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完善工作机制,维护高校稳定

于志洋

高校安全稳定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建立能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工作机制,是高校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及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新时期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

近年来,西方国家借助网络、影视等手段传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今年年初利用网络(微博)鼓动北非及阿拉伯国家掀起抗议执政当局的“阿拉伯之春”革命,近期又发起了“全球占领华尔街”的运动,对大学生思想和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使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

高校历来是西方反华分子和分裂势力进行思想渗透、实施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一些敌对势力凭借网络的传播形式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大学生。利用大学生思想活跃、盲目接受新生事物且社会经验不足、政治鉴别力弱等特点,使其逐渐认同、依赖西方的文化理念,而逐步对西方的政治、生活、文化产生盲目崇拜的心理;同时,这些反动势力还借助国内社会热点、矛盾等,动摇大学生的基本信念,使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形势更加严峻。

2.大学校园的宗教渗透不可忽视

境外敌对势力资助一些打着“外教”、“访问学者”等名义的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通过讲座、聊天等形式,利用大学生分辨力不强的特点,招徕学生参与宗教节日等形式,使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宗教的观念和思想。部分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由“望教”到“慕道”,最后皈依宗教,成为教徒。而向大学校园渗透宗教的背后,就是较强的政治因素。

3.敏感及突发事件常有发生

大学生热情高涨、民族认同感强烈,在一些如涉日、“台独”、“藏独”、“疆独”等事件上,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尊严的决心和勇气。如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奥运圣火海外传递受辱、我国渔船被日本扣留、拉萨“3·14”打砸抢烧、乌鲁木齐“7·5”暴力恐怖事件等,对大学生造成较强的思想冲击。由于大学生的心理还处于不成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极易由于一时冲动而做出鲁莽、出格事情,将严重影响高校的稳定。

4.师生人身和财产存在安全隐患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的“小社会”。校园人口密度大、公共场所众多,这就使得校园安全防范难免出现空白和盲点,而社会上各种人员进校服务,外来人口增加,素质参差不齐,其中也隐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由于威胁高校生活安全的隐患得不到及时排查及重视,导致校园暴力、食品中毒、疾病流行、校舍倒塌、校园火灾、诈骗、失窃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师生人身及财产的安全。

5.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他们缺乏生活磨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对适应社会发展和应对严峻挑战准备不足。进入大学后,他们面临着环境、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一系列新的适应问题,面临着社会的、家庭的、经济的、学习的,乃至今后就业预期的种种压力,因此一部分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不能很好地调适,又得不到关怀,而发展成了精神疾病,甚至发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等安全事件,严重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维护高校稳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飞速发展以及青年学生群体特性的巨大变迁,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所面临的安全稳定工作任务更为艰巨。当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存在种种难点,制约着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进一步的发展。

1.对维护高校稳定工作重要地位的认识存在差距

一些高校将维护稳定工作与保卫工作混为一谈,认为做好高校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就是维护稳定的全部内容,而忽视了其他相关的工作。特别是对高校稳定工作重要地位的认识方面存在差距,有些人认为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稳定工作差不多就行了;有些人认为维护高校稳定工作是保卫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师生维护稳定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从而造成对高校维稳工作的基本投入不足。

2.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有些高校把维护稳定工作视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这种应急的观念和做法对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的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缩小了高校稳定工作的范围,降低了高校稳定工作的定位。我国维护高校的稳定工作一直是由中央、省市的安保部门承担,其职能又被教育、信息、宣传等部门所分解,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一直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作系统,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目前基本上是在领会、贯彻上级精神的基础上自我管理,是处于一种自发、分散的状态,缺乏统筹和有效的规划。维护高校稳定工作应当建立起长效机制,变临时为平时,变被动为主动,坚持经常抓。为此,必须建立党委负责、行政配合、齐抓共管、各方参与的维护稳定工作体系和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校园稳定工作网络。

