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重大事件、讨人喜欢、看法与语言

来到镜子前,我深吸一口气,面对镜中的自己。

直面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两年来我一直在做这件事,但我看到的依然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就好像是强迫自己从立体图中捕捉平面的图像。一开始,你只能看到镜子里边有另一个人在回看你。接着,变换焦距,感觉自己仿佛在一张面具背后漂起来,并且惊讶地发现那似乎是可触的。就好像是一个人在剪脐带,只不过他不是在分离两个人,而是把另一个人隔离起来,现在你只是在看镜中自己的映像。

我站在镜子前,擦干身体,试着习惯去看那张脸。基本纯粹的白种人,这一点让我觉得奇怪。我强烈地感到,生活中哪怕有一丝离经叛道,这张脸就不会是这样。长期的牢狱生活让脸显得苍白,但在镜子里看上去依然有饱经风霜之感。脸上到处都是皱纹。又厚又乱的头发黑中带灰。眼睛是那种深沉的蓝,左眼下面有一道轻微的锯齿状的伤疤。

——理查德· K ·摩根:《改变了的卡尔本》

你是不是感觉自己跟这个人有点像?他是一个活在未来的人,那时人类的意识可以转移到另一个新的(在这里,是旧的)躯体里。当你开始为你要塑造的人物披上皮肤,你会觉得有点奇怪。特别是对擅长设计情节的小说家来说,他们不习惯穿别人的鞋走路。尽管有些奇怪,但是仍然令人兴奋,不是吗?

现在你已经确定了人物的核心性格,她的外貌,她区别于其他人的标识:家庭出身、热情与渴望、家中的排行、爱的语言、天赋才能等等。接下来我们要考察人物的心路历程,前面提到的要素都会发生作用,但是我们现在还需要为人物添加最后一层洋葱皮。

本章我们要谈到在小说开始之前,在人物的人生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个人物可爱吗?(至少他能被别人理解吗?)别人眼中的他是什么样的人?最后,是人物说话的方式。

人生大事的影响

我们来假设一下:一对双胞胎不论什么地方都一样,天赋、爱好,等等。我当然不相信有这种事,但为了论证的方便,我们假设你找到了这样的极端例子。

现在把他们分离。其中一个被拐卖,由曼哈顿下东区的三流演员抚养长大;另一个人则成长在豪宅里。他们还会是各方面都一模一样吗?

嗯,他们看上去是一样的。他们会很离奇地在很多方面相似。由于他们有相同的核心性格(虽然不太可能,但我们姑且这样假设),他们可能会有相似的职业和爱好。

但是他们不再会是一模一样的。被拐卖的那一位,在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没有安全感,觉得生活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心态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他谈恋爱谈不久吗?他会故意搞砸一份好工作,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搞砸总比被别人炒掉来得痛快吗?没有被拐卖的那一位则会坦然地与自己理想的爱人步入婚姻殿堂,而他受伤的兄弟恐怕总是找不到合意的女孩,只会把她们吓跑。

即便你打算用这么极端的手法来塑造两个完全一样的人物,但如果加入人生大事的影响,你也自然就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区别。你的双胞胎人物可能会对人生重大事件做出类似的反应,但这些重大事件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物。

选择灾难性事件

是时候让你的人物经历一番心力交瘁了。

所谓的灾难性事件不是指地震、战争、龙卷风、瘟疫或上帝的发怒。你要寻找的是对人物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这个事件对人物的性格形成一直发挥作用,直到小说开始的那一刻。

上一章我们提到了人物的家庭情况,特别是父母的婚姻状况。现在,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破裂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重大。“我以为有些事情是不会变的,你却告诉我它们会变,它们会结束,现在你要我在父母之间做出选择,要爱一个多过另一个。为什么我的世界这么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每次我在学校遇到了麻烦,来跟校长谈话的都是妈妈,而不是爸爸?”

检视父母的婚姻状况对人物一生的影响。从人物的童年开始,一路推测到小说开始。一个有着特定性格、使用特定的爱的语言的人会对破碎的家庭做出什么反应?家庭破裂给他带来了哪些伤害?这会对他的自我认知和职业选择带来什么影响?

