以期抛砖引玉。

经过较长时间的静观默察与分析综合,笔者对江老学术经验内涵的总体认识逐渐明晰起来。概而言之,江老的学术经验主要包括临床经验、理论造诣和治学方法三个组成部分。于是笔者便围绕临床验证、理论探赜和治学寻踪三个方面来开展继承和整理研究工作,希冀循名责实,探骊得珠。

临床验证

古人云:“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征。”而怀疑当代名老中医之学术经验者,或未予验证;或未遵循其思路进行验证,一旦碰壁,便轻率地予以否定。而笔者对江老的临床经验,则是遵循其思路开展验证工作。

方证验证

方证验证,即运用“方证对应”的方法进行临床验证。众所周知,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的辨证方法,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江老最擅斯道。他认为,方证对应的内涵不特指经方,也包括疗效卓著的时方及单验方。故笔者临床验证江老治疗胃脘虚痛、悬饮、眩晕、脐痛、臌胀、慢性咳喘、慢性泄泻等独特经验之际,便一一采用方证对应方法。临证时只要证候相符,便将江老的经验方药信手拈来,竟尔投之辄效。江老的思路是:①抓住主症。如胃脘虚痛,其主症为痛而喜温喜按,得食暂安。若抓不住主症,或抓之而错,则如昏途冥行,去道远矣。②洞悉特征性证候。如悬饮之特征性证候为胸胁掣痛(非胀痛、刺痛、隐痛)。移动体位(如翻身、转侧、深呼吸)则加重。而特征性证候,有时是主症;有时虽不是主症,但能准确地反映病机(如小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即有属之者)。③深研病机。通过深研病机,不特可以增强理性认识而知其底蕴,且能一隅三反,触类旁通,从而扩大经验方之运用范围。如江老擅用自拟“靖眩汤”迅速息止眩晕之急性发作。而眩晕之基本病机,原是风火痰虚综合为患。故江老冶祛风清火豁痰补虚方药于一炉以治之,可谓切中肯綮。笔者据此移治一些属于此类病机的高血压、脑动脉供血不足及颈椎病等引起之眩晕,亦收捷效。

对照验证

对照验证,即通过设立对照组观察疗效。将江老治疗某些病证的独特经验与中医高校统编教材中相应的辨证论治常规进行对比。在方证验证的基础上开展对照验证,更能客观地评价其学术经验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经过对照验证,笔者始确信江老治疗眩晕、胃脘虚痛、虚人感冒、慢性咳喘等病证的学术经验委实优于教材上的常规治法。其主要优点是:辨证更为深化和具体,施治更为简化和规范。推广用之,颇有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之妙。

通过对照验证,还可望筛选出高效验方。众所周知,在理、法、方、药一以贯之的辨证论治链条上,法、方这一环节最难掌握。盖因在辨证无误、治法准确的前提下,可供遣选的方剂绝不止一首。有高效者,有平常者,更有效差者。哪一首堪称高效方呢?初涉医林者虽上下而求索,有时还得走不少弯路,才能逐渐步入“柳暗花明”的境界。如治风寒咳嗽,高校五版教材并出杏苏散与金沸草散二方。江老则综合取舍古代的三首金沸草散,再合桔梗汤、六安煎而自拟“宁嗽汤”(药用荆芥、前胡、旋覆花、白芍、桔梗、法夏、茯苓、陈皮、杏仁、白芥子、甘草)以治之,奏效颇捷。笔者经过对照验证,而确信本方之疗效高于杏苏散及金沸草散。

理论探赜

理论探赜,是继承整理江老学术经验中较高层次的工作,难度较大。古人云:“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笔者初步体会,理论探赜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准确地运用逻辑与反映特色。

运用逻辑

任何科学都是运用逻辑。笔者的做法是:①在铢积寸累江老临床经验并经过验证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辩证逻辑,即辩证方法,去粗取精,含英咀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进行系统分析,务求分门别类地概括出带规律性的认识。②在系统阐述江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圆机活法的基础上,选择并剖析最能反映其“方证对应”这一临证思维方法的典型医案,鲜明地展示方证对应的原则性和随证治之的灵活性;并在避免肤浅罗列现象的同时,坚持实事求是,翔实可信,绝不拔高溢美。③凡江老祖述经典,参验先贤而独具只眼,频添新意的理论建树,如六经气化与临床、桂枝汤方证源流、眩晕通治方法、胃脘虚痛中西医合勘等,笔者均一一穷原竟委,阐幽发微,而努力避免陈陈相因,空泛乏味的通病。

