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红巨星到白矮星

前面谈到,红巨星的中部聚集着聚变反应后由氢生成的氦,外部的氢继续进行着聚变反应,生成的氦不断落向中部,使氦组成的中心部分质量不断增加,引力不断增加,温度不断增高,终于点燃了由氦聚合成碳的新的聚变反应。

这时红巨星的核心部分温度突然升高到1亿度左右,于是白矮星就形成了。白矮星周围的气体形成“行星状星云”(图2-8),这些星云逐渐扩散开去,最后只留下孤独的白矮星。

图2-8 行星状星云

大家知道,行星之所以不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收缩为一个点,是因为原子靠得很近后,原子外部的电子云分布会发生变化,同种电荷互相靠近,静电斥力增加。万有引力越大,原子之间靠得越近,电子之间的静电斥力就越大。电磁力的排斥效应与万有引力的吸引效应相平衡,就使行星达到稳定的状态。

恒星的情况与行星不同,它们的温度很高,热排斥效应很强,这种热排斥与万有引力相抗衡,能够使恒星处于稳定状态。主序星和红巨星就是这种情况。

然而白矮星质量很大,密度很高,热排斥和电磁排斥效应都不足以抗衡它自身的万有引力。那么它靠什么来支撑呢?

研究表明,这时原子核外的电子壳层会被挤碎,使得电子能够在原子核形成的晶格内自由运动,或者说晶格似乎漂浮在电子的海洋中。这时电子间靠得很近,产生一种新的排斥效应——泡利不相容原理导致的排斥力。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在研究原子结构时提出的。为了解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德国物理学家泡利提出如下原理:每个电子状态只能容纳一个电子。原子的每根电子轨道上有两个状态,所以每根轨道上只能存在两个电子。他把这一原理应用到玻尔的轨道模型上,给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壳层分布,成功地解释了元素周期律和光谱线。

后来的研究表明,一根轨道上的两个电子状态对应着电子的不同自旋。继而费米用统计理论阐明了半整数自旋的粒子(电子、中子、质子等)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原因。

现在,这一原理又被用来解释白矮星物质中的强大斥力。上面已经说过,白矮星物质密度极大,电子壳层被挤碎,电子间靠得非常近。由于出现两个以上的电子挤占同一个状态的情况,于是相互间就会产生泡利斥力,这种力比热排斥和电磁排斥力都强。白矮星就是靠着这种泡利斥力的支撑,而不在强大的万有引力下塌缩的。 iFas9MT7uz1IUz1avKLHwAsmey+Py9Fm2ypgopHBC3QRTbEeM6vEzTHsx2j2mk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