如果父母离婚是在人物和她的兄弟姐妹成人离家之后,那又是怎样的情形?这会彻底改变她对自己的看法吗?或者父母离婚真的能影响到她吗?如果突然有了“新爸爸”和重组后的家庭,她不再是长女,那又会怎样?

我们就是要在人物本来平静的生活中扔下一块石子,然后去观察泛起的涟漪。

也许人物遭遇的重大事件是在幼年失去了兄弟姐妹。也许她因为出生在军人的家庭而居无定所,每隔两年搬一次家,她不得不屡屡被迫中断刚刚建立起来的友谊。或者真的是战争或龙卷风或瘟疫给家庭带来巨大损失。也许是眼看着母亲的精神一点一点失常。也许没有责任心的父母抛下家庭,她独自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或许是威严的父亲对她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满,而她还是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希望能获得他的认可。

如果人物身处《我姐姐的守护者》的朱迪·皮考特的境地,她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理由是给姐姐捐献器官,那么这样的命运会给人物带来什么?

你不一定能为人物找到人生重大事件。有些人一生都不会碰到什么大事。但这是一条很好的思考路径。当你在设计某个重大事件(可以是好事,比如赢得彩票大奖或变身为电影明星)时, 将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彻底颠覆,如果你想让他在小说里充当什么角色,你也许应该找那些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事件。

我的小说《行动:火把》中有一个人物叫瑞秋,是前以色列情报机关的摩萨德特工,我为她设计了一个重大事件。瑞秋的父亲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经营一家酒店,一个巴勒斯坦人在酒店大堂自杀式袭击,瑞秋的父亲和很多人在这场爆炸中不幸身亡。在人们找到小瑞秋之前,她都一直静静地守在父亲的尸体旁。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悲剧事件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童年应有的天真无邪一去不复返,她不再相信所有人都是好人。父亲死了,保护她的人不在了。

成年后的瑞秋的性格并不是完全由这个悲剧事件决定的。她的核心性格贯穿并体现在她所做的一切事情中。但是她确实成为了摩萨德特工,做着反间谍工作,她确实刻意注重自己的外貌衣着和言谈举止以吸引那种很能保护人的男人。她对使孩子变成孤儿或平民被袭的事情非常气愤。

现在你知道人生重大事件是如何改变人物的人生和性格了吧?

想想你自己或你认识的人。你之所以选择现在的工作是不是或多或少跟之前的经历有关?我和妻子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她有兔唇,虽然现在已经修复了,但是这个事情对我们的大女儿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去中国领养孩子的时候,大女儿 13 岁,她全程参与了妹妹的兔唇治疗过程。现在她想在大学里学习婴儿早期干预,我对此一点都不惊讶。

尚在成长期的孩子他们身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许会彻底改变其人生轨迹。现在看来,我的大女儿所受到的影响是良性的。她选择的人生道路切合了她的同情心、爱的语言和核心性格。这就是一个有持久影响力的事件。

有多少人学医是因为他们对家中亲人的离去无能为力?有多少人从事警察或执法工作是因为他们在乎的人受到伤害却没有人能为其撑腰?

约翰·沃尔什主持的电视节目《美国头号通缉犯》,引起了全美国观众对失踪或被拐卖的儿童的关注。沃尔什自己就是受害人,他六岁的儿子被诱拐后遭到杀害,而行凶者多年难觅踪影。(好消息是这个罪犯现在已经被抓捕归案。)

重大事件就是将我们推上我们此前不曾预料到的人生道路。

现在要思考重大事件与你的人物的关系。你希望他的行动能为情节服务吗?要思考什么样的重大事件能促使他自然地行动且符合情节需要。或者你希望你的人物远离伤害,备受宠爱,但性格软弱,所以在小说中重大事件发生时,她手足无措。最后她从某个地方获得了力量,而这段经历便是小说的重头戏。

