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心香一瓣

一个替人割草打工的男孩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请了割草工。”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男孩便挂了电话,此时男孩的室友问他说:“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男孩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摘引自《哲理故事三百篇》

世间人为财死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财富不要完全从金钱上去看,人生应该追求的,除了金钱以外,还有更多的财富。有些财富是佛教认可的,有些财富是佛教不认可的。那什么是佛教认可的财富呢?

(一)身体的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的财富。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俗语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了很多钱,身体不健康,吃也吃不下,玩也没力气玩,拥有财富又有何意义呢?我们宁可没有钱,也不能没有健康。所以说,健康的身体是佛教认可的财富。

(二)生活的如意

虽然有钱,可是烦恼多,生活不如意、不顺心,心里感到不愉快,有钱也形同破铜烂铁一样,那不是真正的富有。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生活能称心如意,那也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人生。怎么生活才能如意呢?感恩和知足是最好的妙方,所以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

(三)前程的顺利

人生,在坎坷不平的命运里奋斗,固然也是有意义、有力量的人生,但是终究不若前程顺利的人生,能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如果想要前程顺利,就不得不注意人际间的善因善缘了。一个人能够有好的因缘,则前途充满光明与希望,前程一顺利,自然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四)眷属的平安

家财万贯,难比家人平安,一个人即使再有钱,倘若家里的人都不平安,又有何用呢?金钱买不到和乐的家庭生活,所以眷属的平安,就是无形的财富。在佛光山,每年春节举行平安灯会,年年都庄严而热闹,可见平安是人人喜欢的。

(五)合法的钱财

钱财的获得,必须要合法。用自己的智慧、力气、时间,辛苦赚来的合法财富,才能用得心安理得。我们佛教要赞叹合法的财富,不要有排拒财富的想法,因为信徒有钱,他们才有力量护法。佛教有钱,佛教才能复兴。

(六)内心的能源

佛教认为最好而又最实用的财富,是内心的能源。一般人认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是能源,海底的石油和矿藏是能源,虚空里的太阳能也是能源,其实真正的宝藏之源在我们的内心。像弘一大师,物质如此贫乏,却不以为苦;大迦叶尊者,刻苦修行,也不以为苦。古今中外,在佛教里多少苦行僧和修行者,他们一无所有,仍不以为穷,因为他们享受着心内能源的富有。

真正的财富在自己的心里。我心里生起智慧,智慧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满足感,满足感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惭愧心,惭愧心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禅定,禅定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我的财富。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在心外寻找财富,真正的财富,应该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源。

金钱再怎么多,也有用完的一天,中国有句俗语叫:“万贯家财,不及一技随身。”学会了一样技能,比拥有任何财富都好,假如有了般若智慧,那又比拥有金钱、技能更好。

《金刚经》说:“若有人受持四句偈,其功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就是宝施虽多,终是有限;法施虽少,功用无穷。

智慧能使你冷静下来处理事情,不会冲动,不会出纰漏。佛教的般若智慧,怎么会是财富呢?因为般若是无价之宝,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般若是永恒的真理,是无量无边的自我,可以说证悟般若,就是有了无限的拥有。般若是什么?般若可以用“空”来解释,简单说,虚空里森罗万象,不空就没有,因为空,才能有,你拥有了般若,就好像虚空拥有了万有。

般若,就等于虚空万有一样,其实这一种“般若财富”都在我们的心里,因为这个般若可以给我们证信真理,可以给我们知情识理,可以让我们认识真我,可以让我们获证永恒的生命。有了般若,等于有了光明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所见到的一切,不都是我们的吗?

诗云:“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旦有了般若,你的穿衣、吃饭、事业、财富就不一样了。般若是我们的自性真如,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从前流行的一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蔷薇蔷薇处处开”,现在我姑且改编如下,希望大家拥有无尽的财富,“花儿花儿处处开,人儿人儿处处在。般若般若处处开,生命生命处处在。想要富贵的人儿,大家都到佛前来。”

信佛不一定要用金钱布施,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心香一瓣,随心、随力、随喜的布施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是人人所希求的,它可以分成很多种类,有物质的财富,也有精神的财富;有世间的财富,也有出世间的财富;有私有的财富,也有共有的财富;有现世的财富,也有未来的财富;有污染的财富,也有清净的财富;有外在的财富,也有内在的财富;有一时的财富,也有永久的财富;有狭义的财富,也有广义的财富;有有价的财富,也有无价的财富。

世间贫富之别,并非看金钱的多寡,应根据自心能包容多大、欢喜多少、满足多少而定。财富有宿因而来,也有现缘而有的。所谓宿因,就是过去世带来的因缘福报。例如,现在能做大老板,光是有学问,如果因缘不足还是不够的。除了宿因,尤其现世的因缘也很重要,广结善缘,给人一个亲切的微笑,说几句话赞美人、点头、握手,随喜功德,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福德善缘。因此,人生要重视无限的未来,要不断地播种,不断地培养未来的因缘,才会拥有财富。

所谓感恩的经济生活,是每个人对生活上的一粥一饭,要有当思来处不易的感恩。一条丝、一块布都不是简单的事,我们有衣服穿,是因为有工人织布;我们有饭吃,是因为有农人种田;没有主播、演艺人员,我们就没有电视节目可看;没有公共汽车司机,我们出门就没有车子可乘。我们所以能生存于人间,主要的原因,就是有社会大众满足我们的需要。没有社会大众,我们就无法生活。所以我们要把经济道德建立在知足感恩上。

在过去,佛教界一向不喜欢谈金钱、谈财富。提到某某人很富有,有人就会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或者看到某个人很会理财,很欢喜赚钱,就鄙视他。其实,有钱并不是罪过,贫穷才会招致罪恶,所以我们应该导正观念,要发心建设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因为黄金非毒蛇,净财作道粮;外财固然好,内财更微妙;求财要有道,莫取非分财。

富人之名,不是由所拥有的金钱多寡而决定,一个人即使没有很多钱,只要他肯布施给人,他就是富有者。反之,虽然很有钱,却不肯普济于人,则与穷人无异。推行人间佛教,不一定希望人人都是有财有势,主要是必须心里富有。有仁爱的心,即能发菩提大愿。

教徒以钱财护持佛教事业,供养布施,不但成为兴隆佛教的净财,同时也为自己广植福德因缘。但是净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恼、不悔施”的条件下,才算合法。

佛教是个富有、快乐、幸福的宗教。为了推展佛教,为了在人间建设净土,今日佛教应该重视净财,重视安和乐利的生活,重视现代化的设备与弘化方式,如此才不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

佛教认为财富的获得,应从培福修德、广结善缘而来。一切都有“因缘果报”关系。因此寺院经济的管理人要有因果观念与常住观念,例如“有权不可管钱,管钱的没有权”;强调要用智慧庄严世间,而不要用金钱来堆砌,要能运用财富,而不为财富所用;尤其本着六和僧团的精神,重视“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这都是佛教经济观的特色。

星云日记

佛教认定的财富特点是:1.内财与外财同具;2.接受与施舍同行;3.拥有与享有同有;4.知识与信仰同重。 hHQ29+9jzsV6GcZSgcQgrzbSDsCjFbQrfgvqvZgytpOtpS1fponHKSqCBY6LoBz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