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院系: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作 者:王慧文
指导老师:许丽莉
捧着爆米花涌入电影厅对好莱坞商业大片播映的趋之若鹜,盯着满荧幕的“四爷”“嬛嬛”“九子夺嫡”的欣喜期盼,充斥耳蜗的死亡摇滚朋克流行,对当季流行的疯狂追逐,短信社交网站消息的“此起彼伏”……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当下大学生的生活常态。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庞在灯红酒绿的映衬下显得是这样的苍白无力。没错,现如今,年轻人正在逐渐沉沦为“大众文化”,更确切地说,是“娱乐文化”的附庸。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这样说过。是的,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年代,信息的井喷让我们更易于也更便捷地了解到这个纷繁多彩的世界,但与此相应的是,各种信息的“狂轰滥炸”让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和主动筛选的能力,“填鸭”式的接受正逐渐将我们的大脑转变为信息的垃圾堆放场。
如今的文化繁荣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是何其幸运地生在这样的一个国度,同时拥有儒家、道家、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等深厚的传统,拥有几十个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拥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脉络,拥有香港的英式法治文化,拥有台湾的民主实验……
但是在这个“娱乐至死”,以“娱乐大众为先”作为信仰宗旨的年代,各式吸引眼球、搏出位的新闻层出不穷。似乎一切事物都可信手拈来地成为一种新兴的时尚文化与潮流,如“奢侈品文化”“小清新潮流”“宅文化”云云。
那么在这样一个文化盛行,甚至于“文化”泛滥的时代,身为文化建设接棒者的我们,该如何在名目繁多的“文化洪流”中独善其身,保持应有的文化独立清醒?
令人遗憾的是,我没有能力来解释回答这个问题。现在的大学生似乎已经丧失了最为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只能够随波逐流,成为了媒体舆论的指挥棒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愚氓”。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当代大学生丢失了文化判断力?
也许,这是从我们踏入小学的那一瞬间就已决定了的。
在过去的12年中,我们一直接受的便是“喂哺式”的教育,一直被提携、被辅导、被灌输,被动至极。如此以往,我们变得不敢挑战权威,不敢质疑老师,不敢推翻前人的结论。我们怯懦畏缩,缺乏自信。我们唯课本、老师是从。
我们可以了解苏格拉底为何拒绝逃狱,也可以明白梭罗为何拒绝出狱,但是两者之间有何联系?我们不知道,也不追问。我们是追求知识、真理道路上的“懦夫”。我们可以对西方入侵中国的事实滔滔不绝,但是如果让我们对“星巴克”入驻故宫事件发表意见,我们却哑然无声。因为老师没告诉我们,我们没学过,课本里压根没有。我们不会“慎思、明辨、笃行”。
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丧失了;独立自主的个性,我们缺乏;我们只是“听话”“规矩”的青年,我们被贴上“老妈送上学”“被引导思考”的标签。
怪谁呢?老师?家长?社会?不可否认,环境影响是一个主要因素,但大学生是不是更应该从自身去寻找原因呢。我们从不反思,没有反抗,也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关心这个世界;第二,能够独立准确地做出判断;第三,有充分的道德勇气。看看我们的周围,大学生们在大学的四面围墙里自给自足地活着,难得将头伸出。为什么不伸出来?当然是因为缺乏兴趣,不关心。我们大多数人不了解非洲饥荒,不知道驻伊拉克的美军强暴妇女,只关心两件事:一,把朋友谈好,将来会有结婚的对象;二,把功课读好,将来会有满意的出路。校园中的“校花美女”被人问到社会问题时,只会娇滴滴地掐着嗓子说:“不知道呀,但是好可怕哦!”然后再吐吐舌头。这样“可爱”又“纯真”的大学女生为数不少,而且讨人喜欢。但是我们是否想过,四年之后,当这样的我们走入社会,到底能担起多重的担子?
不关心,所以不需要对周围发生的事进行分析判断。我们年轻、天真、单纯、听话,愈来愈乖,却愈来愈丢失自己对于文化的判断能力,只好随着大众漂流。
也许有人会将“年轻人的领袖”——韩寒,来做反例。看!他不就是当下年轻人中拥有独立文化判断力的人吗?那我们以他为偶像不就说明我们也有文化判断力吗?但正如许知远在《庸众的胜利》一文中所言,韩寒是这个时代“最可爱、最聪明的明星人物”“但很多人把他推到了一个令他本人都尴尬的位置——他要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象征着思想的力量,象征着对权力的反抗”“人们越是把他推向这个位置,越暴露出这个时代、这些高声呐喊者的愚蠢、脆弱与怯懦。在某种意义上,韩寒的胜利不是他个人的胜利,而是这个正在兴起的庸众时代的胜利”。
我们,会是那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丧失基本文化判断力的庸众吗?那么,大学生的文化责任是不是应该从最为基础的,具有自我独立文化判断力上做起?
本文获得二等奖。近三十年前,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名字叫作《娱乐至死》,认为“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当今中国,正像尼尔·波兹曼所说的三十多年前的美国,公众话语以一种娱乐的方式出现,新闻、体育、商业、教育等成了娱乐的附庸。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本文作者“从大学生文化随流”这一角度切入,分析种种社会现象,反思各种娱乐热潮,给出了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回答。
本文立意高远、思路严谨,论据丰富,引人深思。若作者能以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作参照,或能打开视野,另有一番见地。
(上海理工大学 许丽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