15 分钟的时间写下在人物的人生关节点上可能发生的事件。为每一个事件找到合乎逻辑的结论,即它对人物成为现在的样子产生了什么影响。看看其中哪一个(或几个)事件能为人物带来惊喜。

当你找到的时候,我保证,你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动笔。但是别着急,在你走捷径之前至少要按我这个系统从头到尾过一遍。

讨人喜欢

如果你的小说中没有讨喜的主人公,那就死路一条,没什么好聊的了。

作为一名编辑和写作指导者,我看到无数(未出版)的小说故事从一个卑劣的人物身上展开,这很难挽住读者的兴趣。这些小说家都有良好的愿望:展现一个人物从低到高的戏剧性发展。但是由于这个人物的起点太低,太让人厌恶,没有人有兴趣去等待他改变。

如果你现在塑造的人物将会是小说的主人公,务必请你让他多少有些可爱之处。你必须让这个人物能吸引住读者,否则读者会弃他而去,没有人愿意翻三百页去看一个令人讨厌的人。一位讨喜的主人公是任何一部成功的小说不可缺少的要素。

即便你正在创造的人物不会成为主人公,他仍然需要是可爱的,或者至少是能被理解的,坏人也应该是可爱的。《贝奥武夫》中格伦德尔的母亲是一个杀人恶魔,屠杀了整个村庄——但是要知道她是一个沉浸在失去孩子的悲痛当中的女人。《教父》中的唐·柯里昂是个不折不扣的恶棍、杀手,但是瞧瞧他宠爱孙儿的样子吧!

所以审视一番你正在创造的人物,她可不可爱,能否被人理解?当你一旦开始说这个人物完全是这样或纯粹是那样,你就落入了俗套,人物的现实感就没有了。真实的人是复杂的,他们有很多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东西。没有灰色地带的、只属于一种类型的人物是失真且让人厌烦的。换句话说,这样的人物就是擅长设计情节的小说家经常塑造的。你必须超越这个局限。

在你的人物身上找一些闪光点。如果他是主人公,你得找到很多闪光点。现在开始思考如何把人物的可爱之处向读者展现。即便是小人物或“坏”人物,找些在他妈妈眼中可贵的地方、情人寄予全部希望之处,祈祷他会因为这点仅存的优点浪子回头。

约会法则

要让读者喜欢你的主人公,得让读者在乎他。

我们会为谁加油?通常我们会同情弱者,同情一个遇到艰难险阻但仍然坚持勇敢抗争的人。你的人物可以是一个弱者吗?你可以在小说开始时将他塑造为一个弱者吗?也许他是唯一一个抗议新建核工厂的人,他虽然势单力薄但仍坚持散发传单。也许她是班里内向胆怯的女孩,别的女孩把她的书扔到地上,她只能站在一旁默然无语地看着。

我们同情受压迫的人们,我们想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希望看到这个人摆脱困境获得成功。要将主人公置于这样的情境,因为读者最好这一口。

我们还会为那些追逐自己梦想的人喝彩。男孩终于鼓起勇气约自己喜欢的女孩,但是她笑了笑就走开了,真是糟糕。女孩第一次参加花样滑冰比赛,在跳第一个规定的跳跃动作时就摔得很惨。所以要展现人物在尝试做什么或达成什么,但是如果一开始屡屡碰壁,读者就会买账。

我们喜欢的人应该是受人尊敬的、有智慧的、甘于牺牲自我的、忠诚的、勇敢的、有道德感的。你写一个女人把老人绊倒,我们绝不会喜欢她。但是你写她帮助老人,我们就愿意看。要写男人为心上人买花,写一个女人上电视却因为孩子需要照顾而匆匆结束采访,写男人向往开跑车可自己还是开着一辆小货车,写女子冲到街上一把救下险些被车撞上的小孩,写富人家的小女孩在公园里和穷人家的孤儿手拉手。

我们希望自己花时间阅读的故事中有一个值得读、值得我们景仰的人物。富有同情心、友好和宽容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崇尚的美好品质。

我们还喜欢那些聪明、睿智、风趣的人。有时候对聪明的青睐甚至超过了对道德的青睐,电影《十一罗汉》即验证了这一点。如果你的人物能靠聪明才智战胜对手,或者他妙语连珠,我们也许会放下偏见对他报以微笑。

想想你喜欢的人。不是说你本来就应该喜欢的家庭成员,而是你不由自主喜欢的人。你为什么会喜欢他们?是不是因为他们很随和?对你忠心耿耿?笑容很灿烂?真心实意地关心人?

