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兰溪的经济和地理

清嘉庆《兰溪县志》县境图

1. 自然环境

清嘉庆《兰溪县志》县署图

我们所研究的诸葛村在浙江省兰溪县(兰溪于唐仪置县,1985年撤县立市)的西北部,是“古今笫一良相”诸葛亮一支后裔聚居的血缘村落。 建村之初,曾经称为高隆村,显然是从诸葛亮高卧隆中的事迹隐括而来,到明代后半叶,渐渐转向以姓氏为村名,这是各地普遍的习惯,或许和那时朝廷正式准许全国族群建立宗祠、加强宗族的组织力量有关。诸葛村另有徐、邵、胡、叶、方等几十个姓的居民,大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兰溪旧属金华府,即浙江婺州,位于钱塘江的中上游。钱塘江的中游叫富春江,溯江而上,富春江在严州府(今名梅城镇)分为新安江和兰江(又名 水)。新安江自西流来,上游便是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皖南。兰江自南流来,上游有婺江和衢江,分别来自东南方的婺州和西南方的衢州,都是富庶的浙江省的腹地,它们相会在兰溪城的西侧。唐代诗人杜牧有句:

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月花

清代诗人赵锡礼也有句:

江流燕尾分还合,山扫蛾眉断复连

这“丁字水”和“燕尾”,说的就是新安江和兰江在严州府汇流的水形。

兰溪县治在严州府南不足百里,舟楫循兰江半日可到。《光绪兰溪县志·形胜》里写的兰溪的山形水势可谓十分雄壮:

兰溪由金华玉壶山翔舞起伏,直走大河之滨,融结为县治。后枕层峦,前挹九峰,西北则寿昌、建德诸山,排衙列戟,周围环拱。兰阴一山,屹立横亘,近如屏障。衢、婺两港皆数百里奔流至此,汇成巨渊。

2. 商业和手工业

但是,位于丘陵区的兰溪,就整个县境来说,并不利于农业。《光绪兰溪县志·田赋》说:

清嘉庆《兰溪县志》水道全图,可见兰溪水陆交通的发达

邑当山乡,罕平原广野,涧溪之水易涨易涸,往往苦旱。厥田惟黄壤,厥赋中下。

兰溪县的农业处于中下水平,然而从宋室南渡以来,人口压力却逐渐增大。《宋会要》 说:“渡江之民,溢于道路。”《建炎以来系年记录》则说:“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据《光绪兰溪县志》,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兰溪人口主客户共19333户,南宋绍兴中为22961户,净增3628户,即百分之18.77%。

正像晋商和徽商一样,故土的不利于农业,迫使他们在商业上求出路,终于成了全国最大的地方性商帮,兰溪也有大量的人弃农从商。兰溪人经商占有地利,它和皖南的徽州、赣北的景德镇、江南的苏州和本省的杭州,都相去不远。这些城镇,从宋、明以来,都是商业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兰溪与它们都有水路交通,因此,兰江在南宋就有水驿站,在严州叫 水驿。诗人杨万里从江西奉诏赴杭州行在 ,船在 水驿夜宿,写下了几首诗,其中一首:

系缆兰溪岸,开襟柳驿窗,

人争趋夜市,月自浴秋江。

灯火疏还密,帆樯只更双,

平生经此县,今夕驻孤艟。

灯火帆樯,且有夜市可趋,兰溪这时候已经很繁华了。

兰溪也有重要的陆路交通。明、清时期,从北京到福州的驿路经过兰溪城,有驿站,名为兰皋驿。它的马站有正马与备马各25匹,车夫25名,防夫6名。

有这样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所以,元代邑人王奎在所作《重建州治记》里说:

然其地当水陆要冲。南出闽广,北拒吴会,乘传之骑,漕输之楫,往往蹄相劘而舳相衔也。

由于当地的地理条件不适于发展农作,男人们外出经商,留下妇女们守望家园,成为当地的一种传统。

借交通之便,农业容纳不下也养活不了的人口,纷纷转向商业和手工业。

兰溪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颇早。唐开元元年(713年)陈藏器著《本草拾遗》就说“火 产金华者佳”,金华火腿大量产于兰溪。北宋《太平寰宇纪》说“酒出兰溪美”。南宋周密《武林旧事》里提到“兰溪酒曰溪春花”,《谈荟》也说“兰有 溪春酒”。这些都是农产品加工。真正的手工业则有北宋熙宁年间在县东开铜矿,在兰江边设造船场,为浙中造船中心。据张秀民著《南宋刻书地域考》,兰溪是婺州四个刻书点之一。 又据《浙江通志稿》,纸币的使用,也始于婺州,“初见于宋绍兴元年(1131年),时称钱关子”,因为婺州屯兵。到杭州贩运的商人向婺州地方政府交现金,换取“关子”,到杭州兑现。关子初时是一种汇票,后来成为货币。

到了明代后半叶,随着东南一带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兰溪的手工业和商业更加繁荣。兰溪一县的赋税将近金华府八县总数的1/3。《万历兰溪县志》说:

