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史籍记载

张江裁《燕京访古录》云:“宣武门外老墙根有半截废城一段,长一丈八尺,高九尺。城砖坚固,石基如新,平嵌一石……上刻隶书‘通天’二大横字,左刻‘辽开泰元年’五字,右刻‘北门’二字,均隶书。考此处为辽时内城东北隅也。”震钧《天咫偶闻》则推测这里是辽南京的北垣。其实,将老墙根作为辽南京通天门遗址,肯定是后世好事者的伪作。这从“城砖坚固,石基如新”的描述和对门额的描述中都可看出明显的伪造痕迹。但是,老墙根虽非辽南京通天门,其是一处古城址却真实无疑。今老墙根胡同仍地势突出,街南地势明显低下,显示出其历史上曾是城垣基址的遗貌。从老墙根向北推4.2里(约合唐5.8里),正是西城区二龙路一带,与仵钦墓志记载基本相符。

《郡国志》称唐幽州城开十门。根据历史资料,可知幽州城的十门中有八座为外城的城门,即每面城垣各开两座城门;另两座城门为唐幽州的商业活动集中在“市”上进行。城北有幽州市,是唐代北方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新唐书·五行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六月乙酉,幽州市楼灾,延及数百步。”可见其商业规模。由于商业繁荣,一些封闭的坊内也有店铺。《房山石经题记汇编》“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题记载: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60年)“幽州蓟县界蓟北坊檀州街西店”,说明幽州城蓟北坊(今三庙街一带)内已设店铺。又载唐“幽州蓟县界市东门外西店”,表明当时二店铺已扩展到幽州市门外。显然幽州城内外都设“市”。“市”设各类店铺,见于云居寺唐代石经题记中的有30多种行业。各类行业繁多,行业分工很细,有米行、白米行、大米行、粳米行、屠行、肉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椒笋行、炭行、生铁行、磨行、布行、绢行、小绢行、彩帛行、绵行、幞头行、新货行、杂货行、靴行等。经营的丝织品除幽州自产外,还有来自外地的产品。市场上还有锄、铲、犁、锤、刀、钩等各种金属工具及生活器皿。有些制品相当精致,如“碧金仙”铜镜,不仅造型美观,而且镜后已有商标,显示出当时商业经济发展水平之高。茶叶的销售亦十分可观。幽州不产茶叶,市场上出售的茶叶都由商人从南方贩运而来,反映了唐代幽州与南方有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贸易关系直到唐末仍兴旺不衰。唐代时幽州居住有众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北方契丹、靺鞨、新罗、突厥、高丽人,与汉族杂居共处。在当地从事商业活动的除汉族商人外,也有不少“商胡”。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天长节,安禄山进贡珍奇宝物36件,多为商胡自各道贩运而来,有些是幽州本地自造。子城门,一在幽州子城东垣(即子城东门),一在子城北垣(后世称子城北门)。子城东门和北门均在幽州城内,子城南门和西门同时也是幽州外城门。坊和市“坊”也称里,一般叫做“里坊”,是唐代城内基层区划单位。坊为十字街,分为四大区,每区再以十字分割成4个小区,即每坊16个小区。坊的格局为田字形,四面有坊墙,各开一门,相对的两门之间有巷能通,呈十字交叉形。唐墓志和房山石经题记中记载的城中坊名如下:(1)罽宾坊。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西罽宾国曾遣使献名马,自后朝献不绝。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征辽东时,唐太宗曾调动西域诸国兵马参战,其中包括罽宾国兵马。唐太宗班师,曾在幽州停留,对从征人马进行安置,部分罽宾国人留在幽州城内,罽宾坊因此得名。(2)卢龙坊。幽州与卢龙关系密切,因不少卢龙人士在幽州城任职、聚居而得名。(3)肃慎坊。肃慎是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古民族,唐时的黑水靺鞨为其后裔的一支,其首领曾来朝受封。肃慎坊应是黑水靺鞨在幽州城的居住地。(4)花严坊。花严即华严。