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突戍古城延续下来的地方,现在叫临县,这里属于黄河文明发端之一。上古时期,就有披毛戴角穿着树叶的原始部落在此繁衍生息(详见本章后临县古城遗址目录)。三代以前,属北狄杂胡居住生活。县境内湫水河是黄河重要的支流,大禹治水时曾躬临此地,因此现在有大禹村著称。
夏朝时天下分九州,临县属冀州。
商朝时为西落鬼戎占据,属夷狄人。兼有夏后氏的遗民杂居,是中华民族的先民。
周朝属并州,境内先是被林胡占据,又有猃狁、燕京之戎相互攻伐而领导。
远眺东边古城梁
东面的城梁保存完好一些
春秋时属于晋国管辖,居民称娄烦、赤狄、大小戎戎。赤狄居民多称隗氏,春秋末,晋国大肆攻伐赤狄诸部落,狄人多融入于晋。现在汉人有隗姓的,其先祖为古赤狄族。
战国初,临县属于赵国的离石邑。当时,境东南(今车赶、湍水头地区)、境南(三交古镇以南林家坪、招贤、碛口地区)分封诸侯:一曰“皋狼”;一曰“蔺”。为三晋西部重镇。蔺邑(今大名鼎鼎的碛口古镇)为赵、秦争夺的地方。
春秋战国乱世,自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至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前后134年,大战役八次,小摩擦无数。造就了临县人独特的强悍民风。
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原来周人地盘后,临县和现在行政区域一样,属于太原郡。
汉朝初期由于多年战乱,人丁稀缺,制约文明开发。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和那个韩信不是一个人)降归匈奴。十年(公元前197年)前,陈豨反叛汉主,高祖亲征剿灭。一败走西河,一遁于今县境内的汉高山。
汉高山原来叫满堂山,改叫汉高山还有一段传说。
大约在2200多年以前,这满堂山上曾住着一条大蛇,它的身长能绕着山根缠三圈,体粗比水桶还粗。半山腰里长着一棵千年苏子树,树高入云,树梢刮得南天门的琉璃瓦吱吱作响。有一天,苏子树对正在休息的大蛇说:“蛇哥啊,你出头的日子快来了,听说汉高祖刘邦来攻打陈豨,要路过这里。”大蛇不信说:“大树兄弟,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苏子树说:“他来了,你就和他讨封啊!”“讨封?他一个领兵打仗的,管什么用?”“你不知道,前几天,刘邦从河北杀过来,经过离石的向阳沟,正赶上乌云密布,大雨倾盆,道路难行,他骑的那条骒骡也马上要生驹。眼看要耽误行军打仗,刘邦心急如焚,不禁大声说:‘向阳沟里别发水,天下的骒骡不生驹!’果真,虽然雨下的很大,向阳沟里却没有起水,骒骡的肚子也瘪了。刘邦就是当今的真龙天子啊!”大蛇听了,半信半疑,心想试试看吧。于是,大蛇就单等刘邦的到来。
树看着有点年头
过了几天,刘邦果然来了,一见大蛇横卧山脚,吓得后退了两步。大蛇连忙说:“高祖皇帝您好!您说蛇大变啥?”刘邦说:“蛇大变蟒。”“那蟒大又变啥?”刘邦说:“小蟒变大蟒。”大蛇心中本想刘邦定会说,蟒大变龙的,一说这话它就要和他讨封,谁知刘邦偏不说这句,气得大蛇张大嘴叹了口气。
刘邦见大蛇张大了口,以为要伤他,急忙手举宝剑,一剑就将蛇头砍了下来,蛇血像山洪一样冒了出来,霎时将满山遍野的石头全部染成赭红色,而且越到中心越红,后来人们就将这里的石头称为红心石。半山腰的那株苏子树,也被血烫得无精打采,满腹怨气。刘邦斩了大蛇后就要赶路,大蛇腾空而起,大声怒斥道:“无道刘邦,我与你平日无仇,无非想和你讨个封号,你不封我也罢,为何将我的头砍掉?你说这仇该怎报?”刘邦说:“既然杀你,就不怕你报仇,你要怎报呢?”大蛇说:“你想让我在山上报,还是在平地报?”刘邦心想,现在就在山上,若是让它现在纠缠起来,恐怕影响行军打仗,况且它现在正在火头上,不如说在平地,那就是以后的事了。时间一长,事情可能慢慢就消了。于是刘邦就说:“在平地吧。”大蛇说:“好!一言为定!咱就在平地。最好有个作证的。”一旁早就看不惯的苏子树厉声说:“我来作证。”
于是大蛇和苏子树就朝南方的“平地”方向飞去了。飞了二十里,大蛇把脱下的皮抖落在一个村子里,窳成一堆,人们就叫该村为窳蛇皮。又后来,人们嫌这个名字不雅,跟其谐音,叫成瓦舍坪,意思成了高楼大厦、比较富裕的村落。这就是现在的大禹乡瓦舍坪村。
大蛇和苏子树一直飞到位于平地的洛阳城,当即投胎转世,一个就是王莽(蟒),一个就是苏宪。二人长大后,在汉平帝(平地)时,联合篡政,建立了新朝,推翻了刘邦建立的汉朝,报了刘邦当年的斩杀之仇。
满堂山自大蛇和苏子树飞走之后,发出天崩地裂般的一声巨响,整个山塌了半边,使山的东北面成了悬崖绝壁。从此之后,人们就称满堂山为汉高山。