现在就试着为你正在塑造的人物添上一两项讨喜的品质。

如果你一时被难住了,试着想想这个人物的狗会喜欢它的主人对它做什么。你时不时地摸摸小狗,给它东西吃,它就会喜欢你。猫咪喜欢你仅仅是因为你一动不动为它提供了可以长时间休息的膝盖。在你还没有塑造出连动物都会喜欢的人物之前,不要再写下去!

他人的看法与自我的蒙蔽

之前我们提到了人物的穿着打扮以及他是如何成功地实现自己所期望的那个自己。

不幸的是,我们并不总能恰当地评价自己。他人的观点虽然不是绝对正确、和善的,但还是可以考虑一下的。

到现在这一步了,你应该已经知道这个人物所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她是一位腼腆的人,俗称壁花小姐,想通过高调的打扮和虚张声势来摆脱她在贫民窟一文不名的现状。他的控制欲极强,使出浑身解数来控制自己的妻子。

我们这位壁花小姐看上去古怪且可怜。穿着紧身的艳丽服装,妆化得像小丑,跟人谈论的是政治……她给别人留下错误的印象,真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别人显然比她对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我不得不遗憾地说,只有那些有极度依赖心理的、追求不健康的爱的人,才会不在乎我们这位控制狂的微观管理能力,在所有人眼中,他日后必定是实施家暴的人。

你的人物是怎样的?他认为他是谁——其他人认同吗?他可能觉得自己是太阳神阿波罗在世,在淑女们眼中,他却是人首马身的怪物。她可能感到自己不漂亮、一无是处,然而别人却看到了她的无私之美。

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一个做会计的女子的言谈举止就像是一个会计。一个搞计算机的极客知道别人叫他极客(事实上他引以为荣,整天穿着动漫大会发的 T 恤衫招摇过市)。即便如此,这些人物还是有自欺欺人的地方。

“我爸爸觉得自己是个超级投球手,但他每次都被我打得落花流水。”

“劳里认为自己品位绝顶,你有没有用过她家的宾客卫生间?”

一位自欺欺人的人物是有趣的。小说中人物的认知盲点恰恰是有趣之处,这些盲点揭示了这个人物希望或不希望成为的样子。

一顶绿色的猎人帽硬戴在光洁如气球的大脑袋上。绿色的护耳遮不住大耳朵和剪不齐的头发还有耳朵旁边的鬓发,它们是那么地突出就像交通信号灯同时指向两个方向。突出的厚嘴唇上面是浓密的黑色小胡子,在它的一角,有几根不听话地卷在一起,还有薯片的碎屑。在绿色帽檐的阴影下,伊格内修斯· J ·赖利蓝黄相间的眼睛目空一切地扫视在 D.H. 霍尔姆斯百货商店大钟下等待的人们,他通过人们的穿着来鉴别他们的品位。根据伊格内修斯的观察,拥有好几件足够新、足够贵的外套应被认为是对品位和体面的冒犯。拥有任何全新或昂贵衣物的人只能显示出他缺乏信仰和几何知识,甚至让人质疑他的心灵。

伊格内修斯自己的穿着舒适且实用。猎人帽保暖防感冒,厚实的花呢裤不仅耐穿,行动起来也异常灵便。裤子的褶子和角落可以留住温暖、陈腐的空气,它能舒缓伊格内修斯的情绪。一件法兰绒格子衬衫就能抵得上一件夹克,一条围巾保护伊格内修斯的脖子。这一整套打扮无论是从神学还是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同时暗示了他深邃、丰富的内心世界。

——约翰·肯尼迪·图尔:《笨伯联盟》

绿色帽子、法兰绒格子衬衫、围巾……这些东西能显示丰富的内心世界吗?我看伊格内修斯的自我认识的偏差实在是太大了。

你已经知道了你的人物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现在该想想别人是如何看待他的了。清楚、坦诚、客观地看,这个人物看起来像谁?

