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浅议如何建立新时期校园新秩序

安国江 王颖杰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内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中国高校正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21世纪的中国高校承担着教育、学术、服务社会与引领时代前进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责任。要完成使命、保持自身的生机与活力,高校必须与社会充分互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规模和程度。同时,随着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的优化布局,招生规模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学生群体和安全保卫工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一系列变革使高校校园秩序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高校校园秩序管理工作理应肩负起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造健康稳定的人才成长环境的历史使命。因此,建立校园新秩序势在必行。

一、建立校园新秩序的重要意义

(一)秩序与校园秩序

“秩序”由“秩”和“序”构成,古汉语里这两个词都含有常规、次第的意思。按博登海默的说法,“秩序”是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 (1) 从静态来看,秩序是指人或物处于一定的位置,从而表现出结构的一致性和恒定性,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动态看,秩序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反复性和可预测性。

推而论之,校园秩序是指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能反映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教学秩序、治安秩序、商务秩序、交通秩序、大型活动秩序等影响校园环境和学校形象的校园总体状态。校园秩序既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反映,同时也是校园文化良性发展的基础。

新时期,旧秩序呈现出一系列弊端和问题,同时旧的秩序管理模式也成为新时期高校发展的阻力,构建校园新秩序是创建一流大学的题中之意。校园新秩序在本文中是指:在新时期,适应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现实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状况,通过改革在高校中构建起的安定有序、遵纪守法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二)高校校园秩序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旧的社会规范逐渐失效,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建立,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腐朽文化的渗透,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因素增多。高校作为社会特别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深受大环境影响,校园秩序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地处IT产业和电子商务最集中的中关村核心区,临近城乡结合部。2006年以前每天进出校园的人员近10万人(次),进出的机动车辆达上万辆次,交通拥堵现象和交通事故隐患无处不在;无照游商遍布校园各个角落;充满商业气息的滥广告标语满院皆是;校内各种活动不断增多;校园周边公司的员工与学生抢夺食堂资源;到北大校园参观旅游者比比皆是。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管理问题直接影响着校园教学秩序、工作秩序、环境秩序和师生员工的正常生活。

(三)校园秩序对校园和谐具有重要影响

“和”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相应也”、“调也”,是多样性的统一;“谐”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和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状态。就高校而言,校园和谐就是校园内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因素之间处于一种动态统一、健康发展的良性协调状态。在和谐校园构建过程中,校园秩序对于保障人与校园环境和谐以及校内师生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并非单一的一元结构,而是囊括诸多维度在内的社会生活的缩影。从发展的角度看,安定有序的校园秩序,是和谐校园构建的外部条件和高校稳定发展的保障。

良好的校园秩序有助于人与环境和谐。校园环境秩序是校园秩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随着各类会议、讲座的增多,各种挂靠于高校的培训班和考试辅导班常年不断,各类带有浓厚商业气息的摊点也不断向校园渗透,这一系列影响校园秩序的行为实际上都影响着师生与校园环境的和谐。校园在乌烟瘴气中渐渐丧失了它原本应有的美感和宁静。合理整治校园环境乃是校园秩序管理义不容辞的责任。

校园秩序关系校园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学校的门岗秩序、交通秩序、大型活动秩序等都是学校在与社会交流中必然涉及的方面,这类秩序管理失效不仅有损学校的社会整体形象,而且事关学校安全稳定。例如,2008年12月,天津某大学发生的“别克门”事件,(即2008年12月24日,天津某高校校园内一自行车与别克在行驶过程中相碰,学生被刮倒,车体被划伤。车主要求赔偿,同时其言论激怒围观学生。双方发生肢体冲突,有学生受伤。工作人员劝说无果。警察被打伤,学校行政命令失效。校长做出承诺后方渐平息。)就是校外人员与学生因交通问题引发的冲突,冲突造成学生群体围攻,整个场面失控,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

