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目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几点新认识

李 敏 李 伟

一、目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所处时代背景和工作内涵发生变化

当今知识型社会、网络化交往、数字化生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校师生日常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出现大量“低头族”(注:指随时看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人),师生网络购物和交友的情况普遍;师生组团出行、户外探险等校外活动增多;校园高知群体维权意愿和力度增强——可以说,处于网络时代的高校师生有网上网下的多元化信息获取渠道,有校内校外的多元化生活空间。与此同时,校园新的不安全因素或风险有所增加,瞄准高校师生的新型违法犯罪活动花样翻新,如:在以往传统校园诈骗基础上逐步衍生出电信诈骗、网络侵财等一些新型违法犯罪。高校安全管理日益面临开放性和动态性的要求,即在师生的校内外不断流动中保障安全,在师生的社会化复杂交往中保障安全、在师生网上网下的频繁流转中保障安全。

由此,在传统的校园秩序、交通、消防、国家安全和保密管理等内容之外,高校安全管理拓展到网络安全、社交安全、校外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新领域,如:将防范新型网络违法犯罪作为更新拓展内容等。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内容内涵发生改变的基础上,笔者试谈几点对目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新认识,以期共同探讨。

二、对目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几点新认识

(一)高校安全管理由原来单一主体发展为多部门共同参与、多制并存的综合主体

为满足高校师生社会化公共需求,高校陆续引入校园公共安全市场化的服务机制,比如学生宿舍公寓交由物业公司管理,由学校安全保卫部门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高校校园除教学科研区、办公区外,还有学生生活区,居民区及各类商业服务等区域,校园常住人员除了在校师生员工之外,校漂族、打工族、经商族、快递族等社会人员数量激增。与此同时,一些高校校园周边常有黑导游、游商及非法经营场所等情况。

鉴于这些原因,高校安全管理不再局限于“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需要建立学校和属地其他部门的联动会商机制,对校园及周边“气候”进行综合治理。也就是说,高校安全管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内外两个系统,既要注重校园内安全稳定“小气候”的动态培养,又要参与校园周边“大气候”的综合治理。

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主体方面,过去主要由保卫部(处)一家包揽,现在变为外部由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消防、所属街道等多部门组成,内部由学校领导层、安全保卫、后勤、学生系统、物业、街道等多部门组成,最终形成了多主体或多部门共同参与、多制并存的高校安全管理机构。

(二)以往传统的粗放式安全管理逐步被专业化、信息化、精细化的安全管理代替

从社会角度看,目前安全管理越来越被社会公认为是一门专业学科。从2007年3月起,我国开始实行了《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开始推行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考试。与此同时,高校公共管理和危机管理学科也逐步兴起和发展。一些高校开设了安全保卫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专业,清华大学等院校专门设立了公共安全研究院。

从高校实际情况看,目前高校普遍聘用保安公司经过职业化培训的保安员进行校园秩序维护、大型活动安全保卫等工作;高校安全管理队伍由过去主要依托复转军人、转业公安干警和内部招工为主,慢慢转向现在以吸收高校毕业生为主。高校安全管理队伍中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人员越来越多,队伍专业水平及文化层次有了较大提高;校园消防自动报警系统运行管理需要持证上岗,消防管理岗位上已有一些持高级消防工程师证书的管理人员;校园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设备、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均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安全辅导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这些都体现了高校安全管理逐步走向专业化、信息化、精细化。

(三)在坚持以往“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打击”基础上,将预防管理作为重中之重

在以往“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打击”基础上,高校普遍建立完善了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从突出预防入手,细化各项工作要求,从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事故灾害、自然灾害、网络安全、考试安全等方面推动了高校安全管理重要关口的前移和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在群体性事件预防方面,高校依托党团组织、学生工作队伍和政保、网监等部门力量,建立了校园安全稳定信息动态搜集网络,加强对安全稳定形势的综合研判,及时发现有关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化解矛盾,掌握工作主动,持续维护了高校稳定。

与此同时,高校强化安全教育工作,普遍做到“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更加突出安全教育的事前预防作用,不断丰富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普遍增加火灾逃生等实践演练环节。一些高校探索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制度等。这些工作说明,预防管理已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高校安全管理走向全面强化事前预防管理、夯实校园安全管理基础的新阶段。

(四)安全工作观念从以往“管理”型为主向“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理念转变

与以往相比,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安全管理由原来的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推进。这种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工作理念要求以广大师生为本,努力把师生的安全需求与安全价值观、安全管理基本原则、安全管理手段及措施统一起来,强调管理与服务同存并举。做到面向师生员工、服务师生员工、依靠师生员工。主要体现在:

第一,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观念。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各高校针对研究生考试,英语四、六级等考试,包括学校校庆在内的大型活动,外事接待等工作都有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和具体工作流程,努力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树立为师生员工服务的理念。从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转变到“服务管理一体化”,各高校在安全管理中,努力将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好,为师生提供更便捷、更贴心的安全服务。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很多高校设置了24小时校园报警求助热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保卫处为深夜返校的同学提供“平安伴行”等相关服务;一些高校为师生提供更加便利迅捷的网上办公服务,如:网上申领校园机动车车证、借还集体户口手续等,这些都是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三、探讨高校安全管理新原则

