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村落结构组成

1. 布局

诸葛村坐落在几条低矮的冈阜上,它们大体自西北走向东南。为了不占农田、水塘,也为了保存风水上的“明堂”,房屋多数造在山坡上,因此,村子的主要脉络是顺着冈阜延伸的。从大公堂背后下来,过大公堂左前方,绕经丞相祠堂背后,逶迤直到北漏塘西北侧的一条丘冈,大体上把村子界分成东北、西南两大部分,各有一条大道沿它们的东侧山脚进村。西南部的一条,本是从兰溪去龙游的驿路的一段,旧名高隆市,今名旧市路,向西北出村。东部的一条,从北漏塘东北斜到丞相祠堂前聚禄塘的东岸,经弘毅塘(红泥塘)、下塘东北和上塘北岸,再由马头颈拐而向北,在药店塘前出村,也可以迳直从药店塘向北过崎岖的高隆冈出村,这条路通寿昌、建德,再远到严州。 在这两条大路之间,有乱麻一般的小街小巷,既不平又不直,高低曲折,窄的不到1.5米,宽的有3~4米。还有一条老路,是紧贴丞相祠堂门前进村,沿下塘西南岸到上塘西南角经天宝塘出村。这条路避开了高隆冈,比较好走,但要多绕一点路,在高隆冈开通后就很少有人走了。连接高隆市和上塘的是十分曲折的义泰巷。

局部环境

上塘、下塘住宅区鸟瞰

住宅和祠堂大多位于循等高线而走的道路的两侧。在上位一侧的,面对着道路,在下位一侧的,背对着道路而面向小巷,所以建筑朝向以西、西南、东、东北为多。这样的朝向,房屋轴线垂直于等高线,是为了保持房屋前低后高,“坐满朝空”,以符合风水要求的“步步高”。在房屋的侧面因而产生了一些与等高线垂直的小巷子,它们的两侧都有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厢房里。有些小巷子很陡峭,砌着许多石阶。

总祠丞相祠堂居村子的东南角,这里是全村的小水口。它面向东北,背倚桃源山,合乎风水惯例。大公堂居全村中心,前对桃源山,背靠叫大柏树下的小土山(天一堂花园),朝向东南,也合乎风水惯例。大公堂与丞相祠堂间有直巷东西相通。

诸葛义泰巷东口之一速写

住宅区主要有三大片,分别为孟、仲、季三大“分”的聚居团块,各以自己的分祠为中心。一片在钟塘四周及它的东侧,也就是大公堂到丞相祠堂之间。这一片地形平坦,街巷整齐,位置显要,是诸葛村最早建设的部分。丞相祠堂的门联写着:“宅近发祥地;门临聚禄塘。”上联明说这一片是高隆诸葛氏的“发祥之地”。这一片住宅,从总体上说,质量比较好,形制比较高级,细部也比较精致,而且比较古老的也多。这里主要住的是孟分一房,以分祠崇信堂为中心。 另一片在雍睦路和下塘路。这一片呈带状,循药店塘、上塘、下塘的东方和东北方的等高线发展。这里住的主要是仲分,以分祠雍睦堂为中心。雍睦路西段和中段比较高,用水不很方便,不过它的东南段是下塘边宽大的平坦地,很难得。第三片在旧高隆市的北侧,背靠坡面向西的山冈,也呈带状,北段的平地比较大,一直接连到滋树堂、春晖堂一带。这里住民以季分为主,以分祠尚礼堂为中心。一个村子,以几个大房派集中居住地划分为若干块,每块里由水塘为中心,这是通行的村落结构布局。其他的住宅区,或者范围比较小,或者比较零散,不过数量还是很多。

钟塘住宅区平面图

1947年《高隆诸葛氏宗谱》里有一张《高隆族居图》,它前面的“图略”和它后面的“尾幅”都是诸葛琪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写的。但是,图里既有太平军烧毁的高隆市,也有晚清才易名的“绍基堂”,很可能,现存的图是后人修谱的时候在康熙原图上增补而成的。从这张图上看,并参照现状,可以知道当时诸葛村有一个全村性的中心,就是大公堂。它的东偏南是总祠丞相祠堂。从性质上说,它们都是礼制中心。大公堂位于风水的正穴上,即村子的几何中心。丞相祠堂在小水口,是从东侧大路进村的第一座建筑,前面有一口聚禄塘。村口有水塘,塘后建大宗祠,是这一带许多村落布局的一个常用模式。

北漏塘东南角是中水口,有一座关帝庙和一座贞节牌坊。它们都坐东面西,并肩而立。乡人阐释说,关帝庙像锁,贞节牌坊像钥匙。庙和牌坊关锁住了水口,利于“藏风聚气”。关锁水口是形势宗风水术的一个基本要求。所以,传朱熹著的《雪心赋》说:“坛庙必居水口,罗星忌见当堂。”何聪明注:“大约神坛佛庙,宜居水口镇塞地户,以关锁内气为妙也。”关帝庙和贞节坊就是用来塞地户、锁内气的。

