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院系: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艺术学院
作 者:叶 桂
指导老师:王厚庆
纵横在高耸的城市间,远眺着脚下的车水马龙,拥挤、压抑感随之而来,冷漠越来越多,温情越来越少。然而,感动,正以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淡,却足以令人动容的方式悄然绽放着,诠释着人文的内涵,诠释着爱的定义。
感动,点一瓣心香,燃起心中的宁静。
早晨打开窗,看着阳光穿透每一片树叶,以一种无声而又朴素的方式与生命对话,我感动着。
傍晚散步在林荫小道,看着青春洋溢的学生,温文儒雅的教授,古雅庄严的图书馆,我感动着。
有笑容在,我感受到温暖。
有泪水在,我感受到饱满。
感动,品一口香茗,散去心中的忧愁。
在时代前进、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在精神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人们行色匆匆之时,学会停下脚步倾听心灵的跫音。
在日渐粗糙、日渐冷漠的人际关系中,学会感恩。
纽约曼哈顿街头,车水马龙。一个小女孩守在一棵树下不肯离去。人们惊奇地发现,她在等待秋天最后一片叶子的落下,孩子是纯真的,她会为一个平凡的自然更替而感动。
感动,奏一段乐曲,平复心中的焦躁。
家庭、学校、社会等等无处不有竞争的身影,他的脚步,他让我们焦虑,让我们勾心斗角。可是人生说长是一辈子,说短就是几十年的时光,生命的长途客车会有很多的路人,他们有的是要陪我们走一辈子的人,有的只是一个匆匆来又匆匆去的过客,请认真珍惜身边的人吧,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我们的生命因为有他们的点缀才精彩,我们要学会感恩。
缺少感动的人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缺少感动的社会谈不上真正的发展。它缺少人文的养分,最终只能走向荒芜。
我们有多久没有被那些优美的文字感动?李白的潇洒,杜甫的沉郁,托尔斯泰的浩瀚,雨果的雄奇。
我们有多久没有被那些高尚的背影感动?在冬天为人民打造一轮更温暖的太阳的屈原;撒下“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的文天祥;孤独地守望着大汉三千里江山的苏武……
感动不是单纯地落泪,不是肤浅地感时伤怀。感动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
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精神之路通向何方?学会感动吧。
当一颗心与另一颗心之间不再遥远,我们的社会就多了几缕温馨。当每个人都能体会他人心弦的震动,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和谐。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巴尔蒙特的话难道不会令我们感动吗?
点一瓣心香,我们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都将开满长盛不衰的花朵,走向远方。
我们苦苦追寻的生活是什么?从平淡中寻找温暖,从失败中寻找成长,从失意中寻找真诚……也许生活就是这个寻寻觅觅的过程。我们在生活里搜寻到了太多的感动,当我们用最真挚的双手把它们怀抱胸前时,才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所以,我们真该认认真真地生活。怀着感恩的心来品味所有,才是真正在生活的人。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身边,现有的,过去的,未来的,不论是福还是祸,都是我们的财富,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理解爱、给予爱,学会用宽阔的胸襟包容生活。我们不能摒弃这样一种包含真善美的情怀,就像我们无法抛弃生活一样。正因为我们学会了感动,才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感人之处;正因为生活要求我们用感恩的心态去面对,我们才知道生活的意义。
一个令人感动的事情并不是要多轰轰烈烈,多伟大的意义,意义非凡的事情不一定“感动度”高。意义是理性分析的产物,平凡的人往往比声名赫赫的人更能做出感动人的事。声名赫赫的人物,做事经得起“理性分析”,不太会做出“不理性”的事,“合乎理性”,正是不利于“感动”的。
感动诉诸感性。感性是柔软的、弱质的,只能在心灵的柔质材料上着陆。
山东郯城县农民孙文流拖着断胳膊断腿从河南爬行千里回到家乡。孙文流没有计算过一路艰难,这个出省打工却被打残了身体的农民身无分文,被打伤后,老板将他扔出工厂,被巡夜民警发现送到医院,又因无钱医治被医院赶出来。入地无门,上天无路,孙文流却想着“我要回家”——他也只能回家,从酷暑到寒冬,历时6个月,他爬回家了。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让我们为这“天无绝人之路”一哭。
一对从重庆到武汉打工的夫妻下错了车,丈夫陈启园寻找转乘汽车时遇车祸被撞断了腿,妻子邵春真毫不知情,在下车的路边苦等三天三夜。直到一名警察接到报警,千方百计找到已住在医院的陈启园,夫妻二人才得以“抱头痛哭”。邵春真说,丈夫去找车未回,她身上没有钱,更怕换了地方丈夫找不到自己,就在原地等着。
从昆明驶往泸州的一辆卧铺车被货车撞翻,15人死亡,19人受伤。车祸次日,一名未满一岁的婴儿躺在一直昏迷不醒的母亲身边饿哭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母亲好像被孩子的哭声“闹”醒了,但不能说话更动弹不得,泪珠从她的眼角流下来。医护人员将孩子送到母亲怀里,孩子咬住乳头吸吮起来,哭声戛然而停,母亲焦虑的表情也缓和了下来。这母女俩分别是此次车祸幸存者中伤势最重、年龄最小的人。母亲张红敏腹腔内淤积了600毫升淤血,还未脱险。孩子由于在撞车时被母亲紧紧护住,伤势较轻。车祸后的第三天早上,刚能张口说话的张红敏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记者,她家是云南昭通大关人,丈夫在一年前外出打工,不慎摔死……
当被理性武装起来,你那么坚强,如同披上了铠甲;你服膺真理,到处发现“意义”。然而,感动不需要这些,它到达被理性盖住的心灵底层,使你在一瞬间放下武装,回到你作为一个感情生物的本源。
你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千里爬行的民工,设想自己作为一个“下等人”在陌生的城市苦坐三天三夜等待唯一熟悉的亲人,设想自己的母亲也曾如张红敏那样赐你一切。哪怕相隔万里,感动人的事情总能将你放置在其中,使你进入“设身处地”的状态,从而泪如雨下。
感动是一种感情,是人必要的心理情绪,他不需要你过多地动用你的理性,他是感性的产物,而且他存在我们的身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任何一件物或者事情都有令你感动之处,
学会用欣赏的眼观看世界,你会发现一切都值得我们感动,值得我们去珍惜。身边最值得把握的不是过去,不是未来,是现在。用欣赏,用感动的眼观看世界,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视角,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用感动来体味人生!
本文获得二等奖。有人说,旅行就是去别人看腻了的风景里去寻找感动。生而有涯,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看遍所有的风景。如果人们都能像本文作者一样,懂得用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同样的风景,那么,人们的幸福指数一定会上升。生活的真谛是什么?感动的阈值怎么设定?外在生活越来越便捷的当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什么有时候会比鸿雁传书还要困难?本文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平凡人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有一颗会感恩和会欣赏的心,比什么外在条件都重要。
本文作者善用排比,语言流畅,思路开阔,所用事例,无论古今中外,皆能娓娓道来,颇有行云流水之神韵。
(上海理工大学 王厚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