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水埠
驳岸和舟船

因河而生的江南市镇“水事多而陆事寡”,民众的生产、生活无一不与水河相关联,水上航运的普泛和兴盛,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刺激了水埠码头和驳岸的修建和整饬。与桥梁滥觞于江河溪涧并连接两岸有所区别的是,作为沟通江河与等高线上人家、市镇水陆交通的口岸而言,水埠与建筑、聚落以及交通、商贸暨人群的生活联系至为密切,从而成为人与水之间多种作业和高效有序的中介体。从类别上看,通常有公共水埠、私家水埠之分。公共水埠规模较大,一般设置在市河主航道镇旁要津和市肆繁忙处。震泽镇大型公共水埠布置在下塘东郊頔塘市河的慈云寺前,东接禹迹桥,既裨于香客进寺事佛,也有利于装卸货物后,径入宝塔街集散或交易,是谓聚散两相宜。与此近似的是朱家角镇和乌镇:前者安置在市河南端的放生桥旁,这里已是北大街的尽端,货船等在此集散有诸多优长;后者设置在东市河末梢处的财神湾,庶几可视作市镇水巷路径的序列起始点。

除了在主航道和镇区边缘设置公共水埠和码头外,也在镇区河道中视具体布置若干,便于舟楫深入市镇中心处,如乌镇车溪河中就安排了相应的设施裨于商家就近装卸。总之,市肆繁华处的公共水埠着眼于便利货物装卸,往往设置于较大规模的店铺、商行和桥梁相连接之处,依赖和呼应商业之需以提高效率。基于装卸作业的需要,对河道的宽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于是,往往在大型水埠处设有“转船湾”——一定宽幅、供舟船停靠调头的河道交汇处。转船湾的平面以袋形居多:一端弗通船只,二或三面以建筑或堤岸围合而成;另一端或两侧与市河连通,其功能和平面组织好比陆地之广场,绍兴县一带大都称这种格局和形式为“溇”。规模小型者如周庄镇北市街张厅后院的箸泾,其中段拓宽为方形用于小舟交会或调头;规模巨者如乌镇西栅的转船湾,三面围合处前水埠踵接,且尺度阔大,可接纳数条舟船同时装卸、掉头和转向航行。

江南市镇中私属水埠的户主大多为商贾或缙绅官宦。周庄南市河的沈厅、震泽镇下塘徐厅、新场镇郑氏新宅和高桥镇东街沈宅仰贤堂码头等无一例外,均顺沿市河而设,且格局颇为相似。沈厅共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水墙门和水埠,供家用洗涤和停舟靠船;后部为七进五门楼,前、后部的中间为南市街,房屋为越街而筑、垂直于市河的纵向多进式的宅邸。师俭堂的第一、二进临河而筑,设有徐家经营大米交易的场所与河埠;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贯通宝塔街,所谓街从堂中过,前门上轿,后门下船,颇为方便。至于高桥界浜的沈宅码头,则明显赋予了“现代化”的意味,面南临河的码头居中,拾级而上(下),对称而均衡,中间为干栏式阳台,宽数十米,在阳台上即可纳凉眺望和观察,阳台下又有裨于舟船停泊、作业;另在西侧又单独设置一宽约2米的码头石阶,供上下船事,上面径与建筑的边门相连接。与之近似的还有甪直镇东塔弄口与东市街交汇处的东美桥,宽大的石阶踏垛充分保证了舟船起卸和装运作业的需要,故占据于繁忙的水道和街市之间。

相对于商贾缙绅之家显赫堂皇的大型水埠码头,一些中等住户及普通民众的小型水埠也颇有特色。譬如乌镇东栅市河旁的若干水阁民居水埠、西塘镇下西街唐宅水埠等,均相向于市河,六七级踏垛不等,折向便为房屋后门。值得称道的是,水埠面向市河处多以木构栏杆或低垣予以围护,通透的木构、低垣的实体在此承担了强化分隔的角色,也使水埠具备了“灰空间”的些许特征。另外,唐宅低垣还在立柱和界墙约0.9米宽处安装了美人靠供观景休憩,充分呈现了其功能性与闲适的有机统一,令人叹服不已。还有众多砌筑于市河旁的水埠,旨在面向公众,其体量、形式类同私属水埠,姑且称之为“半公共水埠”。同里、黎里、新市和练塘镇等市河旁连绵不绝的河埠,给予市镇群众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便利。以黎里镇为例,5000余米长的市河驳岸两侧分布埠头多达256座。河埠大多呈梯状逐级而下(上),多用花岗岩砌筑,其向亦与河道顺平并外凸于河道;亦有内凹式——其外沿与驳岸对齐,如新市镇西河口部分水埠及安昌镇东市河处等。夹河面街的人家大多另在屋后临河处普遍设有河埠以裨浣洗和上下舟船。