天宝堂景观

水口小庙上写有:“封水口千年吉庆”

后来在关帝庙的北侧又造了一座穿心亭,供人们休息。按照习俗,亭里免费供应茶水和草鞋。夏季还有解暑的草药。夜间点灯方便赶路的人们。经诸葛村往来于寿昌和游埠的过客,从南边村落到诸葛村西长乐村挑石灰改良农田的脚夫,以及诸葛村到大田劳作的农民,大都要在这个凉亭里解乏饮水。后来,依托新桥头村的石岭溪水运,凉亭前形成了很大的竹木市场,凉亭就更加重要了。

村子有两座较大的庙宇,一座叫隆丰禅院(俗称高隆殿),另一座叫徐偃王庙(俗称杨塘殿),都在村落西侧百余米之外的山脚下,一北一南。风水术要求寺庙坛观离开住宅至少一百步,这个布局正好满足要求。隆丰禅院有僧人静修,也有地方上读书人借住在里面潜心攻习,处在村外比较冷僻的位置当然比较恰当。隆丰禅院和徐偃王庙每年都有连续几天的盛大庙会,附近不少村子都有村民队伍来巡行进香,人多路窄,难免拥挤,容易因为道路壅塞而发生冲突,所以,庙宇的位置也以在村外为宜。

由北面天池山下来的石岭溪在村东“假猢狲山背”以外将近1里,村子地势高,流水进不来,地面没有活水。居民的生活用水全部依靠人工开挖的池塘和井。池塘积蓄雨水,井就凿在池塘边,井水其实就是经土壤过滤的池塘水,比较清洁一点,专供饮用和淘米洗菜。洗涤则用塘水,塘边都有专供洗涤的石埠。洗涤衣物甚至粪桶都不分隔。过去,在还没有化学肥料的时候,由宗祠出面调协,每年年初在元宵节之前挖一次塘泥,用做有机肥料。 因此,池塘不致淤塞,塘水还不致过分腐臭。

池塘和井随居住区的发展而均匀分布在全村的低洼处和山谷盆地,它们大多和分祠、私己厅等一起处在住宅小区的中心。除了生活必需之外,塘水还用于救灭火灾,也可以调节小气候。早年,它们的岸边都有芙蓉花和芦苇等大面积植被,是重要的自然景观,池塘在村子里兼起园林的作用。现在还有大小水塘二十几口,它们是:上塘、下塘、弘毅(洪义)塘、聚禄塘、北漏塘、钟塘、上方塘、积庆塘(西坞塘)、墙围塘、药店塘、场塘、新塘、花园塘、天宝塘、樟坞塘、祝家坞塘、王坞塘、圆塘,以上合称“十八塘”。此外还有上峰庵塘、九斗塘、绍基塘、茭笋塘、牛轭塘和一些专为灌溉农作物的田畈塘。

水塘调节村落小气候,美化村落环境(楼庆西摄)

诸葛村每到夏季都会苦于干旱,所以灌溉农作物是水塘的一个重大的功用;尤其是北漏塘、积庆塘、弘毅(洪义)塘等位于“明堂”中的几口,它们的面积因而都很大。宗祠规定,每到旱季,戽水救田的时候,只有丞相祠堂前聚禄塘的水不许戽出,以表示对祖先的尊崇和保证居民生活的必需。由于人口众多,村中的生活用水塘也有比较大的,如下塘和上方塘大约0.3公顷,上塘大约0.28公顷,钟塘和聚禄塘大约0.24公顷。面积大,调节小气候的效果和园林化的作用也大一些。

樟坞塘及周围住宅

诸葛村的水塘,是诸葛村存在的前提条件。这些水塘,星罗棋布于丘陵之间,同样有关于风水。黄妙应《博山篇·论砂》中说:“砂关水,水关砂,抱穴之砂关元辰水,龙虎之砂关怀中水,近案之砂关中堂水,外朝之砂关外龙水。圈圈环抱,脚牙交插,砂之贵者,水之善者。”《阳宅会心集》说:“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

诸葛村的房屋分布在丘陵地的山坡上,由于地势,村落的建筑分成几片,隔着上塘、下塘、弘毅(洪义)塘、钟塘、上方塘、西坞塘这样宽阔的大片开放空间,而不是连成一整片。山脊、谷底、过于陡峭的山坡和地貌破碎的场所,大多没有房屋。村子里有空地和绿地,整个说来,建筑密度不很高,比平地上的村落疏松。加以有些祠堂和住宅附有小型的园林,所以除池塘之外,村落里还处处有自然的因素,村落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和渗透很紧密。

