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考古发现

20世纪60年代考古记录:过去对晋阳古城只有历史记载和一般传说,没有做过正式勘查工作。为了配合侯马晋国新田古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考古工作者于1961年6月对晋阳古城遗址做了初步的勘察。勘察工作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收获不小,找到东周时期的古城址,而且找到了这个古城的范围。勘察开始时,考古工作者访问了当地群众。然后从晋源县西南一千米的“南城角”村开始。在这个村的二郎庙下面,发现一段古城遗迹,通过钻探,证明了“南城角”村的整个村址大都坐落在古城墙上面,“南城角”村为“L”形,实际是依古城西南城角之势建成的,古城偏东18度,由于夯土坚硬干燥,地势较高,适于居住,所以这个村子便建筑在古城墙基之上。二郎庙下面的一段城墙正是古城的南墙,南墙西段从西南城角开始向东延伸,到六百多米处,由于地势逐渐低洼,多年来即为稻田与汾河水所浸,帮地下再找不到夯土痕迹。古城南墙东西残长约600米,宽30米,夯土坚硬,土质细,呈紫红色,厚17厘米,夯窝直径为4~5厘米。古城的西墙地上已所存不多,即用探铲由西向北追踪探寻,发现地下城基夯土绵延,与地上的残城相衔接。至古城营的西面(距古城营村1300米),有一段西城墙高出地表约7米,残长约900米,其北端(西北城角)至西南城角约长2700米,就是西城的全部长度。城西北角今为一南北水渠所穿毁,在断面上有许多穿杆孔痕迹。同时在夯土中发现木柱灰和木柱下面的础石,础石方约40厘米。夯土质地、颜色和夯法与古城南墙相同。在城墙拐角地方的夯土中,发现穿杆孔的方向渐由东西折转为南北的现象。这在城墙的建筑上也说明古城已折转向东去,这里正是古城的西北城角。向东折转之城墙即为古城的北墙,但在地面上保存已不多了,经钻探仍发现有夯土痕迹,续向东行。当时由于稻田泥泞未能再向东探索,只好留待下一步作补充工作。但从以上的资料和“东城角”村(实际上是东北城角)的方位来看,这座古城南北长约4500米。这样就把晋阳县、晋阳堡、古城营村的一半和古城营村附近古城遗址完全包括了进去,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我们认为这座古城是东周时期的遗址,和“侯马牛村古城”的情况有些相似,和邯郸、监淄、燕下都的古城情况亦有共同之处,因而有理由设想这座古城正是东周时期的古晋阳城。

古城遗址位于晋祠公园北5千米处的古城营村,看到七三公路(岗乱线)牌子往东走500米,一过高速桥会看到向南的路口,拐进去200米,会看到一段古城墙。中间一段城墙上立有晋阳古城遗址,很难上去。古城墙离京昆高速公路仅200米