二、建立校园新秩序的难点

(一)旧理念长期束缚

影响校园秩序管理的旧理念,是指不符合时代要求、不符合新时期校园管理实际需要,并可能对管理效果发生不良影响,从而阻滞正常管理运行的思维观念和思考模式。过分强调校园秩序管理的立法支持,忽视管理者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在没有立法许可的情况下不敢管甚至懒得管,使校园管理长期陷于被动局面。秩序管理者缺少执法权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并且这一情况持续多年尚无较好的解决办法。在《校园安全法》未制定出台之前,校园秩序管理人员如何能突破执法权的樊篱,如何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高校作为社会的缩影,需要在不断的开放交流中保持其生机和活力。这使校园秩序加大了其社会属性。各种社会压力如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经济水平差异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心理状态,导致学生思想情绪波动,自杀、报复、斗殴甚至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校园周围各种餐饮、商店、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高校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加上自身抵御诱惑能力较差,助长了各种经营者的气焰,使得一些商业活动、娱乐活动、大型活动不断向校园渗透。这样,校园周边以及校园内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种类复杂化,斗殴、盗窃等治安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处置不好就不仅仅是校园秩序的问题,极易上升到影响稳定的程度。

(三)意识形态多元化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化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益至上原则等大行其道。高校自然首当其冲。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的优势,不断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各种不良信息泛滥,对社会良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不仅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民族、宗教问题和西藏问题发难,还不断从政治、思想、文化上向师生传播错误思潮。这种状况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塑造造成恶劣影响。

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表现及其对学生思想复杂化的影响,给高校秩序管理带来了相当复杂的难度。从而也就决定秩序管理必须站在维护稳定和安全的高度进行,将高校中各种可能出现影响安全稳定的问题及早发现,消灭在萌芽中。这也给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各类突发事件增多

从近些年来的情况看,发生在高校的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大体上有九类:①安全事故方面:火灾,交通事故,生产施工事故,实验事故,卫生事故(大面积食物中毒)等;②治安案件方面:恶性杀人,规模性盗窃,群体斗殴等;③因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突发事件:自杀,报复,走失等;④恐怖活动方面:如爆炸,劫持,暗杀,枪击事件等(逐步向校园延伸);⑤自然灾害方面:突发重大疫情、水灾、震灾等;⑥利益矛盾引起的突发事件:招生、办班、办校、教学与生活服务质量、住房、医疗、施工等方面引起的矛盾纠纷导致群体性对抗、围攻、游行、截断交通、打砸抢等突发事件;⑦敌对势力挑拨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利用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正直正义心理,以网络等各种形式大肆炒作极易引起民意倾向的国际事件、国内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等,引起的聚集、游行甚至过激行为;⑧借助高校阵地发生的各种活动:如规模性上访,敌对势力支持与操纵的会议、讲座、沙龙、研讨等非正常正当的活动;⑨敏感期发生的聚集、游行、静坐、悼念等形式的活动。

(五)秩序维护力量薄弱

一直以来,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发展知识、服务社会的摇篮,学校更多重视的是教学科研,而秩序管理工作始终处于高校各项事业的边缘。经调查,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用于秩序管理队伍建设投资有限,管理力量弱化,安全保卫工作的作用地位功能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具体反映在:①我国许多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不合理、不科学;②专职安保力量配备偏弱,多数高校保卫干部与师生比达不到1/1000,保安员与师生之比达不到3/1000;③专职保卫干部年龄偏老、文化偏低(历史遗留问题);④秩序管理多以人防为主,技术防范体系建设不到位、不全面、不先进;⑤安保装备器材短缺落后,影响和制约现代化办公、管理与应急。

三、建立校园新秩序的金钥匙

(一)破旧立新,树立秩序管理新理念

科学的管理思路和管理观念是科学管理方法的指南。破旧立新,树立管理新理念是进行各项管理改革的前提基础。

首先,要跳出“执法权”的圈子,向“管理权”要校园秩序。虽然近几年来建议国家颁布《校园安全法》的呼声不断,但立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现阶段,为建立校园新秩序应积极思考新的应对策略,勇敢地破除对执法权的迷恋和幻想,积极地从管理权的角度寻求秩序管理的新路子。即便国家颁布了《校园安全法》,也不能完全适应所有高校的情况与需求,各学校还必将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出符合本校特点的可操作性强的秩序管理政策、规定。

其次,高校应该有权力维护本单位、本学校的秩序,也应有权力为维护秩序而研究制订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校园秩序管理规定”。对过分夸大自由开放观念、认识和炒作应该予以批判。加强管理确保秩序良好,绝不是丢掉“自由”、“民主”,高校要“全面开放”,但应是“有秩序的全面开放”,是在确保师生员工安全、教学科研环境有序的前提下的“开放”。