钟塘周边住宅

至迟在清代初叶,西南方过境路边的高隆市上已经店铺比肩,成了商业街道。太平天国之乱,李世贤部在诸葛村驻扎了两年,撤退时还放了一场火,烧掉了高隆市两侧以及村里大量房屋,包括东北部的雍睦堂前面和大公堂西南的一些大型住宅。乱事平定之后,因为外避的原住户大多不再回村,地权问题不好解决,高隆市没有恢复,却把早已有零星店肆的上塘周围和义泰巷发展成了商业区。这个商业区向毗邻的街巷辐射,尤其是上塘北面的“马头颈”和西南面的天宝塘沿岸。外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在上塘附近造了些住宅,以小型的为多。从此,诸葛村大致形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商业区,称为“街上”,偏在北部。传统的老住宅区则称为“村上”。商业中心上塘渐渐夺去了礼制中心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村落布局上的重要性。

2. 结构

诸葛村的结构方式,主要是团块式的。大体上说,是一个房派的成员的住宅簇拥在这个房派宗祠的周围,这些团块再组成村落的主要部分。正如风水典籍《宅谱指要》所说:祠基地“自古立于大宗子之处。族人阳宇四面围住,以便男女共祀其先。”这种结构原则,体现了血缘村落的宗法组织关系。

诸葛村诸葛氏从安三公的三个儿子原五公彦祥、原七公彦襄、原九公彦贤起分为孟、仲、季三分。孟分大多聚居在大公堂和丞相祠堂附近,以崇信堂为中心;仲分大多聚居在村子的东北部,“假猢狲山背”的西南坡,以雍睦堂为中心;季分则大多聚居在村子的西南部,高隆市和“老鼠山背”的西坡一带,中心是尚礼堂。彦祥、彦襄和彦贤3位都生于明初洪武年间,因而大致可以推断,诸葛村的三大片结构。在明代上半叶或者中叶就已经形成了。虽然以后渐渐人口增加,有互相插花的情况,但大关系没有变化。

孟分是大房、是宗子,所以聚居在大公堂与丞相祠堂之间这块高隆诸葛氏的“发祥地”上,以崇信堂为本分中心。村子的结构与宗族的结构有相当程度的契合。诸葛村居住建筑的质量也大体反映了三房各自的文化经济情况。仲分里文化高的人比较多,绅士们有身份,说话管用,他们聚居的雍睦堂前后,是全村的最高处,顶点叫“天门”。这个地区的东面和北面是山冈,西面和南面的几个路口都设门,晚间封闭,有人守更。季分的人善于经商,在外开药材店的很多,他们居住在尚礼堂四周,与高隆市的商业或许有互相的影响。村子的结构与宗族的结构有相当程度的契合。三部分建筑的质量也大体反映了三房各自的经济文化情况。

上塘水阁楼

孟、仲、季三分,往下又分成几级房派,多数房派有自己的小宗祠,称为“大厅”和“小厅”,总称“众厅”。 一般说来,各房派成员的住宅大多造在本派的厅的附近,形成以厅为核心的团块。这种结构方式在浙西相当普遍,但诸葛村的突出特点是,有些团块的核心是经过规划的。例如,崇行堂、尚礼堂、滋树堂等几座“堂”,和文与堂、日新堂、春晖堂等几座“厅”,在兴建的时候,左右两侧就有整齐的巷道,巷子外侧有统建的成排的住宅。

形象变化丰富的屋顶及马头墙

另一种团块以“祖屋”为核心。一对夫妻的家庭,有了男孩,有的仅仅因为有了钱,就在旧宅旁边再建新宅,或者买进邻居的住宅。这样几代下去,就形成以“祖屋”为核心的团块。这种团块是以小宗祠为核心的团块之内的又次级团块,往往比较小,而且由于族群形成比较晚和地权买卖的困难,组织比较松散。日新堂、春晖堂和文与堂本来是祖屋,后来改为私己厅,又升级为“众厅”,它们先以祖屋为团块的核心,后来则建小宗祠(众厅)为团块的核心。

这些团块又簇拥在房派宗祠周围。再进一步形成了崇信堂、雍睦堂和尚礼堂为核心的孟、仲、季三分的住宅区。民间的说法是:“十家八家同一聚,同出同门同一处。”在一般村落,大宗祠位于村口,并不在村子中心。

沿小巷过一座小冈,景色就有所不同

从天门看村落

这种村落结构模式反映的是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它们二者之间的同构关系十分清楚,而且,它有多层级的封闭性。因此,在宗法制时期,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它是血缘村落很普遍的结构模式。诸葛村的丞相祠堂仍在村口,但全村以大公堂为中心。