业手工者为攻金之工、攻石之工、陶工、冶工、缝衣絮业之工、捆履织席之工。

近而工商者籍籍也,远而业商者,或广、或闽、或川、或沛、或苏杭、或南京,以舟载比比也。

同《志》载,当时兰溪有机户471、匠户163、纸户57、窑灶17户。《光绪兰溪县志》则说,明代兰溪有“住坐”匠人93户,“轮班”匠人594户,“存留本府”织染局机匠共163户,这在当时是比较多的。

明、清易代之际,浙江遭到严重破坏,婺州更有“金华三日”的大屠杀,酷烈不下于“扬州十日”。明末清初兰溪大戏剧家李渔(1611—1679年)诗《婺城乱后感怀》说:“有土无民谁播种?孑遗翻为国踌躇。” 但不久经济便有所恢复。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兰溪发生了染踹工匠罢工,平息之后。立了一块“禁碑”。碑文里说:“兰邑商贾环聚,人烟稠密,而布铺一项,需有染坊七家,踹坊十家,工匠三百余人。”这规模很不小了。

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兰溪人开设祝裕隆布店于邑城,后来在金华、龙游和本县游埠镇都有分号,这是早期的“连锁店”。

由于兰溪的特殊地位,四方商贾纷然而来。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兰溪设闽商公所,乾隆十六年(1751年),设江西会馆,二十一年(1756年),设新安会馆。此后,陆续有越郡公所、江南公所、四明公所和东阳、义乌、永康、台州等会馆。其中,徽州人(新安人)与兰溪的关系尤其密切。早在明代,《万历兰溪县志》说:“徽贾纷集,市兴矣!”徽州人对兰溪商业、银钱业和典当业等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正德年间邑进士章懋 进贡明武宗的蜜枣就是徽商泰荣漆号精制的。清道光三年(1823年),徽州人程圣文在兰溪开墨店,产名墨。

兰溪商人也分赴外地建造会馆,如扬州,李渔有撰扬州兰溪会馆联:

一般作客,谁无故土之思,常来此地会会同乡,也当买舟归瀫水;

千里经商,总为谋生之计,他日还家人人满载,不虚骑鹤上扬州。

渲染故土之思,渲染满载还家,反映出当时的商人,虽然不辞千里谋财,依然是地域性的,观念中还设有摆脱乡土的束缚。

太平天国战争,浙江省破坏惨重。兰溪也遭大难。《光绪兰溪县志·序》说:“咸、同之间,历洪杨大劫,民人存者仅十之三,田地多温、台客民垦种。”(前知县秦簧撰)幸而灾后恢复很快,同治年间,兰溪已经有银楼2家,钱庄15家。到光绪年间,典当业兴起。当时,兰溪有码头32处,甚至有了专业的码头,如药业码头、煤炭码头等。

兰溪城的繁荣带动了县境内一些村镇的繁荣。早在明代,章懋在平渡镇 渡口的《待渡碑记》里写道:

凡四方舆马之经行,负担之往来,日以数千。居民数百家,咸以货殖为业。

诸葛村周围是大片农田,春天油菜花盛开

另有香溪镇,万历六年(1578年)建制为镇,设巡检司和税司,得税为县城税收的21%。

离诸葛村只有15华里的永昌镇、离诸葛村40余华里的游埠镇,也都是工商业很繁荣的大镇。

3. 药材业

兰溪的各行各业中,有一项很特殊而又很发达的行业,就是中药业。当地人俗谚说:“徽州人识宝,兰溪人识草”,草就是中药。《康熙兰溪县志》记载,明代上交两京礼部药材有半夏、前胡、穿山甲等十种。《光绪兰溪县志》则记万历六年(1578年)杂赋中有药材十二种。同《志》记载兰溪物产,有药属三十七种。其中说到岘山出产红党参,诸葛村就在岘山脚下。但兰溪人主要是经营药材,开药店、批发、贩运,并不重视种植药材。据《兰溪实验县商业概况》 (1935年)说:

浙东各县多产药材,因兰溪交通便利,多集于此……甚至闽、赣、皖南,需要药材亦皆仰给焉。且本县习药业者亦较各业为伙……凡浙东各县药店,兰溪人开设者实居多数。

到各县或外省开设药店的兰溪人形成父传子、亲带亲的“药帮”,有专门的行话,叫“药切”。在兰溪县城,有一个 西药业公所,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建立了一座1 000多平方米的药皇庙。道光十九年(1839年),公所出资在兰江建船埠设义渡,称药皇渡。

世代经营药业,精通中药的鉴别和加工炮制,带动了医术。早在宋代,兰溪县城就有药局。“储药饵,以施济百姓之疾苦者,名曰惠民药局。”(见《光绪兰溪县志》)《康熙兰溪县志》则记载了一所医学院。“医学旧在三皇庙侧,元初设学。即宋之官酒务基而建三皇庙,因设医学以附其侧。由其主祭。”这个医学院历代名医辈出,宋代就有郭时芳,“回生起毙,百不失一”。元代有何凤为婺州医学教授,王开在大都的公卿间行医二十余年。明代以后就更多了,而且有不少著作传世。

村落住宅及水塘

兰溪的药业从业人员中,诸葛村人又占了绝大多数。 西”指的就是兰江以西,诸葛村是 西最重要的药材专业村。 QTchl3+eo0xh29CXMfOmG8Tk0JAn1NglkeKw7bvF87n8l87SpGdWp4NVeLKb8W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