当时还勘察了和这个古城有关系的三个古城遗址,第一个是“罗城”,位于“罗城村”的东南方向,群众称“罗城”,并传说是北汉刘致远的城。西墙长约1000米,其南端到古晋阳城的西北角处,与古晋阳城的西墙相衔接,其北入于沙河转而东去为罗城的一段北墙,残长约150米,宽20米,罗城的西北角正在罗城村东南的沙河里,方向与古晋阳城相同,但夯土中掺有沙子,质地较松,夯土厚13~15厘米,大窝夯。这些情况都说明“罗城”建筑的时代比晋阳要晚,而且在夯土中发现了一片西汉晚期细绳纹陶片,估计城的建筑年代可能在汉晋之间。第二个城址是在晋阳古城的西墙内,晋源县西北。在距西南城角1500米处发现了一段东西残长约220米的古城墙遗迹,偏东18度,高约7米左右,夯土为平夯法,土质松散,夯土中瓦片很多,在这段古城上及其附近,采集到唐代的莲花纹瓦当和破碎的绳纹砖块。从迹象上看,这段城墙较以上两城的建筑年代更晚,而且修补的痕迹很多,未能断定它的建筑时代。因时间仓促,也未对这一古城进行探索。第三个古城址,是古晋阳城内“古城营村”西面的古城,传说这个城叫“大明城”,是由于北齐的大明殿而得名,亦即春秋时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所建的古晋阳城。古城的西墙和南墙的一段在地面上很清楚。群众把这个城叫作“内城”,而把古晋阳城的一段西墙叫作“外城”。经过勘察,其北墙东西长约300米,宽18米,偏东6度。夯土厚20厘米,为平夯法,西墙南北长400米,从夯土情况判断,其建筑时间比“古晋阳城”、“罗城”都晚,比晋源县西北面的一段古城残墙要早。在遗址的断代上,认为古晋阳城是东周时代的,很可能就是智伯瑶决水灌的晋阳城。古城的南部(现今晋源城以南一带),因地势原因被毁严重,故遗迹、遗物不易找寻。古城中部(包括个晋源城及其以西地区与古城营附近的两处古城在内)遗址的变化很大。从遗物上看,有汉代陶片和唐代的遗物。从城址看,古城营的古城是北齐到隋唐时代的,此古城的根基也可能早于北齐。上述的第二个古城址,也不会晚于宋代。如此说来,这块地方至少是北齐、隋、唐一直到宋的城址。这个城址各代都有变动,所以地上遗物的紊乱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一时所能搞清楚的。罗城似乎比较简单些,它的南城墙是借用的古晋阳城的北城墙,当时古城营一带地方,也许有原来“古晋阳城”的部分宫院、城阙还被使用着。由城墙的包含物等推测,此城的使用年代应该是由东汉到魏晋,传说其为刘琨的并州城,从时代上看是很可能的。另外整个古城东部位于汾河河滩上,由于历年汾河冲刷淤积,可能已被破坏湮没而不易寻找了。

古城遗址城墙,从北向南角度

2013年考古记录:开化墓群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罗城街道办事处开化村东北,是晋阳古城遗址的墓葬埋藏区。过去曾在该墓群附近发现大量夏代、东周、两汉、北齐、隋唐、宋金和明清等各个时期的墓葬,出土大量精美铜器、陶俑以及壁画。本次考古发掘工作从2012年8月开始。发现的70座墓葬中有汉代墓葬32座、北齐墓葬19座、明清墓19座,出土陶器213件、陶俑135件、瓷器35件、铜质小件42件、铁器37件、石印章1枚、墓志2盒,其他文物28件。本次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发掘出一批别具特色的汉代洞室木椁墓和一座规模宏大的砖室汉墓,以及三座北齐陶俑墓。土洞木椁墓是开化墓群汉墓的最大亮点。在太原发掘出土洞木椁墓,表明山西中北部也是这一周文化系统的土坑木椁墓向秦汉土圹砖室墓墓葬形态转型的重要分布区。除此,还发现一座规模巨大的土圹砖室墓,墓室结构包括前室、中室、后室、南北四个侧室,共七个分室,可能为家族合葬所用。该墓墓室采用四面起券结顶的方式,其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在山西汉墓中罕见。本次发掘的北齐墓葬分为两类。其中一类规格较高,带天井,墓道狭长,随葬品有红陶碗、墓志和大量陶俑,其中包括镇墓兽、镇墓武士和仪仗俑等。规模最大的当数楚州刺史赵信夫妇墓。另一类形制略小,无天井,墓道宽且短,随葬成组的红陶碗,或附加壶、罐等组合。在这批形形色色的墓葬俑群中,有一组出行陶俑尤为炫目。该组陶俑前为牛车开路,侧面骏马夹道,后面骆驼尾随,似为组团的商队。骏马高大,背饰醒目的蓝彩。在北齐墓葬中,色调保存如此完好的马俑极为珍贵。 RQXbqXQ60vU9uM7ylOaS2ryRfw5EGXNPxImYvHoybF7gp5/PHDkNPlOHYJZnQUR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