年湮日久,这种结构会因为人口的增减而发生变化,变得模糊起来。不过诸葛村的大部分,至今仍然清晰地保持着这种层级式的团块结构。宗祠、众厅和祖屋成了这种层次性结构核心的因素,它们的位置就分布得比较均匀,有相当的间隔,周围比较宽敞,大多在冈阜的坡脚。既然一个团块基本上属一个房派,在这个范围里,就会由宗祠主持一些公益性的建设,如道路、台阶、水沟、界门、井、塘等,也会主持一些管理,如调整房基、挖池塘污泥、巡夜打更等。宗族房派通过这样的建设成为诸葛村这类血缘村落的规划者和管理者。

全村除了诸葛氏的四十余座宗祠之外,还有邵姓宗祠两座。

反映宗法制和自然经济的村落结构,与商业的发展不能相容。商业的发展必然要突破它封闭的层级性。诸葛村最早的商业区高隆市,原本是一条过境驿道。它在村子的西南边缘擦过,走向龙游县而去,做的是南来北往过境人的生意,又是四乡八村的贸易中心。从结构上看,它划破了一个完整的团块单元,改变了村子西部的结构模式。太平天国战乱,高隆市被毁,战后,商业中心移到上塘,它向邻接的街巷辐射发散开去,而且渐渐以外来商户为主要居民,他们姓氏杂多,流动性比较强,根本不建也不可能建祖屋、宗祠。因此,这一片地方就不再有团块性的结构。新的经济关系要有新的聚落结构来适应,旧的血缘式聚落结构必然要被破坏,这是村落发展的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

街巷速写

荷塘美景

3. 村落景观

诸葛村的景观非常丰富。村子的范围广阔,在这范围里又有几道丘陵和谷地。丘陵上荫翳着林木,谷地里闪烁着池水。村子坐落在它们之间,被山脊、陡坡和池水分割成断断续续的几块,加上片片竹树掩映,村子的景观变化之多,变化幅度之大,在浙西、赣北、皖南一带都是极少见的。

诸葛村建筑的绝大部分是住宅。住宅的形制是内向的小天井式的,四堵外墙完全封闭,只有一座门,偶而有几个狭小的窗洞。这种住宅,在浙西,赣北、皖南的村落里,只要地形允许,都连绵成片,一幢幢紧靠着的住宅被掩藏在长长的高墙后面,失去了独立的形象,更谈不上个性。这些高墙夹出一条一条阴暗陕窄的巷子,整个住宅区仿佛是由这些巷子组成的,人们看不见个别的房屋。只有参参差差,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给村子以活泼泼的生气。这是浙西、皖南和赣北许多村落的典型景象。

诸葛村的一部分街巷也是这种面貌,但是,就总体看,诸葛村却远不是如此沉闷、封闭而逼促。诸葛村因为被自然地形切割成几块,每块住宅区都不是很大,少有别处常见的迷阵一般的小巷网。巷子不长而曲折,走不远就到了陡岩、岭脊或者水塘边,景色立刻大变。又因为诸葛村住宅区大多在山坡上,巷子曲曲折折,上上下下,房屋大都不能同一个朝向,同一个高度,而且不得不多隙地,所以也造成景色许多活泼的变化。诸葛村有很大一部分的景观是由池塘、塘边的房屋和芦苇、水蓼花构成的,阳光、微风、细雨和姑娘们的洗涤场景都会造出各种风格的图画。

水塘边玩耍的孩子们

大致说来,诸葛村街巷景观有几个主要的代表区。一是东北部的樟坞路和雍睦路一带;二是上塘、下塘和弘毅(洪义)塘的两岸;三是雍睦堂、祝家路至竹花坞一带,上方塘附近可以归入这一类;四是钟塘四周;五是从钟塘到丞相祠堂的白酒坊一路;六是上塘以南的一段义泰巷和其他一些坡度很陡、有大量台阶的小巷。其他如天宝塘路、马头颈以北和新道路等处,因为发展较迟,零零散散,没有形成模式。

雍睦路一带是典型的浙西、赣北、皖南的村落风光。它的西北端是樟坞路,从药店塘边进了樟坞路口不远,就向右拐,拐角处左侧有一座小小的墙门,隔出几家住宅门前的一小块空地,空间通透。墙门上有半圆山墙,装饰着三顶“督军帽”。山墙正中还画着一座自鸣钟。从这里向东南走,路的大部分在坡脚沿等高线曲折,两侧都有住宅,高高的白粉墙。因为住宅必须形成前低后高的“步步高”的格局,所以,轴线与等高线垂直,也就与路垂直,于是,路的上手位(大致为东侧)是住宅的正门,下手位(大致为西侧)是住宅的后墙。上手位有一些支巷,陡峭的台阶直上山坡,它们的两侧都有住宅的正门,开在住宅的厢房。因为住宅必须朝向大路,而且前后紧接着连成串,所以后面的住宅只好在厢房开门。既然住宅个体消失在连续的粉墙后面,它们不得不突出大门,大多做披檐木门头,有雕饰精美的牛腿和月梁,少数做磨砖雕花的苏式门头,这些正门不但标志了各家各户,而且大大美化了街巷。