最后,为维护校园秩序,要积极改革不利于校园秩序的旧的观念、惯例、制度,要大力治理有损校园秩序的不良行为、不当活动,更要加大力度灵活处理不利于校园秩序的违法行为。

(二)当断则断,大力治理校园

建立起新的校园秩序,除了树立新理念和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外,还要树立果断行动的决心,当断则断大力整治。以北京大学为例,面对2006年以前的混乱局面,2007年学校决定下大力气突击整治校园。为了统一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学校召开动员大会,讨论通过了学校自行研究制定的一整套校园秩序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管理组织队伍体系。十七大之后,实施了三方面举措。第一校门限车,实行社会车辆进校园预约制度,凡是与教学科研和服务学校无业务联系的社会车辆一律不准进入校园。这使校园每日车流量从1万下降到6000左右,校园停车数由原来的每日平均3000辆下降到2000辆左右;第二治理商贩,采取了“向管理权要校园秩序”的新理念和学校研究制定公布的管用的规定措施,一举扫除了多年盘踞在校园各个角落、多达上百家的无照违规经商小贩摊点及游商;第三清除广告标语,一鼓作气清除了以“三角地”、商业街、餐厅、宿舍门前与教学科研无任何联系的充满商业气息的滥广告标语。同时,校党委决定于2008年7月20日至9月18日果断地实施了“封闭式管理”,在北京高校“迎奥运校门严格管理上打出了第一旗”,奥运安保工作创造了历史上“三个零”纪录:治安方面110报警为零,邪教组织人员、恐怖分子混入校园活动为零,精神病患者和非正常上访人员进入校园为零。奥运之后,校门管理一直延续至今。

(三)锐意改革,打造校园秩序管理新队伍

要建立和维护校园新秩序,必须要有一支适合校园秩序管理、机构设置科学、人员配备有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专”、“兼”职力量(队伍)。北京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并把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放在保卫部的改革上。经过几年酝酿,在2009年8月底前顺利完成了保卫部机构人员改革。

这次改革的成就显著:(1)“大机关、小基层”转变为“小机关、大基层”,改革后的机关与基层比由过去的4∶1变成了1∶1.2。(2)对内设机构重新设计整合,建立了“校园秩序管理中心”;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工作职责明确提出;加强了派出所建设,突出了派出所的“治安预防”职责;专门设立应急分队,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3)校园管理模式实行了分区管理,在教工委2008奥运制定的“网格化管理”方案的启发下,将校园分为生活区、教学区、办公区等三个区由校园秩序管理中心三个区队分别管理。(4)改革实现了内部轮岗,并选聘几名年轻干部,成为安全保卫工作的后备力量。(5)伴随改革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条例,并设立奖惩机制。

(四)注重共建,构筑校内外联动防控机制

学校本身也是个“小社会”,单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能够建立起很理想的校园新秩序,即便校园面貌有所改善,如若注意紧紧依托上级机关的指导(教育部、市教工委、市公安局、市安全局),不注意与相关执法部门紧密沟通、共建、联防(治安民警、交通民警、城管执法民警),这种新秩序也无法维系。因此,要采取措施构筑联动防控机制,实施广泛深入长期的联系与沟通。尝试引入“执法进校园”(“三警”从社会面执法和只限校园周边执法延伸到校园内执法);尝试在校内保卫力量中培养执法“协管员”并赋予一定权力;重要时期、大型活动中校园秩序的维护,建立“校”、“警”联动防控机制。奥运期间,北京大学与公安系统进行了“建立‘校’、‘警’联动防控机制”的尝试,在这期间双方坚持“联谋方略,联席会议,联合督查,联手处突,联守防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联谋方略建立起联动防控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判形势果断决策,“校”、“警”各派人组成联合检查组,不放过任何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联手处突,将各类突发事件及时化解处置,另外,民警与学校保卫部一道联守防线,确保球赛核心阵地安全稳定。

四、新时期校园新秩序的再发展

建立适应新时期高校发展实际需要的校园秩序至关重要,而一种良性的秩序定是开放的、包容的、动态发展不断更新的整体稳定状态。因此,放眼未来,高校校园秩序管理需要从以下方面继续完善发展。