西塘镇下西街唐宅水埠

以块石条石砌成的水巷驳岸通常以粗硕木桩夯底、密排,上面铺敷石板,沿河边沿再以条石骑缝安装、砌筑和凿齐,条石或石块之间留有一定缝隙,便于洩水泄水;根据河岸居家之需,抑或留有孔洞充作下水道的出口,或砌成供上下的石阶水埠。驳岸边沿如无水埠等设施,亦往往竖起条石,上端凿孔、内穿竹杆或木棒连接,形成街巷和水道之间的安全栏杆。如周庄镇中市河南端接梯云桥处、甪直镇等处,均大致如斯。太湖流域市镇的驳岸边界距临河人家距离一般为2~3米,绍兴地区市镇宽度多为4~8米,保证行人通行等之需。甪直镇驳岸总长1000余米,部分商铺和缙绅之家门前的驳岸砌筑十分讲究,石级大而平整,拼缝精细,如南市下塘街的“万盛米行”、西汇上塘街的沈柏寒宅、中市上塘街和丰桥南的萧宅以及中市街6号王韬故居等。甪直镇南市下塘河、兴隆桥堍的万盛米行前,宽约4米的河埠依河后退而砌,六级石级上直达米行,用于装卸谷米。吴江黎里镇T形的市河驳岸风貌依旧,石岸总长5200米,其中明、清时建的驳岸数量众多,凿錾细密,一般多以纵长方形花岗石为主,通常在岸壁上还嵌有排水口和缆船石。芦墟镇的排水口上端錾成莲花壶形,煞是美观。缆船石约一尺见方,设两个对穿的孔,孔洞上雕镂寓意吉祥的图形。如甪直镇的蝙蝠、奔鹿、立鹤、寿桃、梅花、蕉叶、双榴和莲花、葫芦、刘海戏金蟾、香草、连结、猫眼及狮子滚绣球等,样式丰富;黎里镇的缆船石如瓶盛三戟、如意蹲鹿、单双犀角、笔锭如意、双桃、双橘、经幢、佛手、如意等图形,布局上横式、竖式多样,工艺上浮雕、阴刻不一。现甪直镇尚遗有50余个形态较好的缆船石雕。

市镇的码头水埠发育充分,呈现出丰富的形态。从平面看,大多与河道一致呈线型,船身横靠便利于停泊和装卸,如果竖靠即船头(船尾)接靠码头,装卸货物则需沿船舶边小心行走。另有多边形或折边型者,如乌镇东栅入口处水埠,还有单边形、双边形等。从水埠与河岸的构成模式上看,主要有平行式、转折式和垂直式三种 [15] 。水埠的构筑和使用一方面昭示了河道水巷的存在和“生命”,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因埠头而生成的空间节点。尤其是与街巷成直角的水巷尽端处,如新市镇直街通向陈家潭的水巷及其水埠。从垂直高程上看,由于街道与河面相差并不悬殊,大多在十阶以内。乌镇河、南浔浔溪两旁布置码头水埠、店铺及河街的空间格局,水埠以踏步石作的基本形式从河岸延伸至市镇入口,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道路”。南浔镇东沿西线运河的百间楼东西两侧尤其是东岸莲花桥至长桥之间,河道宽阔而逶迤,贴河而建的民居建筑或高低错落,变化有序。区间中条石驳岸齐整,河埠密布,这里没有竹石栏杆,而是以建筑劵门形式——建筑承重柱梁向前伸出、上作披檐(腰檐)或楼居,形成了独特而富有节奏的水埠和道路景观。