钟塘北边为大公堂及住宅

钟塘西侧住宅(楼庆西摄)

钟塘南侧住宅

道路有曲有折,房屋的朝向因路的曲折而不断变换角度,从街上望去,它们的马头墙和门头就不断变换构图,使景色生动起来。樟坞路东南端连接雍睦路,接头处是一个交叉路口,下手位是宽阔开敞的十几步台阶,通到上塘商业街。在宁静而封闭的道路上走,突然望见商业街宽阔的上塘,塘岸的小吃摊和茶馆,熙来攘往的人群,喧喧闹闹,很富有生趣。沿雍睦路再向东南走,上手位有一条支巷攀向“天门”,全村的最高点,给全村以多变的轮廓。再往东北一拐。右手是高高的微微为弧形的粉墙,左手突出一块高约2米的紫砂岩墙基,上面是一座小花园的粉墙,墙头探出几棵郁郁勃勃的石榴树。园墙上迎面开一个漏窗,窗洞里垂下碧绿的金银花藤。左侧有一道台阶沿墙基通向小花园的正门,披檐门头精雕细刻。顺门前小巷向上可以望到“天门”最高处住宅轮廓跌宕的侧墙。再沿雍睦路向前走几步,是一方不大的空地,它尽头有一跑台阶,台阶之上立着一道墙门,宽宽的券门,门头半圆形的山墙,形式很俏丽。透过门洞,远处的山冈和左侧雕饰华丽的雍睦堂构成很美的一幅图画。

在墙门台阶前向右穿过短短一段窄巷,进入一个在村里极少见的方方正正的空场。空场北面是一个小支派的分祠日新堂,磨砖墙门、铁皮泡钉门扇。空场的东侧有一棵茂盛的柚子树,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树下高高的台阶通向一幢叫做承启堂的住宅的后门。雍睦路从空场南侧出去,直走,路东有一条支巷,巷口台阶上搭着披檐,挡着轻快的双扇门。支巷有3米宽,很整齐,北侧是承启堂的前进。天天都有几位老太太在巷子里做家务聊闲天。再向南,雍睦路就接通了下塘路,路口有一排敞廊,纤细的木柱架着几间挑楼。廊尽处是又一个支派的分祠崇行堂。

竹花坞住宅

从雍睦堂到祝家路、竹花坞,又是完全不同的景色。雍睦堂前原有的几座大住宅已经在太平天国占领时毁掉,成为大片空地。过了空地,略略上坡便是裸露着紫色基岩的岭脊。这里眼界开阔,向西南望到大半个村落,炊烟袅袅,都在脚下。东南侧是叫做“假猢狲山背”的丘冈。从雍睦堂往前,要下几米高的陡陡的台阶,台阶被覆盖在青翠的竹林下。顺台阶有一堵赭色的夯土墙,分几级随台阶下落,土墙上长满了生气勃勃的薜苈,四季浓绿,很有风致。下了台阶,迎面便是一座小巧的过街门,过门就到了祝家路,路在一座分祠明德堂残基门前穿过。祠堂在左首,步步沿山坡升高,右手边是它的池塘祝家坞塘。池塘四周全是树木和农地,只有两幢住宅把白墙的影子投进它的怀抱,漂在碧绿的水面上。池北岸还有一所花园的残址,长满细竹,围着白墙。顺池岸向右拐几步,再向左一拐,眼前是一条笔直的巷子,就是竹花坞。它只有30来米长。左侧是几幢精致的住宅,粉墙上镶着苏式门脸,磨砖雕花,非常雅洁。大门上聊作遮掩之用而更重在作装饰的一双花格门扇,十分玲珑精巧。它们的对面,路右侧是一溜不高的金黄色夯土墙,爬满了厚厚的一层薜苈。墙后的大片竹林,俯身笼罩住小巷,绿色的阳光射来,把小巷映得一片青翠。竹林下有水池,池边的石桌、石凳已经残败,但还体味得出当年清雅的情趣。向前走,经过两次曲折,依然是一样的竹林和村舍,不过巷子右侧没有矮墙,而是在1米多高的坎上升起一个土坡,竹林就漫布在土坡上,夹杂些柚子树。而村舍的大门则换成了木构的,还有轻巧的翼角。绕过土坡,巷子两侧都有了高粉墙,不远的街角上是一座小园子,矮矮的园墙上有漏窗,墙头长出一棵石榴树,据说是元代的遗物,有七百多年历史了。石榴树前,一溜台阶下坡,就到了下塘路。