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基本经典的佛教宗派,为唐代僧人法藏所创。花严坊当与华严宗寺院有关。(5)辽西坊。得名于辽西县。唐初改隋辽西郡为燕州,领辽西、泸河、怀远三县。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燕州南迁,治所留在幽州城内,辖辽西县。(6)铜马坊。据《水经注》记载,十六国时期前燕国君慕容俊有骏马,命人为马铸铜像,立于蓟城东掖门下,后人遂称此门为铜马门。铜马坊当在铜马门附近,位于幽州城东部,属蓟县。(7)蓟北坊。唐幽州城的蓟北坊在檀州街西段。(8)燕都坊。当在幽州城内东部,属蓟县。一说燕都坊得名或与先秦时期燕国都于蓟城的历史有关。(9)军都坊。得名于幽州城以北的昌平军都关,地属蓟县,位于幽州城内东部。(10)招圣里。得名可能与战国时期燕昭王在蓟城筑黄金台招纳贤士的历史有关。招圣里属蓟县,当在幽州城内的东部。(11)归仁里。唐朝多封归化的胡人为归仁将军、归仁侯等。归仁里在幽州城内的东部。(12)东通圜里。位于幽州城内东北部。(13)劝利坊。属幽都县界,当在幽州城内西部。(14)时和坊。位于今广安门内大街路北。(15)遵化里。当在幽州城内西部。(16)平朔坊。位于幽都县界,当在幽州城西部。(17)归化里。唐代为安置助唐镇压刘黑闼起义的靺鞨部落而设,其所辖的归化里当属民族聚居处,应在幽州城内西部。(18)隗台坊。燕昭王励精图治,欲广招天下贤士,在蓟城为郭隗筑台,故称隗台。(19)通圜坊。位于幽州城内西北部。(20)显忠坊。在今宣武门西南下斜街以西。此外还有永平坊、齐礼坊、通肆坊、蓟宁里、北罗坊、棠荫坊。1929年在位于今北京西城区二龙路的教育部院内发现过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仵钦墓志,记述其墓方位在幽州城东北五里。《光绪顺天府志·金石志二·历代上》又载:“康熙辛酉(公元1681年),西安门内有中官治宅掘地,误发古墓……志题曰:大唐故濮阳卞氏墓志。志文曰:贞元十(五)年,岁次己卯(公元799年)……卒于幽州蓟县蓟北坊。以其年权窆于幽州幽都东北五里礼贤乡之平原。”《旧唐书·地理志》载:“幽州幽都县,管郭下西界,与蓟分理。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取罗城内废燕州廨署,置幽都县,在府北一里。”同书“燕州”条又载,燕州乃原隋辽西郡,寄治营州(治今辽宁朝阳)。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自营州南迁,寄治于幽州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移治于幽州北桃谷山。据此,贞元中幽都县即在幽州城内,所谓幽都县东北五里,亦即幽州城东北五里。这两块墓志给判断唐幽州城的北城垣方位带来困难。因为它们记载的方位,里数相同,但实际出土地点却相距很远。对此,我们必须做出合理的解释,才能彻底解决唐幽州城北城垣的方位问题。

据此推测,唐幽州城的北城垣可能曾有改动。咸亨元年(公元675年)时北城垣在白云观西土城台至老墙根,成一西北至东南的斜线,故在二龙路教育部院内发现的仵氏墓志称在幽州城东北五里。至迟在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幽州城北城垣已改为白云观西土城台至头发胡同一线。故在西安门发现的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卞氏墓志和在西四羊肉胡同发现的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任氏墓志,亦称在幽州城东北五里或北五里。这次改筑,北城垣的西端没有变化,只是东端向北移动,东西取直,原来北城垣的东段就作为老墙而遗留在幽州城中。其改筑的时间,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推测,当在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至贞元六年(公元790年)的120年间。 E8pApB9pA8czqygZ0sBp8+yyih5EcTtD352uEoNo7Dr+e1go6/oH4762YL4gsig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