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薪火相传

学校院系:武汉大学法学院
作  者:帅雨函

当你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享受着美好的读书时光时,你可曾想过有的孩子还使用着砖头垒成的课桌;当你翻阅着崭新的还透着书墨味道的课本时,你可曾想过有的孩子还在望着别人的书默默地哀伤;当你使用着教室里齐全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时,你可曾想过有的孩子甚至还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也许终他们一生都不会知道什么是多媒体……

过去了这么久,我至今也不能忘记当年希望工程宣传画上那个手里握着铅笔头,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求的小女孩(或者我应该称呼她为姐姐)。她们纯真的笑容里总含有些许的无奈,那不是对自己出身贫寒的无奈,而是对自己消息闭塞到可能不知天下事的无奈,是对自己书籍缺少到可能连一本新华字典都没有的无奈。然而他们仍然是那么执著地追求着知识,渴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于是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他们。当无数的希望学校建起的时候,当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为他们汇来书籍文具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不一样的未来。然而教师的匮乏仍然是一个致命伤。

为了让那些落寞而倔强的身影不再显得那么悲戚,为了使那些深切渴望知识的眼神不再那么虚无地望着天空,为了令那些稚嫩又淳朴的脸庞真正地浮现出满足的笑容:支教事业的发展刻不容缓。依照如今的现状来看的话,多数真正扎根在教育落后地方的老师其实自身的文化程度、文化修养以及见识都还有所欠缺。所以受过多年良好教育,文化修养和见识都远远高出那些老师的大学生们都无疑应该成为支教的主力军。

然而又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将自己美好的年华献给落后的地方呢?老实来说,我愿意为那些孩子尽自己的一份力,但是如果让我长期(超过半年)呆在那里,我想我应该是做不到的。不会有大学生不向往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光怪陆离;不会有大学生不愿意在繁华的地方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会有大学生不希望得到光鲜亮丽的职业和崇高的社会地位。但是这并不同时意味着我们没有爱心,我们不乐于奉献,我们不愿意帮助他们。我们依然愿意去到他们中间去教一教他们,为他们的知识大厦添砖加瓦。

于是乎,短期支教成为了我们最好的选择。我想也许大学生都会或多或少有对短期支教的兴趣和向往。

打开百度,在搜索栏里输入“大学生暑假短期支教项目”,得到的搜索结果约有数十个,各种层出不穷的消息冲击着我们的眼球。不难看出,“大学生暑期支教”俨然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我想几乎每所高校都至少有一两个相关的项目,会组织志愿者在假期里去教育落后的地方帮帮那里的孩子们。就拿我所在的武汉大学来说,在来到这里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接触到的相关项目的招新就已经有4个了。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去到那群真诚的孩子中,去到他们窘迫的生活中,去到他们落后的教育中,去尽我们自己的一份力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未来,去教会他们用知识的力量打破命运的枷锁,退一万步说,即使不能,至少我们让他们看到了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一个和他们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些初衷都是再好不过了。

然而当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名为《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帖子时,我开始怀疑这个项目所产生的影响。帖子上写道:“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我们都担心,这块贫瘠的土地容纳不下你公益的热心。我们担心,我们的‘无知’伤了你们那颗奉献的心。真的,叔叔阿姨,我没有任何的恶意,我们真的不希望你们再来这里‘支教’……在这之后,支教的、助学的,天使计划、爱心行动接踵而来,以我们贫穷的名义,挤进我们的细胞,渗入我们的骨子。在这之后,我们开始有点反感,我开始明白你们所给予的远不是我们想要的,你们的爱心破坏了我们心灵的安静,你们的奉献破坏了我们传统的善良,这些,也许你们永远无法察觉,毕竟,你们是旅游来的,你们是让这块热熟着的黄土地见证你们的爱情而来的,你们是带着爱心寻求自我心中的安静而来的,你们是寻找呼吸西部贫瘠的空气而来的,我们以肤色的名义同意,以档次的不同疏远着。因之,别来,真的不希望你们来了,叔叔阿姨,你们别来,就是一份真爱,就是种大爱。”

