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活的品味

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钓了非常多的鱼,但每钓上一条鱼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宽的鱼,他都丢回河里。
旁观人见了不解地问:“别人都希望钓到大鱼,你为什么将大鱼都丢回河里呢?”
这人不慌不忙地说:“因为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宽,太大的鱼装不下。”
不让无穷的欲念攫取己心,“够用就好”也是不错的生活态度。

摘引自《哲理故事三百篇》

人,每天都要生活,生活最起码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等资生日用。但是,同样的物质生活,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有的人吃要吃山珍海味,住要住高楼大厦,穿要穿绫罗绸缎,出门非进口轿车不坐。有的人则是粗茶淡饭、布衣粗服,生活却过得欢喜自在,所以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应该享有多少才能快乐,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佛教对于日常生活的资用之道,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信徒一定要苦修,当吃,要吃得饱;当穿,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所需,在饮食、服饰、日用等各方面,不应该过分奢侈浪费。因为物质容易引起人的欲望,让我们生起贪恋的心。物质是有穷尽的,欲望是无穷尽的,一旦被物质引诱,则苦海越陷越深。所以,佛教的学道者一向生活朴素淡泊,平时所拥有的衣物合计不过二斤半重,游方僧侣随身携带杨柳枝、澡豆、水瓶、坐具、锡杖、香炉、滤水囊等“头陀十八物”及“三衣钵具”,就可云游天下。

钵是出家人的食器,又名“应量器”,也就是饮食要知节量,勿生过分贪欲之心。如《释氏要览》中说:“《梵摩难国王经》云:‘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药,趣令其愈,不得贪着。’”《杂阿含经》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佛遗教经》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此外,进食时,心存五观,更是一种健康饮食的方法。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摘自《敕修百丈清规》)。

在物质上不贪心执著,精神生活自能升华扩大。佛陀日食麻麦充饥、大迦叶尊者居住冢间、鸟窠禅师巢居树上、大梅法常荷衣松食、六祖大师吃肉边菜、游方僧方便吃三净肉等。他们山崖水边,日中一食,衣钵以外别无长物,而其解脱自在的心胸,你能说他是一个穷者吗?

佛教虽然不太重视资用生活,但世间还是要借物质来呈现庄严。一座寺庙里,大雄宝殿如果不是巍峨堂皇,怎么会有人来参拜?佛像如果不庄严宏伟,怎么会有人尊敬?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富丽堂皇,所以才能接引众生,欣然往生其国。

淡泊物质,是自我要求,但不能用此标准来要求别人。佛门虽然讲究个人的生活要简单朴素,但对大众则建广单,接纳十方大众挂单。正如杜甫所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佛教虽然呵斥物欲,反对过分沉迷于物质享受,但在普通社会里,适度地拥有物质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不过对于一些实践苦行的人,希望借着淡泊物欲来磨炼自己的意志,也是为人所称道的。例如,丛林里的生活,师父往生了,衣单用物又再传给弟子,一件衣服即可传递数代,就是我自己几年的丛林生活也莫不如此。假如我们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就能不受物役,就能不为形累。所以《金刚经》叫人不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上。因为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一旦身陷其中,则不容易超脱,所以《大宝积经》云:“财宝色欲及王位,无常迅速须臾顷;智者于斯不欣乐,勤求上妙佛菩提。”《华严经》也说:“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如果我们能淡泊物欲、勤求法乐,能够欢喜柔和忍辱、拥有慈悲喜舍,这才是吾人生活之道。

社会上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去了主要的部分。试想生活里的衣食住行、行住坐卧,哪一项能少得了物质?哪一项能不与物质发生关联?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其实,人生不必只追求享乐、富有。我们也不要做金钱的奴隶,应该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生活的品味。例如住家环境的整洁美化,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每日勤于打扫庭院,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舒适,院中亦可莳花植草,以增进生活意趣。乃至偶尔与三五好友到郊外游山玩水,也会提升生活的品位。尤其能把自我融入工作或大自然之中,如花朵般给人欢喜,如山水般给人欣赏,如桥梁般供人沟通,如树荫般让人乘凉,如甘泉般解人饥渴。能够自我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才是吾人所应该追求的生活品位。

总之,人要生活,猪、马、牛、羊也要生活,即使昆虫、动物,都需要生活。但是,生活的品味,各有不同。现代人追求时尚的品牌服饰、流行的妆容,甚至时兴瘦身、美容等“改造”的功夫。其实真正的美丽是一种从内在自然流露出来的威仪、庄严、安详、自在,所以《法句譬喻经》说:“慧而无恚,是谓端正。”能够用心改造一下自己的个性、习惯、观念、人际关系,把不好的改好,把不善的改善,把不正的改正,把不美的改美,这才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质量。因此,人间佛教的生活观,主张生活必须佛法化,也就是除了金钱、爱情以外,在生活里还要增加一些慈悲、结缘、惜福、感恩的观念,甚至于明理、忍辱的佛法,生活里有了佛法,比拥有金钱、爱情更为充实。

星云日记

人大都是为钱而生活,但钱是无限的,所以够用就好。人生要有计划,不要一味为钱而赚钱。印度人将人的一生安排为——

二十岁以前是读书充实期。

四十岁以前是事业服务期。

六十岁以前是游学传道期。

八十岁以前是修行法乐期。

为了教育子女而没有时间学佛。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意见是,身为主妇要以教育子女为先,学佛要在不影响家庭的前提下为之,甚至学佛要增加家庭的和乐与幸福!

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如快乐、技能、学问、智慧、般若、寂静……人生要追求的东西太多了。

命运应该不是定型的,只要自己努力向上,命运会为你效劳。 qOli61L23hSarvW9lPQsEWpjy2CpUMhCjHsq7e3V1jmniKWKQdMl/1NugoDzlp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