他人的评价也不一定准确。一个人看上去冷酷,其实他可能只是很害羞。有时候——你可以在小说中利用这一点——一个人如何看待他人恰恰说明了他是如何被看待的。

即便如此,研究他人眼中的人物仍然是很有价值的。

说话的方式

我故意把这一点放在最后来谈。

许多擅长设计情节的小说家塑造人物的方法就是让人物说话搞笑。

嗯,他是个苏格兰人。她措辞完美、词汇丰富。他总是喜欢说“随便”。她胆小如鼠,说话口齿不清。

电影是如何区别人物的?很简单:他们直接出现在屏幕上。电影观众能很快看出眼前这个女孩不是之前出现的那个女孩,她们长得不一样。她高一些,她不是穿这身衣服,她金发碧眼。但是在小说中你无法如此快速地区分人物。你可以写“朱莉进入了房间”,但是对于区别朱莉和汉娜没起到任何作用。你可以写“她在玩弄自己的金发”,“阳光令她的金色卷发闪闪发光”,以此不断提醒读者记住她的发色,但都比不上电影那样方便。(千万不要这样写啊,读者会恨你的)。

要在小说中区分人物,你得展示他们在言行上的不同。

擅长设计情节的小说家让人物说话搞笑似乎是个不错的办法。我想写一个法国人,为了突出他是小说中唯一的法国人,我让他“ Oui, oui ”(法语意为“是的”)个没完,这样就不用担心读者认不出他来。或者我想安排一个只谈论达拉斯牛仔的人,所以每次人物一开口必是“那些牛仔怎么样了?” OK ,搞定!

我希望你能看出这种人物塑造方法的拙劣。一个人物不能只靠一个话题或一种口音就被确定下来。喜欢达拉斯牛仔的女孩除了牛仔之外,还有别的爱好。不是每一个法国人都像你小说中的法国人。

我之所以最后讨论人物的言行和话题,就是因为这方面的手法是最容易被滥用的。

见鬼!

人物说话的方式往往具有魔力。如果你在这方面的功夫到家,人物就无须亮出身份,只要一开口读者便知道他是谁。

“邦德。詹姆斯·邦德。”

“系好安全带,今晚会很精彩。”

“我们以为你是只癞蛤蟆!”

“我总是有贵人相助。”

“来吧,给我找点乐子。”

“但愿你知道过去我有多爱你,我现在有多爱你。”

“他们忘了男人的使命。”

这些台词是不是很熟悉?你马上就想到了说话人是谁?当然,这些是电影人物的台词,用来谈论小说似乎不太合适。但我在这里要表明的观点是,一个人物说话的方式是可以让我们辨认出他 / 她的身份的。

“看那儿,我的朋友桑丘·潘沙,三十多个巨型怪兽出现在我们面前,我要跟它们来一场恶战,把它们斩尽杀绝,有了这些战利品,我们就可以开始拥有财富。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上帝保佑我们把这些邪恶之物清扫出地球。”

“哪里有巨人?”桑丘·潘沙问道。

“那边就是,”他的主人回答,“长手臂,有些有两里格那么长。”

“请看,阁下,”桑丘说道,“我们看到的不是巨人是风车,你说的那些手臂是帆,风吹这些帆才能让磨子转起来。”

“那是障眼法,”堂·吉诃德回答,“你还不适应冒险事业;那些就是巨人;如果你害怕,你就躲到一边去为我祈祷,我马上要投入这场殊死搏斗。”

正说着,堂·吉诃德猛地给驽骍难得的一鞭子,不顾桑丘的叫喊……“冲啊,懦夫和小人都闪开,骑士来也。”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随便挑一段桑丘和他主人的对话,你都不会弄错谁是谁。《堂·吉诃德》在人物的语言和小说创作方面为我们树立了黄金标杆。