经汉朝文景之治,由于临县当时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所以移居临县的汉人很多,且多年无战乱,人丁兴盛。在此背景下,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始设县治于今郝峪塔村古城梁(就是本文详述的乌突戍古城)。因古城紧临湫水河,当时取了个名叫临水县。
相对保存完整的古城梁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郡36县并为13县,郡治(平定县,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境)南徙509里置于离石县。临水县并入离石县,属西河郡。汉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三国初期,属太原郡。
魏黄初二年(公元前221年)设置西河郡,又属西河郡,治所在兹氏(今汾阳县)。
两晋时县境辖于离石,为匈奴占领。
十六国时期,属离石镇。
南北朝时期,北周时置乌突郡、乌突县,故治在今县城南15千米的府底村。临南(三交镇以南)置定胡郡、定胡县,故治在今柳林县孟门镇。临东(三交镇以东)置窟胡郡、窟胡县,故治在今方山县南村。
隋开元年(公元581年),废郡,改乌突为太和,窟胡为修化,定胡仍旧。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三县俱属离石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属石州,故治在今城北20千米故县村。县境南部仍为定胡。
宋朝时称为临泉县、定胡县,隶石州,属河东路。
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改属晋宁军,军治在陕西县下葭芦岩。
金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复名为临水县,废晋宁军,属石州。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定胡县改孟门县,区域未变。金贞佑末年,赐临泉为大定府。
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改临水为临泉,属太原郡。故治在今县城北的故县村。
元世祖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历史经过几千年的漫步,将县治移到现在的地方。听老辈人说,当时在选择县址时,风水大师们经过仔细观察、认真调研。初步将县址选到今县城南面的青塘村(这地方小时常去玩,比较著名的有鱼塘和一座天主教堂),并立牌为证。但就在县城准备开工建设时,不知从何处跑来一条狗,将牌子叼走,人们苦寻不见,最终在现在的临县城发现此牌,风水高手们觉得这地比青塘更好,所以就将县址确定到现在的位置。
元朝人是草原儿女,成天骑马抢劫,不太注重城市建设,虽然确定县城位置但是当年连个城门也没怎么修。直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知县刘本始依山为城,建东、南二门。东门称四明洞,南门称朱衣阁。隆庆、万历年间,数次增修城垣设施,城内建成五道门。东门称朝阳门(也称长泰门),西门称葆和门,南门名保障门,北门名拱极门,水门名观澜门(现今水门桥头是临县特色小吃的集散地,外地朋友可去尝尝)。
我小时候在西门外住,听说现在改为西苑街,改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西苑与西门外地理吻合,也比西门外听着洋气;二是抗战时期西门外出了号人物,名叫李西苑,此人是临县革命史的标志性人物,也是抗日民主时期临县的第一任县长。
在历史长河的遗址中,乌突戍古城无论从规模和影响力,都值得讲讲。
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匈奴左部帅刘渊屯兵境内今刘王沟村(属三交镇),秣马练兵,广积粮草,后率众起事,攻陷离石,自称大单于。十月,建都左国城,荐称汉王(刘王沟村名源于此,今有刘王庙佐证)。其弟刘耀屯兵耀头,建城设防,修有宫室。今有皇姑坟犹存于世。现今临县匈奴后人,已不为人们所知。其实现在临县白文镇很多就是当年纯种的匈奴后代。
这下子中国北方更乱了,后羯人石勒部属驻扎紫荆山,于东晋太兴二年(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寻遣车骑将军石虎讨鲜卑于离石,悉降其众城,改西河郡为永石郡(紫金山今犹存石勒祠遗迹)。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吐京胡新支反叛,自称为王,盘踞境内乌突戍。北齐天保三年,四百余里长城纵贯境内东麓,设乌突戍,为长城三十六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