3.维护高校稳定工作队伍建设滞后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各种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不断出现,高校在维护稳定方面的任务越来越重,但学校维护稳定机构的权威性不够强,发挥作用有限,没有起到指挥调度各方的作用。有的部门对维护稳定工作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在机构方面,由于认识不到位,校内体制改革过程中有些学校撤并了保卫机构;在防范队伍上,不少学校的保卫编制被压缩,或者存在学生数量不断扩大而保卫编制不变的潜在压缩状况,保卫人员的素质没有得到提高,更新知识的进修机会明显减少,高校的群防群治工作体系的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

三、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机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构建和谐稳定的大学校园,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任何改革发展都是空谈,高校发展同样也是如此。因此,应积极探索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机制的建设与实施。

1.建立健全维护高校稳定的领导机制

加强领导是做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前提。在日常工作中,应将维护稳定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想方设法强化对校园稳定工作的指导,成立维护校园稳定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协调学校的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应由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主管安全和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将包括党政办、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保卫处、学生处、团委、资产管理处、校医院后勤集团等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的稳定工作。同时要求各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维护本单位稳定的组织机构,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全校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稳定工作领导机制。

2.建立健全维护高校稳定的常规机制

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依法治校的作用,积极建立维护高校稳定的各类规章和制度。一是以国家法律、法令,学校校规、校纪等形式约束学生,用制度化控制的手段规范学生,使他们遵守法纪法规、校纪校规。我国是一个法制的国家,教育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是基本要求。遵守校级校规,是每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建立健全合理的师生诉求机制。诉求机制可以缓解师生的压力,使其得到一部分释放,另外对高校管理者来说,通过分析师生的诉求内容,也可以了解师生的心态及思想动态,利于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避免其进一步扩大。三是建立健全矛盾排查、调解、处理机制。近年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各类思潮涌入高校校园,特别是突出个性、追求自我的“80后”、“90后”进入高校后成为主角,师生思想整齐划一的时代早已远去。特别是一些涉及个人利益时,难免出现各类矛盾。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级领导机构的作用,从基层开始建立涉及师生员工的矛盾排查、调解、处理机制。

3.建立健全维护高校稳定的宣传教育机制

维护高校稳定是师生生活、教学的重要保障,应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建立维护高校稳定的管理机制。针对高校师生应急意识淡漠、应急处置能力匮乏等特点,要加强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及应急处置的规程,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师生员工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师生员工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师生心理行为的预测、疏导和控制,建立由党员组成的可靠的学生信息员和学生治安服务队等队伍,加强涉及稳定和安全的信息收集,同时开展应急演练等。提高全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和处置能力,构建全员应对网络,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4.建立健全维护高校稳定的应急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类应急预案。几年来,各高校结合中央及省市的应急预案,也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应急处置预案》。但一些高校将《应急处置预案》束之高阁。为此,各高校应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包括监测系统、咨询系统、组织网络和法规体系,以保证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科学识别、准确分级、及时响应和有效沟通。应抓紧建立综合性、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对有关危机风险源和危机征兆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证危机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做好应对和处理工作提供可靠基础。进一步增强现有应急预案的完备性、可操作性和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并建立预案定期评估修订机制,以便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除了要建立包括主要领导的维护稳定的领导机构外,还应组建以保卫工作机构干部及职工组成的骨干队伍、以保安队员为主力的应急队伍,同时将食堂食品安全员、水暖电气热专业维护人员、学生宿舍管理员等力量整合起来;还要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组建学生治安服务队、学生公寓安全员、心理安全员等形式,建立学生的群防群治组织。

总之,维护高校稳定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程,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使高校维护稳定的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本文曾发表于2011年12月出版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上。) ArPVl8JNWgdfeLtQbBnNTas4f6B9aWNl5/XKqp4TpTpEG0rYHG7VevoXAKGMzA4T

参考文献

  1. 王若阳,李志民,杨玉海.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 马抗美.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3. 常涛.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8):53-56.
  4. 陈天全.加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机制探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2):11-13.
  5. 邹长城.高校维护稳定工作的内涵、价值及实现机制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3):57-59.
  6. 孙海.新时期高校稳定工作略论[J].许昌学院学报,2010(1):155-157.
  7. 胡炜.发挥辅导员作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J].高教高职教育,2008(11):194-19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