将人物说话的方式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难度。“他是法人后裔。” 换个说法,“他是一位看门人,生在单亲家庭,喜欢看护受伤的小动物,来自新奥尔良。”听上去,你的人物有点像阿甘,但他终究是他自己。说话是人物向外部世界展现自己的方式,但不能表现人物的全部。

小说中人物说话的方式就相当于电影里人物的外貌和服装。我们看她在小说中引号内“说的话”,就好比看她在电影中的表现:语调、音量、语速、词汇、音调变化、重音、音高。所有这些都在传达她的内在。

当然,还包括话题。如果她真爱达拉斯牛仔,那她确实会说个不停,但凡有机会一定要把话题拉回到牛仔上。这说明这个人物确实以此为乐,她在表达她是谁,但这不是人物的全部。

还有惯用语和口语。如果他是一位眼科医生,他也许会在日常对话中使用很多跟眼睛有关的语句 ,自己却浑然不觉。他的日常用语确实受到了他的职业的影响。

还有人物使用——或不使用——俏皮的说法、夸张或诙谐的语言。与人物的“言”有关的方方面面都能在人物的性格和成长背景中找到原因。

一个人说话的方式就是她的标识、名片,她的综合履历。

2009 年有一个新闻是关于一对夫妇闯入白宫,顺利通过特勤处的检查参加了国宴。这对夫妇还跟奥巴马总统、拜登副总统和其他政要握手拍照。特勤处很糟糕地解释,陌生人如何距离自由世界的领导人如此之近——离总统办公室不到 200 英尺。

这对夫妇是假冒者,他们想跟大人物交往,想出名。但是他们不在白宫宴会的邀请名单之列。他们不想自己干出点名堂,成为真正可以被邀请到白宫与总统共进晚餐的人。他们跑都不跑就想直接到达终点线,就好像某些参加马拉松的人最后一英里才冒出来接受人群的欢呼。

同理,只有口音的人物就是假冒者。小说家没有花工夫去真正塑造他们。他们就像是抄近路到终点,或偷偷溜进本来不为他们开放的派对的人,他们想伪装成真正的人物。

我相信你不是这种人。你在踏踏实实地创造真正的、由内而外的人物,他们说出的话是符合其性格、成长背景和其他现实因素的。她之所以这么说话,是因为只要你使劲捏她,她必然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说得太多 ?

大部分小说家都非常聪明,语言表达能力超强。他们善于确切地说出他们想说的话。

这并不代表他们总能即刻说出完美的台词。我当小说家的理由之一是我通常在某个片刻过后才想出我当时应该说的话。所以我写小说,这样我可以花时间,花工夫琢磨出最佳台词,创造出人物,让他们能在恰当的时刻说出恰当的话。雪耻成功!

小说家们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或者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他们笔下的人物跟他们一样健谈。

健谈似乎不是什么坏事。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表达不畅、表意不明的情况,所以我们利用小说来澄清现实中遇到的窘境。小说既不是超现实也不是现实。我们不想要现实,我们想要的是真相。

现实中的对话是这样的:

“嗨。”

“嗨。”

“你的……那啥怎么样?什么评论来着?”

“哦,那个啊。还行。她迟到了。”

“我——”

“后来她又来了……你的除臭剂在这里。”

“谢了。我准备——”

“她迟到了,我想她是忘了……”

“不是吧。”

“对啊。就跟‘嗨,你该写检查了。不准早退。出去,我要吃午饭。’那样。”

“天哪,这——”

“对啊,但是……” [ 耸肩膀 ]

以上也许是对现实中对话的准确记录,说话被打断,有省略,多余或重复,但若是你原汁原味地把它搬到小说中,那就太糟糕了。

对话应该介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这就需要人物是可以被理解的,说出来的话是符合逻辑的。

你该怎么写模糊的对话?我知道,故意让你写语义模糊的对话有违本性。小说中的人物不是每一个都令人困惑的,并非每一段对话都会像下面这段对话那样让人抓狂。但是人物在小说中多少会有语焉不详的时候。

下面我们听到的对话是发生在两个舍友之间的,她们一边刷牙一边讨论电动牙刷及其他问题。

简尼:你带他们两个多久了?