下塘路是单面街,从村中心向东南方向走,出村,沿北漏塘到小水口,再往前就通兰溪城或游埠镇了。下塘路面对宽阔的下塘和弘毅(洪义)塘,隔塘对岸相距大约70米,是另一条半边街,两条街面面相对。这里景色很空阔。互相望对岸一列参差的房屋,青瓦粉墙,点缀着苏砖的和木构的门头,倒影清晰地映在水面上,上午下午,轮流反照出耀眼的阳光。下塘路上,视野旷远,在它的东南段,顺街向村中遥望,全村最高的“天门”上的住宅,矗立在重重叠叠多少层白墙之上,宛如琼楼玉宇,景观非常动人。

小丘上的住宅

与下塘路的景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村中许多狭窄的小巷,它们大都曲折,有陡峭的台阶,很封闭。从上塘南侧有一条小巷向南伸展,这是义泰巷,它逐渐升高,巷两侧满是住宅,夹着一个药店、两个轿行和篾竹铺,还有些零星店铺,随着巷子的曲折和升高,住宅进退欹侧,展现出各种姿态,使巷子里的景观很快地变化着。由于地形的关系,沿巷子不断出现一些小小的空地,形状很不规则,大多有一两家住宅向这空地开门,门前有台阶和披檐门头,构成很美的画面。小巷到了丘冈的最高点,房屋稀落,有一个大约三角形的比较大的空地。左转,钻进很狭窄的小巷,转弯抹角随台阶下去,就来到大公堂。大公堂前一大片水面,这就是钟塘,景观开阔,塘里装满了四周房屋的倒影。西岸一座祠堂是大房孟分的崇信堂。向南过一个红石高坡,一转弯便是芦苇和木芙蓉镶边的风光旖旎的上方塘,再下去是已经残破的高隆市(现名旧市路)。高隆市主要段落现在的面貌近似下塘路,它面对着广阔的积庆塘,也是半边街。隔塘是从高隆殿迤逦来到徐偃王庙的一带青葱的山冈。

大公堂前面的钟塘四周伸展出8个小巷口,特点各各不同,有的通小巷,有的不过一个口子而已。东面的一条巷子叫白酒坊,很平直,100来米长,两侧有几个木披檐的门罩,还有几个苏式磨砖门头。出了它的东口,向南拐,不远就是丞相祠堂的侧门。门前一块形状很不规则的空地,边缘上除了丞相祠堂的侧门外,还有一个住宅的门,一个园子的门。住宅门的左边立着很高的一堵粉墙,它旁边长着稀稀疏疏几竿竹子,迎风轻摆,婀娜动人。园子里有几株柏树,一团团墨绿色的树冠,苍劲古拙,与丞相祠堂的大墙相映成趣。

造成诸葛村景观大开大阖地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冈阜和池塘。冈阜两坡陡峭,房屋逐层升高,一幢幢轮廓清晰地展现出来,望过去村落的立体感很强。大公堂后“大柏树下”有天一堂后花园,从园中远望,脚下有上塘和下塘,对面有樟坞路和雍睦路层层叠叠的建筑群,天门遥遥相对,这一幅村景,又清秀又雄浑。池塘的景观有几种,一种以钟塘、上塘和天宝塘为代表,四周都是房屋,形成一个封闭的户外空间。钟塘和上塘面积恰到好处,景观很紧凑而毫无逼仄之感。天宝塘太小,就觉得局促了。一种以下塘和弘毅(洪义)塘为代表,它们沿路展开,水面空阔,仅两岸有不高的房屋,空间很宽畅。这两种池塘、绿化少,缺乏色彩,但有浣衣女给它们镶上鲜艳的花边。还有一种,如上方塘、积庆塘和樟坞塘,风光自然。池塘里徘徊着天光云影,池塘边长着茂密的芦苇,利剑一样的叶片在微风中摇曳,一到秋天,芦花雪白,茸茸的,柔和又温暖。芦苇丛中探出几棵木芙蓉,花儿繁密,一朵接一朵,成团成簇,从初夏直到初冬,开得热热闹闹,粉的、红的,娇艳得像村姑们的笑靥,村姑们就在花下石板上浣洗,鲜美的衣衫把塘水映得五颜六色,随一圈圈的波纹荡漾开去,闪闪烁烁,耀亮着光斑。从曲折而狭隘的小巷里,转一个弯,眼前突然展现出池塘空阔而明朗的场景,欢声笑语,隐隐可闻,人们心里立刻升起了生活的愉悦。

下塘居住环境

文化素养很高的诸葛村民们,常常在宅前宅后利用空地,建设小小的园林,长着茂盛的竹木,生趣盎然。这些园林因素把自然渗透到村落里,使住宅区在一定程度上田园化了。它们把中国文化里传统的对自然美和田园美的热爱传承下来,村落的景观因此不但富于生机,而且富有深厚的人文气息。

