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包拯受理了一起谋杀案,交给仵作验尸,查明死因。但这个仵作几经查验,也没有发现死因。按当时的法律规定,不能按时完成尸检任务,那是要接受二十大板的处罚的。仵作,正在发愁呢,他的妻子知道后,就告诉他,复检时要拨开死者的头发,细查“顶门心”,仵作受到启示,复检时剃光了死者的头发,细查头皮层,果然在“顶门心”处发现了一个小孔。小孔处露出了一个不明显的钉尖,仵作把这颗钉子拔出来,足有五寸长、是两头是尖的一棵铁钉。死因查明,包拯找到了确切的证据,依法处决了案犯。
但是,此案了结后没多久,这包公整天就好琢磨,这案子里还有疑点!结果多谋善断的包公、明察秋毫的包公、大义灭亲的包公、正直不阿的包公,就找来仵作问道:“尊夫人是否熟读经书古文?”
仵作说了:“大人,您别抬举她了,她没念过书,文盲一个!”
包拯又问了:“尊夫人是原配吗?”
仵作说了:“后娶的!他前任丈夫死了。”
包公又问了:“她前夫是得什么病死的?”
仵作答道:“听我老婆说,是因为酒呛心血暴毙而亡的。”
包公听后,胸有成竹,立即派人暗中调查,然后就去传仵作的妻子,结果发现仵作的妻子有重大嫌疑,然后开棺验尸,发现仵作妻子的前夫的顶门心处拔出了一根五寸长的铁钉。包公就这么又破了一起疑案。
大家看看,包公就是抱着这种认真负责,有点矫情的态度去破案的,本来第一起案件都已经破了,大家皆大欢喜,可就是这么一点点疑问,就让他立即就获得了另外的灵感,很快就破获了第二期案件,真的是难能可贵。
我们现在的刑侦人员,在破案时,也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要举一反三,把触及到案件的每一个线索都想清楚。只要还存在疑问,就不能放弃追查。
包公不只是心细,而且很沉静,破案时颇有一种大气,不到最后,你都不知道他到底想的是什么。
包公还遇到过这样的一个案件,包公有一次带着开封府的人马出外巡视,这日就溜达到了陈留县的横坑。横坑就是个大峡谷,人烟稀少,树林绵延三十余里。包公一行,人困马乏,就在一个石台旁稍事休息,他们忽见一大群苍蝇,成群结队飞来,山风夹杂着一股令人作呕的臭气。
包公就觉得这事太反常了,就派人四下查看,去查看的人就发现在一棵大枫树下有一堆新土,土层有漏洞,大批的苍蝇正往里边钻呢!去查看的人赶快回来,禀报包公。
包公赶紧命人把土堆扒开,结果发现了一具男尸。死者有伤痕多处,肌肉已经开始腐烂,身上没有什么东西,唯有腰间系着一颗木头印,包公将木印取下藏于袖内,又命人将尸体重新埋葬了。
然后,包公一行继续向陈留进发。包公这一路上,又开始范琢磨了。这木印一看就知道是当时印在布匹上的,代表的是哪家商铺的东西,就跟现在商标差不多,包公认定,死者应该是一名布商,凶手很可能是拦路抢劫的强盗,谋财害命!
问题是,这个案件并不复杂,可是到哪去找这帮子亡命徒呢?
包公不动声色,就进了陈留城,他跟谁也没再提这件事,手下人也就都忘了。县令把包公迎进自己的县衙里休息,包公就说了:“我奉旨来这里选购一些布匹,供皇帝使用。你协助办一下。”
县令那美的屁颠屁颠的,皇上让我帮忙采购布匹,那是给我脸,赶快找到了本县的最大布匹经销商叫张恺。
包公就问了:“我要选购一批布匹,你这品种多不多?”
张恺是商人,一看包公虽然脸黑点,不过看那气度就知道是大买主,回答道:“小人的商铺货源充足,品种繁多。大人需要什么布,尽管来取就是。”
包公说了,“你一样,给我拿点样品来吧!”
张恺高高兴兴的回去,把各色各样的布匹样品全部拿来,对让在堂上。包公假意挑选布匹,实际上是在对照那个印章的款式,忽然他就见到了有一匹布的上面印迹和自己袖中的样子相符。
包公就说了,“我就要这个了!把这种布料有多少取多少给我,其余的都不要了!”
张恺回家就把家里剩余的这二十多匹布都给拿来了!
包公一一对照,都有那个印记,“就这么多?这也太少了!”
张恺说了,“大人,就这么多!”
“那这布匹是从何而来?”
“这布是从太原客商李三那里得来的,他们有伙计四个人,就住在我们县的客栈里。要不大人您去问问他,估计还有存货。”
包公心里就有底了,叫人把李三等人叫来,“说这布从何而来?”
李三也挺狡猾,说道,“是我们从太原贩来的!”
包公此时从袖口里取出了那枚木印甩给了李三,李三一看顿时变色,吓得魂飞魄散,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包大人一拍桌子,“你们这伙图财害命的强盗,胆敢冒充客商,逍遥法外,还不从实招来。”
李三等人只能交代了杀人越货的犯罪事实,最后被斩首。包公领回了货物,交给了那个商人的父亲,并重新埋葬了那个商人。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出,包公从头到尾,破案都秉承的一个原则,那就是保密,谁也不知道,包公已经看出了很多线索,连他周围的人也不知道,所以李三等人才会受到包公的召唤,而没有逃走。
现在,保密是刑侦中一项基本的原则,刑警突击抓捕罪犯前,都要先把手机上交,有时还要把大家封闭起来,而且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这些都是为了让罪犯放松警惕,在不知觉得环境下对罪犯进行抓捕,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抓捕的效率,达到减少伤亡,减轻人民财产损失的目的。
包公的形象变迁是十分具有深意的,他现在的形象是正史和野史的重重叠合,是人们愿意接受一个神人化的法官兼一个神探的形象,这也是包拯戏曲长胜不衰的一个原因。所以,20世纪末,电视剧《包青天》和本文开头的那首主题歌,才会红遍大江南北,海峡两岸。
现在的包公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中国人民法文化的素质,并非是高素质,而是低素质,人们总是把正义寄托在一两个清官的身上,而不愿意通过司法实践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应该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意识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