(一)眼光视角国际化

高等院校的校园秩序管理应当与高校科研、学术以及其他管理工作一道,开拓思路打开视野,树立国际化的眼光。拥有国际化的眼光视角,首先要拥有一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队伍。随着高校的不断对外开放,接纳世界八方来客,在维护校园秩序的同时,如何营造一种能容纳不同文化的自由沟通的校园氛围。这不仅需要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拥有国际化的眼光视角,还要积极学习国外一流大学先进的校园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学校给予秩序管理部门相应的支持,鼓励秩序管理人员积极地走出去,与国外一流大学沟通学习交流。纵然中西方有各种差异和不同,但站在国际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高校秩序管理,定会有不同寻常的收获。

(二)方法制度科学化

李君如提出:“科学化的基本精神是按规律办事。”他指出:“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把认识规律并按规律办事作为自己的使命。” (2)

科学化的方法制度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校园整体治安现状为基础,符合学校这一特殊环境和特殊群体,结合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则,经过有程序有步骤、深入师生实际的调研,制定较为符合学校情况的管理制度,建立校园管理长效机制。

科学的方法制度应具有适应性和简约性,即要随着时势的推移和变化做出适时的修改和补充,保持一定的弹性和连续性。同时科学的方法制度还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具有稳定性、教育性和强制性。

如“校园交通管理”,北京大学的校园交通管理是按照五年规划三步走的战略进行着,第一步(2007—2008)为制度化建设;第二步(2009—2011)为规范化建设;第三步(2012—2015)为科学化建设。到2015年,北大的校园交通基本实现三个目标:校园停车分区定位化,校园执法与地方交管部门一体化,车辆进校预约、行驶、停车、放行全部实现电子化。

(三)管理体系网络化

秩序管理业务纷繁复杂,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秩序管理这一特点,可考虑加大网络建设,实行网络联合办公,建立网络化的管理体系,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这不仅可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加大管理人员管理的跨度和深度,还可使各自责任一目了然,有助于规范管理行为,增强管理的透明度。针对高校校园面积广阔,将车辆管理、行人管理、社团活动管理、大型活动管理等各项审批工作一律通过网络申请、审批。从而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

管理体系网络化,不仅在技术上要实现网络化。管理体制也应继续推行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的管理体系将被动应付问题的管理模式变为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将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数字化,保证管理敏捷精确和高效,有助于建立管理的长效机制。

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安全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坚持“网格化”管理策略,根据校园环境、建筑物分布和师生的活动特点将校园分为生活区、教学区、办公区等三个区,由校园秩序管理中心三个区队分别管理,各区队承担本区域内的稳定、防火、防盗、防事故及秩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各负其责。在这一过程中还同时注重采用现代化的技防设施来实现加强安全管理和监控的目的,这种技防与人防的结合将更助于提高安防效果,降低人防成本。

高校校园秩序管理,从目前看正处于破旧立新的建设阶段。构建适应新时期社会和高校发展状况的和谐稳定的校园新秩序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发展、不断磨合、更新观念、理顺思路、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过程。新秩序建立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确立各项可行措施积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是校园安全管理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参考文献

  1. 陆家明.略论新形势下的校园安全保卫工作[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9).
  2. 郭海龙.管理哲学应重视对自我管理的研究[J].学术论坛,2006(7).
  3. 杜杰,周蕾.对高校管理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要求[J].教育探索,2008(7).
  4. 刘云山,梁长荣.论当前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思想政治研究编辑部,2006(5).
  5. 王有洪.平安和谐高校论坛[C].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6. 周金聪.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若干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7. 吴照云,余焕新.管理的本质与管理思想的东方回归[J].当代财经,2008(8).
  8. 邢洪洲,赵振岗.试析孔子对教育管理者素质的论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9).

————————————————————

(1) 高建波,朱新晓.刍议博登海默的“秩序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6(4).

(2) 引自:李君如.科学化的基本精神是按规律办事[EB/OL].http://www.dzwww.com/rollnews/news/201001/t20100111_5429963.htm. qUnxV4pudSST+vJ0hS4WWsyhz11/y6VzcaNWuKhcOhUv3VHKL+V6Q6ZPk+/bHU9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