在诸葛村景观里起重要作用的因素,还有一个是各级宗祠。1947年的《诸葛氏宗谱》里,有一幅《高隆族居图》画着大小四十五座各级宗祠。有些宗祠正面是牌楼式的,如崇行堂(“乡会两魁”)、大经堂、三荣堂(“龙头厅”);有些正面是苏式雕砖的,如滋树堂、春晖堂、雍睦堂、文与堂、友于堂;有些是木构的门屋,如崇信堂、尚礼堂和最华丽的大公堂、最庄严的丞相祠堂。它们的多样化,是村子景观多样化的原因之一。从《族居图》看,十四座祠堂有功名桅杆,一对或者两对,更加堂皇而有装饰性。这些祠堂大多占据村落中的重要位置,或者在村口,或者在中央,或者在大路边,大多是或大或小的一个住宅团块的核心。它们通常与门前的水塘或小广场结合在一起,正是空间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视野也比较宽阔。因此,它们对景观的影响不但很强,而且影响范围大,例如,雍睦堂、尚礼堂、大经堂等。大公堂是整个钟塘周围的构图重心,丞相祠堂则位于村口,从中水口沿大路过来的人,很远就能看到它起伏跳动,顺山坡直下水塘。

住宅环绕水塘建造

中水口的关帝庙、贞节牌坊和穿心凉亭 一组建筑物已经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失去了,但从水口进村所见的景观,大概还与古时相差不远。沿北漏塘前进,只见左右的冈阜(龙虎砂)对峙着向前奔腾而去,逶迤起伏,到了远处,在它们之间的坳谷里,栖息着一簇白墙,这就是诸葛村狭窄的正面。再走近一点,丞相祠堂的轮廓呈现出来,占了这个正面的一大半。村子的背后,是天边排衙列戟般的青黛色峰峦,正中最高的是庄严的天池山,诸葛村的远祖山。这幅画面紧凑而且完整,层次很丰富,村落好像一位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生活在宁静纯洁的氛围中。

水塘边洗衣的妇女们

这座氤氲着祥和气息的诸葛村,因商业的发达改变了它的景观。咸丰年间,高隆市是繁荣的商业街,那时候,大约绝大部分的商店仍然袭用内向型住宅的形制,或者不过是把住宅当店铺而已。 但是,太平军破坏了高隆市之后新兴的上塘商业区,则大多是外向型的商店,前店后坊或者甚至店坊合一。店面敞开,临街做买卖。茶馆饭铺,桌椅板凳一直摆到街上,熙熙而来,攘攘而往,“街上”一派热闹景象。这景象是任何纯农业聚落里从来没有过的。还处在萌芽时期的商业和手工业,就已经大大改变了古老诸葛村的景观和气息,而且形成了它的又一个中心部分,它的最开放的部分,人们最常到的部分。新兴的社会因素,必然要破坏农业村落几千年来和谐的、充满了乡土亲谊的、引起人们无限温情无限眷恋的古老面貌,形成了新的陌生的面貌。人们为它轻轻的地叹息,然而,“逝者如斯”乎?

4. 高隆八景

在人文发达的南方乡下,许多村子都有“八景”或者“十景”。诸葛村至迟从明代起就有“八景”。1947年《高隆诸葛氏宗谱》里有《高隆八景图》,还记录了一批写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八景诗,大多出自地方文士的手笔。这些图和诗表现出诸葛氏对村落大环境的热爱,也表现出乡人在其中活动的令人陶醉的审美价值。

这高隆“八景”是:“南阳书舍”、“西坂农耕”、“双井灵泉”、“清溪夜碓”、“菰塘霁月”、“石岭祥云”、“岘山夕照”和“翠岫晓钟”。

南阳书舍成为“八景”之首,除了表示族人重视读书之外,当然是因为纪念先祖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故事。有王以璋诗把诸葛亮的隐居和当前的读书联系起来:

忆昔南阳有卧龙,于今遗迹许谁同。

春风绛帐频施教,夜雨青灯好课功。

坛杏飞红铺砌畔,泮芹分翠入轩中。

朝经暮史伊吾盛,习习文风播浙东。

《高隆八景之图》

《高隆八景之图》之西坂农耕

同时,书舍本身也有美化大环境景观的作用。例如,有诗句说它:

修竹清风近,开窗明月赊。(大理寺评事汪鲁泉)

助成竹院清阴满,拟作茅店秀气钟。(史科给事周京)

云馆春深花作锦,玉楼秋好桂飞香。(户部郎中王道广)

可见南阳书舍是一处修篁成荫,花木扶疏的园林式建筑。

王以彰又有“西坂农耕”诗:

平坂日暖趁牛眠,草满西郊水满田;

荷笠锄翻三月雨,披蓑犁破一春烟。

农耕东作方兴日,稼熟西成大有年;