看到这个的时候,我千分难受,万分心酸。我本来有打算在大学期间去做短期支教,但是,现在我迟疑了。我害怕自己认为的好心会带给他们莫大的伤害,我担心自己所谓的付出奉献不过是他们的负担。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着同样的顾虑与思考吧。我们怎么才能让知识的石敲出他们未来的星星之火呢?怎样才能让薪火传到他们那里去呢?我困惑了。

到了这个时候,我认为完善的短期支教体系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了。“招募志愿者—培训志愿者—选派志愿者”这一过程必须非常严苛,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去到孩子们身边。而且在支教过程中,我们大多是把孩子们集中到教室里教学,这样无疑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也许他们根本就不适应我们的教学方式。我想,去到他们家里真正辅助他们学习,教授他们知识才是最适合的,兴许适当的时候志愿者们还应该帮着他们做点农活,在做农活的过程中也不要放过教育的机会。然后每一次做完支教之后的总结是不能缺少的,校长、其他老师、家长、孩子的意见和建议都是弥足珍贵的,各个不同支教行动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支教之路”还很长,我们走的还不够。最后用孙中山的一句话借以激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总有一天支教的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也可以照亮那些孩子未来的路。我们大学生的薪火终能真正地传到他们手上。

评点:

本文获得二等奖。关心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积极参加支教,这类文章在大学生习作中并不罕见,而本文的突出特点是感情真挚。
首先,作者开篇便以“当你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享受着美好的读书时光时,你可曾想过有的孩子还在……”引出文章,这种手法使人联想到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但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借鉴活用。作为一名已经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能够关注还在艰难求学之路上蹒跚前行的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并且愿意把关爱付诸行动,使人想到孔子的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发自内心的关切朴素自然,却也难能可贵。
其次,作者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表达了自己对支教的关注。文章并没有把支教的动机描绘得多么高尚,没有像时下一些文章那样言不由衷,反而说出了作者自己的顾虑:支教者的付出大都是有限度的,愿意为那些孩子尽一份力,却很少有人愿意长期呆在那里。我们不要批评其局限,却应考虑这种状况引出的问题:这种情形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支教者们带去了热情和关爱,但良好的动机和诚恳的态度并不一定能代替实实在在的教学经验。接着,作者引用了一个名为《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网帖,进一步表示了自己的担心。这个帖子反映,支教者带来了外部世界丰富的信息却又匆匆离去,他们并不能改变那儿生活贫困、教育落后的现状。孩子们呢,知道了城乡差距、支教者和自己生活差距的巨大,内心会不会又产生新的创伤?网帖上反映出的问题是十分现实的,对这个帖子的关注,说明作者已经在认真思考支教的客观效果,这种思考使得文章的内涵深入了一步,也显示出作者对贫困学生同情关爱的真诚。
再次,文章虽没用多少写作技巧、修辞方式,却以感情淳朴自然见长。例如,看到贫苦地区的孩子们说:“你们所给予的远不是我们想要的,你们的爱心破坏了我们心灵的安静,你们的奉献破坏了我们传统的善良……你们是让这块热熟着的黄土地见证你们的爱情而来的,你们是带着爱心寻求自我心中的安静而来的……真的不希望你们来了……”作者表示“看到这个的时候,我千分难受,万分心酸”。文字显得十分朴素,却自有能打动人的地方。
当然,文章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大学生支教并不是单向的施与,自身也可以了解社会,收获人生。作者认为支教的大学生“受过多年良好教育,文化修养和见识都远远高出那些(贫困地区的)老师”,恐怕未必。改变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作者的对策显得过于简单……凡此种种,显示出文章的真挚中还带着幼稚,思考开掘也还不够深入。

(武汉大学 席嘉教授) zlhZM5uDFBkGcH+JsVL8UZzJHXME3puYDGPu0U2bNPHLEiqjXlKc7I43DZ/JCd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