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城周边

太原西山:晋阳古城地处山西省会太原西山脚下的晋源区,天下之西山,难以胜数,太原西山不是一个山脉的名称,也不是一座山峰的名称。它是地处太原西部的山脉——吕梁山中段东坡的泛称。西山上人文古迹众多,历史价值丰厚,西山是龙城太原的脊梁,传为古晋阳龙脉之所在,背负着古晋阳5000年文明史。登临西山,会深感晋阳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厚底蕴。《北史·幼主恒纪》记载:“恒父、后主高纬(我和这位皇帝名字相似)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当时叫作晋阳西山,可见西山之名早有记载。

明太原县城:从太原市区出发,沿着新晋祠路往南,在晋源区政府北侧,有一处在晋阳古城基础上建立起来,依然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历史文化名城,这就是明太原县城。

太山龙泉寺,2008年在此发现舍利

蒙山大佛:在太原西南约20千米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公元551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凿开化寺后大岩为大佛,历五代24年始成。称为西山大佛。蒙山大佛以山镌刻,结跏趺定而坐,双手施禅定印,佛体厚胛肥肩,佛超山峦,高遏云天,气势非凡。据史称,佛高“二百尺”(约63米),略低于四川乐山大佛,但早于乐山大佛162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赐宫内袈裟,是山西乃至世界佛教、建筑、雕刻史上的一大奇迹,有极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近年来,蒙山大佛引起了国内有关学界的高度关注;在海外,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佛教界都特别推崇蒙山大佛,尤其日本佛教界,更是推崇蒙山大佛,认为其历史悠久居中国佛像之首。国家有关部门也对此高度重视。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蒙山大佛景区初具规模。

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西南23千米,山中有太山寺四周丛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隐其间,非登临不得见。据碑文记载,始建于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原为道教庙宇,名昊天祠,明初改为佛寺。太山自然景观也非常秀丽,满山的灌木黄栌更是闻名于世,与龙山红叶、崛围红叶组成太原西山红叶美景,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2008年6月11日,山西省太原市文物局在太山龙泉寺发现一处建筑遗址,经有关专家发掘证实为唐武周时期佛塔基址,基址下发掘出一座地宫,地宫内藏有一个石函,石函内套装有鎏金铜饰木椁、木胎鎏金铜椁、木胎银椁、金棺,共计五重棺椁。内有聚成堆的颗粒状物体,应为舍利。该遗址是佛塔地宫瘗埋舍利的早期实例,也是现存地宫中最早的一例。出土遗物等级较高,为研究唐代佛教及金银器等制作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张三丰墓葬在太原晋源?张三丰是明代著名道士、武当派创始人,明英宗(公元1436—1449年在位)时赠“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辽东懿州人。其人相貌堂堂,“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因不修边幅,人送外号“张邋遢”。他不论寒暑,唯一衲一蓑;饮食更不讲究,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每餐能啖斗米斗面(一斗合十升);读书过目不忘,待人嬉戏诙谐,言谈时旁若无人;四处云游无固定之地,据说能一日千里。一日与众徒游湖北武当山,只见兵劫之后到处是瓦砾荆棘、破败颓衰,张三丰说:“此山异日必大兴。”遂与众徒除荒草、辟瓦砾,盖草庐而居。明太祖朱元璋久闻张三丰之名,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遣使入山寻觅,张三丰避而不见,躲至宝鸡金台观。一日自语“当死”,然后坐化而逝,当地人置棺殓之,及葬时又闻棺内有声,开启棺木一看,原来是张三丰复生。其后,张三丰游踪行迹越加奇幻,又复入武当。张三丰最后下落隐晦不明,《明史·张三丰传》载为“终莫测其存亡也”,而山西太原县(今太原市晋源区、小店区)一带却有传闻,说张三丰在神仙茆(南峪平顶山之北)与张果老、吕洞宾相会之后,留居南峪平顶山。他经常助人,杂居于民间,逢农忙季节各家各户地里同一时间都有张三丰在帮忙干活,并且是一人顶数十人,肩挑大麦捆行走如飞,往返较常人快数倍,而且从来不食人间烟火……众百姓见他衣冠不整,称其为“邋遢师傅”。今南峪旧村之北半山腰间有座玉皇庙,正殿(砖石砌就的三眼石洞)已破败颓衰,南天门(山门)和钟、鼓楼均坍塌,只剩残砖破瓦;玉皇庙旁有一眼泉水及一块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重修玉皇庙记》残碑,字迹漫漶不可辨。玉皇庙之上数十米处有方形石洞,深不可测,相传是张三丰修道、练武、隐居之处;再上有一更深石洞,传为张果老、吕洞宾居所。张三丰墓葬在玉皇庙之西200米处,这里地势较平坦,海拔约950米,墓葬之旁十余米有一石洞,传为张三丰羽化之处。据当地一老者说,他幼时从洞口窥见过洞中座椅上的张三丰骨骸,然而后来又有人在西安见过张三丰。老者还说南峪村后有洞,名曰“通天”,从洞内石阶可至半山腰玉皇庙,玉皇庙又有暗道通张三丰修炼的石洞,抗日战争期间南峪村人曾在洞中躲避日本人侵害,可惜今已大都塌毁。以上传闻没有真凭实据,但当地百姓却说得神乎其神,煞有介事。清道光《太原县志》卷十亦有“张真人,名君宝,别号三丰……后游太原之南峪山,尝绝烟火……或分身助人,力作数著灵异,忽为病丐状来乞村民,施缸云‘死’,即瘗(掩埋)南峪山上……”之载。

天龙山:原名方山,位于太原市西南36千米,距晋祠景区14千米,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0%;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类、二类保护动物的有20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的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隋代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石窟,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8窟,西峰13窟,山北3窟。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天龙山上,还有遍山松柏,尤以盘龙古松龙游神盘,纵横缠绕,为天龙山上又一奇观。

晋阳湖:“晋阳湖”之名,由来已久。相传远古时期的太原地区是一大片汪洋水泽,唤作晋阳湖。大禹治水想把这里开发出来,让人们在这块沃土上生存,只是不知如何才能将水退掉,为此苦思冥想,食不下咽。一天晚上雨暴风狂,晋阳湖上波涛汹涌,却有一只小船在风浪中随波起伏,禹将大船靠近,原来是一老妇人在捕鱼。禹请妇人上大船躲避风浪,并且非常恭敬地递上一杯酒。老妇人一语不发,伸出手指将酒杯弹了个豁口,酒流了个净光,老妇人也不见了。禹很是惊疑,随即恍然醒悟。他经过勘察,在今灵石县一带开山凿口,让水归河槽,才形成今天的太原盆地。于是就留下了“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这么一句古语,长期流传。

古城北3千米处的晋阳湖

晋祠: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据《史纪·晋世家》的记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作晋祠。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那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晋祠是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游览胜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18岁时,我毕业到太原,晋阳故城。作为迫于无奈的创业者,在这座古老的城市,我整整奋斗了十年。头几年,住在一个亲戚的养猪场。卖过“联想1+1”电脑,卖过太原特色酱肉,超市卖过保暖内衣,报社拉过广告,甚至还在行政机关的办公室干过,最后在私企做助理。后几年,几经周折,经过无数的失败后创办自己的小公司。一步步走来,发生过许多的故事,许多的欢笑与泪水。这十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十年。

难以表达对古老晋阳城的深情,送上一首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过晋阳故城书事》: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汾流决人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南人鬼巫好 祥,万夫畚锸开连岗。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WS86CGwazxHC6uOgsIw8P0UwV1dMw7o9h9s9uiKkjAffad0/dlmFTXnX5pmQxKR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