反映特色

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无不各具鲜明的个人特色,务必紧紧抓住而忠实反映之。那种似曾相识,或竟千人一面的文章,实为继承整理之大忌。这就要求继承整理者尽量具备坚实的专业功底和睿智的学术眼光。笔者差之远矣。然而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笔者在数十篇文章中所反映的江老学术经验的主要特色是:扎根临床,循名责实,倚重反思;突出主症,重视复方,方证对应。虽则大体上忠实反映了江老审疾识证的个人风格与遣方用药的独到之处,但亦难免挂一漏万之弊。

治学寻踪

治学寻踪,即溯流讨源地寻觅、研究江老治学的道路和方法,加以科学地概括和总结。此举之积极成果,可以作为青年中医治学之借鉴,“转益多师是汝师”,从而加快其成才的速度,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

继承整理之初,笔者曾以为,囿于历史条件和中医学术体系的限制,江老治学之道路和方法可能与其他名老中医大同小异,整理不出什么新意。随着继承整理工作步步深入,方知愚见差矣。庄子云:“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江老治学:①严格遵循张仲景的思路。他学医伊始,曾经面壁三年,心无旁骛,唯潜心于仲景之书,熟读默记,渐至全文成诵之后,方参阅历代医家之注释;再上溯《内经》、《难经》,旁及《千金》、《外台》等佳作,力求融会贯通。故其临证,力主以仲景六经统百病,仲景理法统时方;针药并举,常操针以救燃眉之急。而每遇疑难重证,尤必先回味仲景之书。殚精竭虑以求茅塞顿开。江老之能以擅治疑难重证著称者,主要来自仲景思路之指点迷津。所以他大力倡导奉仲景原著为圭臬,倡导读仲景著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理解仲景思路与背诵仲景全书不偏废。②重视中医辨证法。江老在《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的临床研究领域造诣精深,因此极其重视中医辨证法。他认为,中医辨证法堪称中国古代哲学百花园里一朵从未凋谢过的奇葩,其理论思辨中蕴含的实践性及对人的价值的极端重视,尤属空谷足音。因而他对一些“数典忘祖”的思潮,能自觉地加以抵制;对一些中医著作、论文中囫囵吞枣地引进现成哲学术语的流俗,从不随声附和,总是独立思考。③彻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曾在西医病房开展中医业务二十余年,与西医同道朝夕相处,共同身临病榻救治疑难重证。因之既钦佩西医之当行出色,妙手回春;亦目睹其心长力短,左支右绌。反观中医学术,又何不如是哉!可见中、西医学,各有短长,亟宜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故他主张中青年中医趁其年富力强之际,有选择地学习、研究西医学之长处,而为我所用;同时又谆谆告诫曰:切莫妄自菲薄,而以西医取代中医!

朱熹诗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通过学习继承与整理研究,益信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委实是一笔宝贵财富。要趁名老健在之日,抓紧学习继承、整理研究。而有志于斯者,不特可使名老中医之薪尽火传,光彩照人,更有可能站在巨人之肩上!

现代经方大师江尔逊

江尔逊(1917—1999),四川夹江人,生前是全国首批500名医之一,四川乐山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其业师为蜀中名医陈鼎三,又曾师事全国名医陈逊斋、承淡安,颇得其传。

江老毕生崇尚仲景学说,擅治疑难重证。喜用经方,不薄时方,针药兼擅,常操针以救燃眉之急,诊疗对象遍及全国各地。

江老于1985~1988年创办“江尔逊高徒班”,全面、系统传授其学术经验,并探索用师承式教育培养新一代名医的新路,堪称全国中医师承式教育的先行者。

江老著有《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点校陈鼎三遗著《医学探源》,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缘起

此文发表至今二十余年,仍被同道认可为继承整理江老学术经验的代表作。

文中系统总结了江老运用仲景学说治疗疑难重证的经验:①奉仲景原著为圭臬——读书与临证相结合,理解与背诵不偏废;字斟句酌,悟出画龙点睛处;汤证辨证,洞悉精微奏厥功。②上溯《内经》、《难经》,探讨仲景学说的理论渊源。③宗仲景之规矩准绳,吸取历代医家之成功经验,冶经方、时方于一炉,而成临证之方圆。

此文写于1982年春,写作期间,曾与江老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甚至字斟句酌,历时三个月。江老当年在“南阳会议”(首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仲景学说讨论会)大会上宣读此文,受到与会中日专家的高度评价。《新中医》杂志副编审张志民先生亲自向江老索稿,该刊1983年第2期全文发表。不久,全国各地求医求教信件络绎不绝,江老均一一亲笔回信。

文中一则医案被选入中医高校教材《伤寒论讲义》一书。

此文作者尚有江长康。 sT7M9t9x/lVlggV+vKuV8GxECn34zNmgopUqXoZqOlo+pb8W2OZr8xXZBkYOmG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