击壤歌谣逢治世,含哺鼓腹乐尧天。

西坂当是石阜岩东麓与村落之间的一块农田。从陆凤仪西坂诗里“桑竹影森森”一句来看,这里在明代还是绿化被覆得很好的。

“双井灵泉”这个景点证明,至迟在明代正德年间,诸葛村的药材业就很有地位。有诗句说:

玉井云根閗,丹砂石罅生。(汪鲁泉)

澄彻清源两鉴开,寿人真脉白天来。

甘芳若有砂精涌,寒冽疑为橘液胎。(章 懋)

双井的景色是很迷人的。也有诗句说:

鹤度平分影,月来各向明。(汪鲁泉)

金幹含茎凝晓露,银床落叶破秋苔。(章 懋)

诸葛村东侧的石岭溪,与村子隔着一道20来米高的小冈,俗名叫“假猢狲山背”。溪宽大约10米,水流湍急,过去曾有上下两座水碓,是主要的粮食加工设施。 每逢夜深人静,远远听到缓慢沉重的碓声,破窗而来,绕灯不去,人们也会感到一种平和悠长的兴味。王道广有“清溪夜碓”诗:

清泉一曲抱溪流,晚碓沿溪响未休;

水势东来轮泼泼,月明西下杵悠悠。

烟笼石臼人声静,风捣沙涯夜色稠;

一饭不劳炊已足,野怀真兴更何求。

夜色已阑,乡人从水碓劳作归来,深巷犬惊,也很富有诗意。汪鲁泉有句:

声催清梦醒,香逐主人归。

傍岸邻家犬,当户吠竹扉。

《高隆八景之图》之“菰塘霁月”

“菰塘霁月”大约在现在的菰塘坂村,在诸葛村南1里余。塘边芦苇成丛,芙蓉花千朵万朵,压满枝头。乡中文士们月明之夜在塘边清兴雅集,享受自然,微醺而吟诗,村人诸葛文郁有“菰塘霁月”诗:

月浸菰塘水渺漫,无边清兴动人看;

色涵净浪冰轮洁,影落平流玉镜团。

午夜清阴拖地冷,一壶清气逼人寒;

嫦娥自是多情物,故放余光伴夜阑。

《高隆八景之图》之岘山夕照

汪鲁泉有诗道:

眼底浑生白,樽中暗贮香;

坐怀今夜好,露下不胜凉。

石岭就是村西的石阜岩,山头悬崖壁立,是当地名胜。本村文士诸葛文雍作“石岭祥云”诗:

层积莲峰上,霏微瑞气扬;

纷纷初散绮,郁郁渐成篇。

抱石千重合,翻风五色扬;

晨昏看变化,凤翥共鸾翔。

诸葛村之西北有岘山,就风水说,是村子的近祖山。山形整齐,像个圆锥,“岘山夕照”在附近很大的区域里都能见到。过去山头有佛寺。诸葛文雍有诗描写它:

数朵芙蓉紫翠连,无边清景夕阳天;

余晖掩映云屏外,倒影斜明锦树巅。

负担归樵寻旧径,认巢飞鸟入轻烟;

须臾皓月生沧海,人在楼东拂锦笺。

“高隆八景”最后一个是“翠岫晓钟”。翠峰山在西南方向,峰下有一座比较大的寺庙,叫翠峰寺。《光绪兰溪县志》说:“翠峰禅院在高隆镇西南里许,地名寺山叶。”传说明代翠峰寺有僧人数百名,清代初年雍正时,因为僧人不守清规,被官家派兵焚。正德年间文士们写《高隆八景诗》的时候,正是它的盛期,诸葛鲤的诗是:

半山梵宇住烟霏,隐隐钟鸣出翠微;

响逗残云来远岫,声传清曙到扃扉。

日升东海金轮涌,月挂西林玉镜归;

欲唤世间尘梦醒,却教万井见朝晖。

《高隆八景之图》之翠岫晓钟

乡土文士们自觉地参加对自然美的改造增益,兴趣盎然地点缀山水。例如,《光绪兰溪县志》说到一座“净娟亭”:“在太平乡高隆镇,明正德初诸葛文郁建。倚山为亭,亭之旁植多竹,名曰净娟。”诸葛文郁有自咏诗:

懒去从龙叩远岑,依岩触石最幽沉;

四时湿气常凝树,十里晴涛欲作霖。

怡悦自成宏景趣,萧疏重继子陵心;

客来问及馀生计,只合敲诗与鼓琴。

正是这种浓郁的对田园美、山水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美的热爱相交融,使诸葛氏在聚落本身的规划建设中,引进了自然景观,引进了园林和绿化。

“八景”把人们的生活环境人文化了。人和生活环境趋向和谐了。 nNPTuS6cyrNSYVZSH0oEfcyMV1KbNF0xF9JgehfbsSN2r/0LWYRp0Y/ulY9e2Vs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