在新的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强调原有的“依法管理”等安全管理原则,也要适应当前知识型社会、开放式校园、数字化生存以及人们维权意识高涨等现实要求,创新工作意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秉持一些新原则,笔者在此提出以下新内容供探讨。

(一)应强化育人原则,切实提高师生安全自防意识和能力

高校的中心工作在于育人,围绕这一中心要求,校园安全管理也要努力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方面做足功课,发挥最大教育功效。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力量纵然再强大,也仅是工作杠杆的一端,杠杆的另一端是全体在校师生。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育人,切实教育师生提高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防自护能力,做到“时时刻刻不忘安全、随时随地注意安全”,只有这样,国家、学校财产以及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如:在目前师生生活已离不开网络的条件下,我们要增加网络等新的“育人”渠道,利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人人网等及时发布校园警情提示;将发生在同学身边与平安校园建设相关的视频故事发布到网上;利用3D及动画等新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在线安全教育内容,不断扩大网络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教育功能,提高高校安全管理育人水平。

(二)应坚持舆情管理的原则,维护高校声誉和形象

高校的安全是社会高度关注之下的工作。在如今“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传声筒”的网络时代,与高校安全管理有关的社会舆论一旦传播,速度快,影响大。舆论导向对于高校安全管理的影响很可能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因此要按照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管理要求,学会数据分析,抓住有利时机,未雨绸缪,下先手棋,适时加以引导,力争掌握舆论主动权。

近年来曾有多个涉及高校安全稳定内容的博客、微博、微信等新闻引发社会对高校公信力等问题的广泛关注。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在应对舆论危机时要比以往更有所作为,对社会和学校师生关注的校园安全管理焦点和热点问题,要增加信息透明度,做到“速报事实、慎下结论”,避免社会不必要的猜忌引发各种“噪声”,更有效地维护高校声誉和形象。

(三)应坚持协同管理原则,不断创新高校安全管理方式

2012年3月19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是改革新的着力点。突破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必然要求。”

高校安全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外联动机制,避免各自为战,进一步加强保卫部门与学生、后勤、统战、街道、国际处等部门的联动作用,推广高校已有的成熟做法或经验。比如清华大学建立的“三区联动”(即教学办公区、学生宿舍区、家属生活区)工作机制,相关部门定期开会商讨工作,协同作战,落实校园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实现分级管控;保持部门间安全稳定信息渠道畅通,对信息管理做到及时、准确、有效,及时研判和处置校园各类苗头事件。此外,高校要认真落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首都综治办、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意见》,发挥综治平台优势,形成整体合力,积极推进高校及周边环境秩序问题的解决,创建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秩序。

(四)应坚持师生自治原则,从“权力管理”走向“权利管理”

随着目前师生权利意识的日益高涨,应充分发挥师生群防群治工作优势,巩固和壮大“平安校园”志愿者队伍,引导师生全面参与“平安校园”创建工作。

在建立学生自治安全保卫组织方面,清华大学继1987年成立“学生治安服务队”后,近年来又与时俱进,陆续组建了学生交通协管队、学生义务消防监督队等新的校园安全保卫学生志愿者组织。据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高校中目前有34所学校建立了群众性安全保卫组织。这支志愿者队伍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安全保卫组织,在校园安全宣传教育、治安巡逻、安全服务、大型活动安保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延伸了传统安全管理的触角,成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组成力量。这项工作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治和群防群治工作优势,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平安校园建设。

在今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中,安全管理部门要更加注重对师生等各类管理与服务对象的尊重,倾听他们的意志表达,引导师生参与,同时进一步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师生安全管理与服务自治的引导,通过师生自身常态化的安全管理实践,不断创新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方式,丰富安全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实现高校安全从“权力管理”走向“权利管理”的新转变。

总之,随着社会变迁和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日新月异。在高校安全管理实践中,我们将会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或问题,同时也会带给我们新机遇。在安全管理理念更新方面,我们要不断适应知识型社会、数字化生存等时代要求,不断适应高校校园社会化、校园开放化、师生国际化等工作变化,树立开放、系统、动态的大安全管理观;在安全管理力量方面,更多依靠在校师生的全员参与,切实加强师生自防自护能力,推进高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在安全管理举措上,切实做好预防管理,真正夯实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基础;更多地依托信息化等现代科技力量,加强校园内外综合治理,不断提升高校安全管理水平,进而带动校园安全文化培育工作,持续推动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6auOZGWFeQCcA3o+qKhBI/HXPo/ipkdY+lGcItVr5cm+qrtZgqEGiKiPx+ROWuex

参考文献

  1. 陈珍国.学校安全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首都高校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清华大学)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长效机制”子课题(2011—2012年).
  3. 游建军,陈于后,王伟.高校安全稳定法律适用问题研究[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
  4. 北京高教保卫学会课题组.北京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现状与工作对策,2008.
  5. 湛中乐.大学法治与权益保护[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6. 北京师范大学成果汇编.首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研究[G].2012.
  7. 刘金星.论高校公共安全管理的服务特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
  8. 许艳聪.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安全服务管理[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
  9. 崔卓兰,宋慧宇.高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化探讨[J].北方法学,2008: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