市镇中的交通工具无疑以舟船最为重要。《淮南子·齐俗训》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淮南子·主术训》中“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舟令舟而浮于江湖”等的记载均深浅不一地感叹吴越人善驾“舟令舟小船”等出没江河之中,汤武虽圣明,但不习水舟,亦无可奈何。无论是《吴越春秋》中形容古吴越人“以船为家,以楫为马”,还是《春秋大事表》中吴人“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南船北马中的舟船对于吴越的经济、社会和聚落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市镇人群的生产和出行、商品交易和流通等显示出多重的功能和意义。南宋杨万里卜居新市镇时,曾讴歌了船舟和人家的密切关联,及由此而生的独特地理景观和生活视相:“人家两岸柳阴边,出得门来便入船,不是全无最佳处,何窗何户不清妍。”明末绍兴人张岱在《陶庵梦忆》卷8中记叙邑里“楼”与“船”时互名而畛域不清的趣闻:“家大人(张岱父亲)造楼,船之;造船,楼之。故里中人谓船楼,谓楼船,颠倒之不置。”从中亦可以窥见越人视舟如家(楼)、楼(宅)庶几为船的“模糊性”。从余姚河姆渡、萧山跨湖桥、常州淹城和苏州绰墩山等遗址中独木舟的发掘和出土文物看,用整段树木凿成的独木舟意味着江南造船、航运的历史可上溯至5000~7000余年,也标志着早于殷商数千年的刳木为舟的行为本身在激水穿浪的同时也已经战胜了内心世界滋生的畏葸和恐惧。以舟代步和助步,不仅使活动半径和视野得以迅速扩大,也扩展了生存空间和经济能量。其意义还在于,它以运动的姿态和开拓性的象征,与囿守一方的内陆黄色文明形成了比照;另一方面,舟船本身也是手工和制造业的大宗产品。舟船业的兴盛对于市镇的成长功莫大焉。从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订定的《漕运水程制》看,水运远胜于陆运。按重量单位平均,水运运费颇为低廉且人力物力消耗减省。伴随水道商业网络的形成,“凡东南郡邑,无不迎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 [16] ,出现了武后长安二年(702年)崔融所形容“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千舳万艘,交货往来”的繁荣景象。如蚕丝、粮市和吴江市第二大镇市的震泽通过頔塘河和通泰河两条重要的市河与周边城市及村镇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和络绎不绝的人际往来,素为太湖平原上最为繁忙的水运码头之一,河道里呈现樯桅林立,航船、栈船、载船三船争流,舟楫塞港的繁盛景象。

南浔镇浔溪畔百间楼水埠

历史文献中还翔实地记录有传统造船技术的功绩和成就。如果说宋沈括在《梦溪笔谈》文中讲述昆山县工人帮助修理朝鲜遇难舟船并改造帆桅使其具有可控的技术和方法的话 [17] ,那么刊刻于明季崇祯年的《天工开物》及其第9卷舟车中,则叙述了众多有关船舶的技术问题。如第10卷锤锻、冶铸等文图中,详细记叙了其功能、效应、方法和制作工艺等,将之与明代郑和船队的舟船联系起来看,斯时长江及江南的造船工艺和水准可谓厥功甚伟。迨至近代,市镇中出现机帆船(火轮),其交通流量和运输能效自此也跨入了一个新时期。

若论舟船的形制、造型及其便利性,似可以绍兴的乌篷船为典型,请读陆游词《鹊桥仙》: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此处的“轻舟八尺,低篷三扇”指的正是乌篷船——八百多年的桑田沧海之变,斯船大致依旧如初:船身瘦长,前后两端略上翘,居中构筑半圆弧状的“低篷”。船有大小之别:小者驾驭时属手脚共用式,前行之力来自双脚躅桨,手控木桨功在助力和调节方向:大者可容数十人,考究者亦用贝壳片镶嵌拼装在低篷中,熠熠闪烁,使舱内趋于亮堂。与大多数的越房鉴屋一样,乌篷船通体黑黝,全无色彩。

湖州市南浔镇百间楼

现存空间结构和风貌完好或较好的江南市镇及地理分布

昆山市锦溪镇天水街(任姗摄)

绍兴县安昌镇东市河

甪直镇保圣寺二进山门看香花弄

桐乡市乌镇东栅公生糟坊

桐乡市乌镇东栅染坊

平湖市当湖镇莫氏庄园鸟瞰

新市镇西河口俯瞰

甪直镇南市下塘兴隆桥 西塘镇西街石皮弄
南浔镇百间楼 双林镇万魁桥、化成桥和万元桥

嘉善县西塘镇

震泽镇頔塘市河沿岸

太仓市沙溪镇东市街庵桥

同里镇静思园乐安桥

周庄镇世德桥和永安桥(刘清清摄)

