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治未病的养生观

【“治未病”的渊源】

“治未病”一词,早在中国夏商时代《周孔》、《吕氏春秋》等书中就有记载。而在《黄帝内经》中正式提出并确立。“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历代医家对“治未病”这一指导思想十分重视,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所发展。两千多年来,《黄帝内经》“治未病”这一指导思想对中国医学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从“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来看,古代医家不仅仅重视中医治疗学的研究,而且十分重视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研究。在《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精神实质就是揭示了无病先防(预防医学)、既病防变(治疗医学)、善后防变(康复医学)。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治未病”而达到揭示生命的奥秘,从而找出一条通往健康长寿的途径。

【“治未病”的健康模式】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也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防止疾病发生传变或者复发。“治未病”与两个成语密切相关:一个是“防患于未然”,也就是通过注意防护、提高正气来防病。这属于中医养生学的范畴。一个是“防微杜渐”,也就是尽早发现疾病、尽早干预来防变。这属于中医治疗学的范畴。由此可见,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是十分先进的。

摄生防病

《灵枢·决气》:“两精相搏,合而成形。”早在两千多年前,圣贤早已认识到胚胎的形成是“两精相搏”的产物,并认识到男女的婚龄、体质、孕期、情绪等与胎儿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非常重视培养先天,优生优育,“强寿弱天”。人们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从最早的男精女卵做起。以培育先天、优生优育、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和早衰。

既病防变

一个人有了身心疾病之后,绝不要讳疾忌医,而应积极进行治疗。特别是有了某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时,应该积极地进行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这是一种保护身心健康的被动形式。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制,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治未病”可长寿】

要健康长寿,就要注意摄生防病,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坚持几个“少”与“多”: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 w5UdUuTWGhq0A635UFJtaDNPYBpg8alzdgdNtxD8ZXdQuGxavQbSHeEEitkqw2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