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考古发现

1975年,当地农村在搞土建工程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其中有战国时期铭文戈2件、剑2件、矛2件、错银蹲1件、盖弓帽1件,还有钩肠、狼牙等十余种艇的箭头和少数属战国晚期的铁挺铜箭头,以及战国早期的尖足布和刀币若干种。尖足布上的地名有“兹氏”、“闪”、“大阴”、“平州”;刀币上有“白人”等,这些地名大都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城邑。其他还有汉代的四神炭炉、四乳纹镜各l件。从采集到的铜器及陶器残片进行分析,古城址的建筑年代应在战国中晚期。1992年时,附近村民到自家地里送粪,在打窖时发现地下有硬物,刨开一看是满满一罐银元宝。此后拉开了周边村民疯狂挖宝的序幕。据说是万人空巷,当时口号“要想富,刨古墓”。大量珍贵文物被挖掘出来,直到相关部门日夜蹲守巡逻,才追回大量国家贵重文物。

我的一位老邻居,在古城挖掘时是当地派出所负责人。去之前我去拜访,听老人讲,当年主要发现有一些古代兵器,人骨中有箭头,应该是发生过大规模的古代战争。另外老人特别提到,当时曾经挖出来一个小镜子,有点神,可以看到地下的草根、昆虫,后来在人们争相传递中丢失,再也没找到。或许,此物不是人间所有。

骨头

古城下种玉米的老乡

考察那天车行至曜头村时,停车下来问一位正在播种玉米的老乡古城准确位置。在此我多说一下临县方言,有次和中国传媒大学一位老师去上海途中,接了个老乡电话。通完电话后发现老师一脸惊讶地看着我,以为我在说日语。在我所接触过的方言中,临县话是最个性的。语言的发展变化与其历史地理以及人文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临县方言属于晋语吕梁片。现在的晋语区域与战国时代的赵国的版图基本吻合,而临县位于古赵国的腹地,古赵国祖先的封地皋狼在临县东南。历史上由于山川阻隔,动荡不安,生活劳苦艰辛,文化落后凋敝,以及人口众多,加上外地人很少进入此地定居,所以临县方言有别于晋语的其他地方,很有典型意义。

问清具体位置后,开始沿山上城,越往上走,会发现越多碎陶片,带有明显的秦汉特征。整片土地仿佛被火烧过一样,靠近古城梁城墙的地方,到处都是挖过的痕迹,大大小小的盗洞,有上千个之多,并且听山下老乡说现在还有人在挖,破坏严重。下午时分,周遭无人,一个人在古城行走,还是很刺激的。

遗址从沟底向顶部夯筑,垂直高度20~60米,水土流失严重;顶部加筑夯土墙体,由内城、外城和城外防御设施三部分组成,呈不规则梯形,用平夯法素土筑成。内城周长约3000米,外城周长约4000米。城内主要有4条自然沟,沟内两壁崖面夯筑成圆形夯土建筑。现存基址较多,大小不等,高低不一,层叠交错直通沟口、河岸边。城外东、南、北三面城墙外侧,峭壁陡直,沟壑纵横,除夯筑坚固高耸的脊墙外,又与相邻的高山峻岭组成天然屏障,成为南北通行的要塞。古城残垣断续可见,最高保留有3~4米,宽约3米。城墙夹版夯筑,夯土厚度在10~20厘米之间,均小圆夯窝,夯窝直径约5厘米。古城址因山势而筑,蜿蜒曲折,东窄西宽。平面呈簸箕状,东城墙在山巅,长约1千米;南、北城垣由高到低顺山势向河滨延伸。二城垣之西段和湫水河畔的西城墙大部分已被河水冲毁,保留甚少。古城址内随处可见秦汉时期风格的陶片。在历史的长河中,山西能从真实的角度反映黄河文明,我觉得,乌突戍古城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山高沟深,出于安全考虑以上数据为测量仪测量,±10%误差。2013年数据)

散落的碎片

爬上古城最高点,我豁然开朗,顿觉神清气爽,放眼望去,东西是古城保存较好的两段城墙。山下河谷是临县人民的母亲河——湫水河,《水经注》称之为“陵水”。所有的建筑尽收眼底。想不到在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有如此大规模的古城,一点都不亚于在别处考察的古城遗址。并且古城是在黄土高坡上依山而建,很有特点。难怪古城当初要选中此处,除却军事战略与安全上的考虑,居高临下,极目四望时,心情也是极度愉悦与享受的。

古时,临县地僻山深,生活环境艰苦,与外界沟通较少。历史上,不断的战争、苦难、艰辛、冻馁、饥寒使得临县民风强悍,争强好胜。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只有强者才能生生不息,一代代生活下去。