甪直镇南市下塘兴隆桥和万盛米行(张立摄)

德清县新市镇会仙桥

朱家角镇放生桥

安昌镇东市河廊棚和水埠

周庄镇城隍埭水埠

西塘镇西街漕港薛宅

朱家角镇泰安桥和槽港

震泽镇頔塘市河禹迹桥和慈云寺

甪直镇南市下塘街揽船石连结 甪直镇南市上塘街揽船石如意
芦墟镇揽船石瓶盛三戟 黎里镇揽船石如意

甪直镇南市上塘揽船石蕉叶形笔锭如意莲花壶形排水口

新市镇西河口

东山镇春在楼库门

甪直镇西汇上塘街沈柏寒宅

甪直镇西汇上塘街沈柏寒宅(张立摄)

安昌镇东市河廊棚

南浔镇南西街张石铭旧宅西洋楼(任姗摄)

甪直镇南市上塘和西汇上交汇处塘

上海高桥镇东街沈宅仰贤堂

南浔镇刘氏家庙御赐牌坊 震泽镇仁里坊对景通廊

盛泽镇先蚕祠

新市镇陈家潭陆仙楼

震泽镇頔塘市河大顺米行

金庭镇明月湾村码头

南浔镇嘉业堂藏书楼

乌镇东市河立志书院

木渎镇山塘街虹饮山房春晖楼戏台

乌镇东栅修真观戏台

柯桥镇鉴湖水上戏台

同里镇南埭南园茶社二楼

同里镇退思园水香榭(任姗摄)

无锡市北塘区惠山镇

塘栖镇水北街店铺

周庄镇富安桥东堍

千灯镇北大街余氏典当更楼(任姗摄) 南浔镇丝业公会

乌镇东栅水龙会

朱家角镇西湖街邮局门头

木渎镇下塘街榜眼府第校邠庐顶棚(任姗摄)

上海康桥镇周园路七屏式山墙民居

沙溪镇庵桥

同里镇竹行街嘉荫堂轩顶

东山镇春在楼清德堂

震泽镇仁里坊师俭堂第三进

震泽镇仁里坊师俭堂门面

东山镇明善堂砖楼

当湖镇莫氏庄园仪门砖雕泥塑(吴煜摄)

千灯镇南大街顾炎武故居砖楼(任姗摄)

当湖镇莫氏庄园过厅戗脊饰

东山镇春在楼仪门

千灯镇南大街顾炎武故居贻安堂(任姗摄)

木渎镇山塘街严家花园清荫居

木渎镇山塘街严家花园友于书屋

练塘镇下塘街陈云故居厨房

————————————————————

[1] [日]滨岛敦俊,片山刚,高桥正.长江、珠江三角洲农村调查报告书[C]//大阪大学文学部纪要第34卷.江沛,王先明.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362.

[2] 唐寰澄.中国古代桥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26.

[3] 段进,季松,王海宁.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2.

[4] 华钥:《吴中胜记》。

[5] 范成大:《重修行春桥记》。明,钱毂编《吴都文萃续集》,卷35,文渊阁四书全书本。

[6] 沈云:《盛湖竹枝词》。

[7] 沈云:《盛湖竹枝词》。

[8] 南浔镇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397.

[9] 《吴郡图经续记》卷中《桥梁》。

[10] 唐寰澄.中国古代桥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56.

[11] 根据调研,结合康寰澄的《中国古代桥梁》一书相关材料整理。(唐寰澄.中国古代桥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38-175)

[12] 沈云:《盛湖竹枝词》。

[13] 《巡抚常安清通判移驻南浔疏》,周庆云:《周浔志》卷2《公署》。

[14] 陈惟中,尧心甫:《吴郡甫里志》。

[15] 段进,季松,王海宁.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2.

[16] 杜牧《樊川文集》卷11,《上李太尉论江赋书》。

[17] 沈括《梦溪笔谈》卷24;杂志一,乇罗岛人。 Rn3m9jmntY5yA1xw/+dyVfEVStIHuu62LzM0bUw+gw5d/ZxyXsoxCluna9pOKk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