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师承之路

我师承现代经方大师江尔逊先生,无人“指派”,未签“合同”,没有“任务”,没有“承诺”,实全是自愿自觉,自然而然,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继承整理江老学术经验

我初业医时,江老已是乐山地区家喻户晓的名老中医,他的崇高声誉不是新闻媒体宣传出来的,而是在数十年治病救人的临床生涯中逐渐积累和拓展开来的。江老的师承导师是蜀中名医、经方大家陈鼎三。陈老博览群书,穷原竟委,记忆力惊人。据江老说,陈老不仅能全文背诵《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还能全文背诵最难背诵的《神农本草经》。陈老学验宏富,以善治伤寒逆证、坏证著称;经常出诊,扶危救颠,故尔无暇著述,惟有《医学探源》一书传世。江老则完整、准确地继承了陈鼎三的学术经验,且发扬光大之。

江老当年“桃李满乐山”,跟随其学习,进修者一批又一批;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赞美江老医德高尚,学验俱丰,不同凡响,但就是无人动手继承整理其学术经验。当时我在乡村医院工作,有一次回乐山休假,得知江老欲写一篇论文去出席成都市中医学术研讨会,因忙于诊务,无暇动笔,便唤起了我的“写作欲”。江老定的题目是“试论《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的关系”;江老讲述要点,其主旨是“寒温统一论”,即伤寒统温病。这恰恰是我坚决反对的。但我还是严格遵循江老的思路,硬着头皮写下去——自己批驳自己。后来,这篇论文引起了参会代表热烈的学术争鸣。我的“初试啼声”,江老颇为欣赏,特别欣赏我不仅尊重,而且“誓死捍卫”不同学术见解的“雅量”。

此后我便自愿充任江老的助手,孜孜不倦地学习继承和整理研究其学术经验,并开展广泛的临床验证,公开发表了数十篇学术文章。

继承整理江老的学术经验,其实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为什么呢?江老秉承陈鼎三遗训,每治一病,必是理、法、方、药完备而一以贯之,且特别彰显“方以法立,法出方随”。观其每疏一方,不惟理法彰然,而且以方统药,药在方中,绝不游离于方之外。换言之,每加减一味药,必有理法之依据。从江老的大量治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方证对应”时避免了“有方无药”的机械性,在“辨证论治”时则避免了“有药无方”的随意性。把这样规范的临床经验整理出来,不是“举手之劳”么?至于理论探讨性的学术文章,撰写也不难。因江老口才颇佳,一谈到中医学术问题,更是口若悬河,且“天机迅发,妙识玄通”,引经据典,准古酌今,频添新意。我据此走笔成章,有何难哉!

协助创办“江尔逊高徒班”

1985年1月,我怀着新的使命感,来到乐山市人民医院。在这里,我协助江老创办了“江尔逊高徒班”。我在高徒班的身份颇特殊——既是“高徒”,参加学习;又是助手,负责高徒班的行政事务,并参与教学。

草拟教学计划

我遵照江老的意旨,经过深思熟虑,草拟了高徒班的教学计划:

高徒班的教学内容是:以仲景学说为主,上溯《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下及后世诸家具有代表性的名著,博采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之长,务期融会贯通,并娴熟地运用于临床。教学方法是:临床跟师门诊和会诊,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记录导师的临证经验,并独立地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含英咀华,分类归纳,系统整理。理论上以自学为主,在自学的基础上集体讨论,重大或疑难问题由导师答疑。针对学员知识结构的薄弱环节进行补课和辅导。学风方面,要求学员读书与临证相结合,理解与背诵不偏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大胆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教学相长”与“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大力活跃学术空气,鼓励开拓与创新精神。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说学医者应当“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和“屡用达药”;清代王孟英则“不作两脚书橱”。而高徒班的教学计划,可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矣。其中的一段话——“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大胆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出处是毛泽东关于大学教学改革的“春节指示”(1964年),当年我听了传达,那段话便深深地嵌进了我的大脑。

主持写作教学

我主持写作教学,从未“虚晃一枪”,或放“空炮”,而是“亲临战场”,“真枪实弹”——当着学员的面,“手把手”地反复修改其继承整理文章,直到实在改不下去了,才鼓励其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乎全部命中。三年期满,四位学员公开发表继承整理学术文章50余篇。须知在进高徒班之前,他们从未发表过文章。而当年的高材生,由于掌握了“渔技”,后来成了中医文章高手。至于讲课,记忆犹新的有两次:

一次是讲写文章要讲求“辩证逻辑”,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举现代著名作家王蒙的一篇论文为例:王蒙论文的主题是说作家应当学者化,但却从反面提出问题——不少著名作家不是学者。反说正说,跌宕起伏,层层推进;相反相成,珠联璧合,步步深入。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先贤后贤,其揆如一。

另一次讲写文章要繁简得当,提倡“长话短说,无话则不说”,防止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并举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为例,推崇其写作风格——简洁明快,犹如“电报体”。

此外,还举行过一次别开生面的“考试”。因学员们初学写作,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唯恐质量差,寄出去贻笑大方。于是选了一篇名气很大的中医药刊物的“编辑部文章”作为试题,答题要求:“本文不足一千字,但语法、标点明显错误达二十余处,请一一标出,并予以纠正。”

通过这次考试和讲评,学员们眼界大开,自卑感一扫而空。 jnZ1WmnQDt9HlVmXsB8JQ45DVUj2mPIV0GC2CIQnV8tmxR7Kl05TFTOgwCgSA5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