临县人崇尚节俭,不重衣饰,过去,男人穿着如乞丐,并不觉得丢人。临县的伞头秧歌很有特色,演员上台就穿平时的衣服,不过加修饰装扮。临县人风俗简陋,不讲究礼节,亲戚朋友相见,不懂得施礼相问,所以见到生人、客人往往手足无措,没有嘘寒问暖。外地人初到此地往往不太习惯。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中,临县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出生在此,15岁之前,除了7岁时去过一次省城太原,13岁时去过一次离石,其余时间都在吕梁大山深处的这个地方。这个刻印在童年记忆里的古城影像,在我纯真的童心里,简直就是富贵、吉祥、幸福的象征。这样的影像,完全是由家人那幸福、满足的微笑一瞬间定格在我记忆中的。

下山时从东面下,因为铁路施工没有路,具有严重恐高症的我从这上面下来的

2011年国家修建铁路,铁道纵穿古城梁而过

在考察中有个疑问:古城遗址居高临下,湫水河从山下流过,根据遗址推断,古人应是生活在山上。那么农业灌溉、生活饮水从何处解决?在当地有句谚语:“临县临县,十年九县(‘县’为当地发音,意为干旱),有一年不县,凉雨(冰雹)打了十遍。”充分说明此地严重缺水。这点我身有体会,上初中前,家中一直都是挑水吃,从水井挑一担水,沿山坡回家,需要15分钟左右。到现在我肩膀还是一高一低。那么在两千多年前,先人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有个习惯,一般都是赶到下午3点到达古城,考察3~4小时。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会让我感觉到与历史最近距离的接触。此刻,我在想,前赵皇帝刘曜,是否回望这座曾经战斗过的古城,他的眼里,是否噙满泪水?耳闻萧萧西风,吹过这座古城,他奔向最终的归宿家园,都在烈火中燃烧,化为灰烬。现在,这座古城归于荒废,只剩下残垣断壁,荒烟蔓草。掠过的风声,似乎是古城低声的啜泣,在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兴衰成败。

附:临县古城遗址目录 QuAec3Q7L8gEtiROr+rZx+eOsr+Aw9qagHq6vBJSpEqF1vOmWPGyGMTyS86xkcia

名称 地点 时代 面积(m 2
新化村遗址 雷家碛乡新化村北1千米 夏商、东周 25万
许家峪遗址 许家峪乡许家峪村北1千米 夏商、东周 0.4万
吴家湾遗址 曜头乡吴家湾东北 新石器、夏商、战国 6万
宋家圪台遗址 曜头乡宋家圪台村东 新石器、夏商、战国 1.5万
林家圪垛遗址 林家坪镇林家圪垛村东南 夏商、东周 0.2万
白家坂遗址 刘家会镇白家坂村西南 新石器、夏商、东周 2万
郝家坡遗址 白文镇郝家坡村南300米 商、东周 0.5万
木椿峪遗址 白文镇木椿峪村东150米 新石器、东周 1.5万
白文遗址 白文镇白文村东南800米 新石器、东周 2.5万
郝峪塔遗址 曜头乡郝峪塔东部 新石器、东周 0.9万
沙垣村遗址 林家坪镇沙垣村东300米 新石器、东周 2万
歧道村遗址 歧道乡歧道村东 东周 3万
土地庙遗址 歧道乡歧道村南400米 新石器、东周、汉 0.8万
前曲峪遗址 曲峪镇曲峪村东南400米 东周 0.8万
榆林村遗址 木瓜坪乡榆林村西 东周 6万
大和村遗址 木瓜坪乡大和村东 东周 1万
大有头遗址 城庄乡大有头村东南300米 东周 6万
万塔地遗址 城庄乡城庄村西南500米 东周 1.5万
赤崖会遗址 城庄乡赤崖会村西南 东周 2万
雷家碛遗址 雷家碛乡雷家碛村西南 东周 2万
崔家坪遗址 三交镇崔家坪村西 旧石器、新石器、东周 0.8万
小塔上遗址 雷家碛乡小塔上村北800米 春秋 1万
塔上地陶窑遗址 白文镇张家湾东北 新石器至战国 0.06万
石家塔遗址 城庄乡石家塔村东南300米 战国 1.5万
前塔岭遗址 城庄乡城庄村西南500米 战国 2万
尧子坡遗址 车赶乡尧子坡村 战国 0.8万
城庄村遗址 城庄乡城庄村南200米 新石器、战国 3万
刘家会古城址 刘家会镇刘家会村东1000米 战国 100万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