劳拉:我的管?[想的是牙膏管]

简尼:不是。你的两个。

劳拉:我的两个什么?

简尼:你的两个学生。 [ 有些不耐烦了 ]

劳拉:哦,我还以为你说的是管 ,我还以为我们还在说牙膏管的事呢。

简尼:不是。

劳拉:你说我带的那两个学生啊?

简尼:是啊。

劳拉:他俩每人一小时。

简尼:不是,要带多久?

劳拉: [ 想了一会儿 ] 嗯,一个是数学, 12 周,另外两个是阅读,时间嘛——

简尼:不是,我的意思是两个小时。

劳拉: [ 停顿 ] 什么?

简尼:当一个不在的时候?

劳拉:哦!你的意思是我带两个学生多久了,因为第三个正在放假?

简尼:是的。

劳拉:哦,周一和周三。第三个学生周五就回来了。

好可怜的简尼,问了半天。她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问得太模糊,但她也不知道怎么问才不模糊。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是在问什么,在她那儿问题都是一清二楚的。

以下是设计模糊对白的一些方法。

怎么才能模糊?

对话从不连贯的陈述开始。突然转变话题,简尼和劳拉正在讨论牙膏管,简尼突然换了个话题,而劳拉还在想着牙膏管。

对话的内容与话题一和话题二都相关,不知所云效果最好,比如:

“对啊,我好久没看过那么精彩的球赛了。”

“你上次看是什么时候?”

“我看了上个星期的。”

“不是,我问你上次在公园看到那只大麦町犬是什么时候?”

“什么?”

要人物说话模糊,就在说关键词的时候模糊。“你是在问,‘我是否有一个牙膏管?牙齿?’”

人物企图澄清说话的意思,但是不用辅助词,而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强调同一个词或短语,“不是,是他俩,他俩,他俩!”

在对话的情景中,赋予句子多种意义。“你带他俩多久了?”“带什么?”

有时候可以故意误用词语:

“你除了(说话人错误地使用“ in lieu of ”(意思为代替)这个短语)教课还打算留下来吗?”

“不,我打算既留下来,又教课,你是指这个吗?”

“但在你教课后,你还得留下来?”

“哦,你的意思是‘除了’,不是‘代替’,你刚才说的是‘代替’的意思。”

“你是在嘲笑我吗?”

“哦,不是的……刚才的问题是?”

让对话的某一方蠢到理解不了另一方。

一个人不是故意不把话说清楚的。要让她知道她没把话说清楚是件费劲的事,更费劲的是让她把话彻底说清楚。

你可以尝试这种方法,也许这样的人物出现在你的小说里显得很突兀。他变成一个总是说错话的喜剧人物,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保姆。记得别让人物落入俗套啊。我希望你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像你一样有非常好的表达能力。现实中的人说话方式不一样,小说中的人物也应该如此。

门槛

现在的你泰然自若。你已经创造出之前从未有过的让人能够充分理解的人物。祝贺你!你马上就要把这个人物推上舞台了。

剩下的就是人物的心路历程。

从开始到现在,你一直在装备你的人物,训练他,优化他。你把他送到魔鬼训练营和进修学校,把他的状态调整到最佳。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现在,他已做好准备接受任务了。

这个任务就是人物要经历的心路历程、人物发展的弧线。接下来的几章将会让这个有着某种核心性格、穿着某身“服装”的人物经历具有决定意义的人生改变。

在结束本章前,花上 15 分钟的时间回顾、整理、综合你所塑造的人物。带着你对这个人物的所有想象通读人物的性格描述。在本书第一部分结束时,我们还会做一个人物完整的内心独白。现在你可以先做一下关于这个人物的总结:这个人物到底是谁?你必须弄清楚这个答案。

完成了以上全部内容,我们就可以开启有关人物的启蒙之旅啦。


eqj9NJUvraHBeTkUFoZQXkHJ05jSgA3p7aYBM4V+OpVnK45Sdp6opLc1KGA6FL/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