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心安住在当下

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川某乡村有一户姓刘的小康之家,这家的大儿子最让乡亲们啧啧称奇:他聪明绝顶、过目成诵,饱读诗书却于功名利禄毫无兴致,别家的孩子上树爬墙、招猫逗狗,他却只管把一本佛经看得翻来覆去。大人们笑他:这孩子,难不成将来要做和尚?长到15岁,刘家少年辞别故乡,外出求学,从此杳无音讯。57年后,忽一日,小村庄来了一位名扬四海的高僧,一时间警车开道、前呼后拥,乡亲们也纷纷跑出来看热闹。人群中,记性好的老人一拍大腿:这不就是刘家的大儿子吗?真的做了一个和尚!他就是中台禅寺的开山方丈——惟觉法师。

十方大觉寺出家

王鲁湘: 我读到法师一篇《返乡记》:“出家修行不计秋,五十七载故乡游。沧海桑田如梦幻,海峡两岸心悠悠。”这是2002年4月份返乡,是返回四川老家是吧?

惟觉法师: 是,是四川省营山县济川乡。

王鲁湘: 法师小时候在家的时候,经济情况还好吗?

惟觉法师: 很普通,家里边一般都是做农经商吧。

王鲁湘: 那您是什么时候离开那个红尘之家的呢?

惟觉法师: 是36岁,我是半路出家。

王鲁湘: 那么您是渡海以后在台湾出的家?

惟觉法师: 对。那个时候我们在香港华侨工商学院念书,念书以后入伍,随着军队到台湾来了,在台湾退伍后,就在基隆市十方大觉寺剃度出家了。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台湾当局致力于培植经济,建构民生,社会一派繁忙向上的氛围。退伍后的惟觉进入职场奔波数载之后,始终觉得怅然若失。事实上,早在孩提时代,“生从何来,死向何处”以及“生命无常”的根本问题便经常困扰这个生性敏感的孩子,苦思无门之下,他再一次捧起佛家经典。于是,1963年,基隆市十方大觉寺灵源法师门下多了一位中年弟子,他的法号叫作“惟觉”。

王鲁湘: 法师的法号是“上惟下觉”,这其中的内涵是什么呢?

惟觉法师: 这个“惟”字是一个辈分。“觉”字是我们师傅取的。师傅会看你的各个方面,比如个性,然后决定用哪个字比较恰当。这个“觉”就是指我们的觉性,我们的本性,是每个人都有的。佛以觉为体,而觉有本觉、不觉、始觉。什么叫本觉呢?觉性不是上帝、父母给我们的,也不是佛菩萨给我们的,而是本具的。佛经里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小孩一出生就会哭、会笑,饿了就要吃,这就是本具的觉性。我们人人虽然都有觉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觉。

王鲁湘: 被蒙蔽了,被其他东西遮蔽了。

惟觉法师: 是的。这就等于太阳有光芒,但是云把太阳光遮掉了,这就是“不觉”。不觉只有自己,没有人家。一般人都向外看,看别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自己统统是对的,一切都怪社会、怪大众,这就是没有觉察。觉察,就是检讨自己的烦恼。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社会上很多人贫困、穷贱,只想到:“唉呀!这个社会不好,为富不仁,我的朋友不帮助我,我的亲戚也不帮助我,这个社会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是什么社会?乌烟瘴气的!”这就是一般众生的想法。假使有了觉察,就不会怪人家、不会怪社会、不会怪亲戚、不会怪朋友,就会知道反省:“这是我自己的努力不够、善心不够、福报不够、智慧不够,所以今生穷困潦倒,要时时刻刻检讨,从现在开始,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这就是觉察。

再举一个例子,在一个家庭中,小孩不想读书,成绩不好,父母骂他:“你简直是最愚蠢的!”不仅骂孩子,看到家里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什么都看不顺眼,不知道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这就是众生。假使能够觉察,心想:“我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他不好,我也不好,我现在要检讨反省,要有慈悲心,要教导他,从因当中去努力,希望他改过向善、惭愧忏悔,教他走出一条路。”对孩子要有慈悲心、要有爱心,要细心、要忍耐,希望他人格成长、福德成就、智慧成就,帮他找一个好老师、好学校,经常鼓励他。这就是觉察。

除了“本觉”、“不觉”,第三就是“始觉”,开始觉悟了。

王鲁湘: 比如说我发心要向善,这就是开始觉悟了?

惟觉法师: 对。觉悟还有深浅,分成种种层次,从凡夫一直到成佛都是一个觉字。开始觉悟的这念心是“始觉”,属于理上的觉悟,仍须借由事相上的磨炼,也就是借境炼心;我们的心中有众多的无明烦恼,所以要进一步“觉察”,经常反省检讨自心;觉察到烦恼就马上对治,也就是“觉照”,使这念心能和佛一样产生大智慧;觉照了以后,又归于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的平常心,时时保持正念、正定,最后破除了无始无明就能“觉悟”,觉悟了,这念心就能与佛相应。所以“惟觉”就是刚刚开始。佛经讲什么是佛啊?觉就是佛,觉就是菩萨,你要觉得刚刚开始就是菩萨心,完全觉悟了,那就是如来佛了。

佛的意义就是觉者,佛的境界超越了菩萨、声闻、缘觉。众生在迷是不觉;声闻、缘觉是正觉,知道人生有无量的诸苦,修四谛、八正道,证到涅槃。菩萨是分证觉、自觉、觉他,正往这个方向努力,尚未圆满。佛,自觉、觉他,所有一切功德通通圆满,称为三觉圆满,是无上正等正觉。既然是觉,就异于众生之迷;既然是无上正等正觉,就不同于声闻、缘觉的正觉;既然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达到最究竟、最圆满的境界,所以又不同于菩萨。觉性就是佛性,人人都有。虽然如此,由于每个人有无明、烦恼,觉性就变成众生心。

十方大觉寺踞山面海,清净绝尘,为禅宗开台重镇。住持和尚灵源乃是一代高僧虚云长老的嫡传弟子。在这里,初涉觉悟之门的惟觉总是头戴一只斗笠,目光内敛,视线所及不过一尺,收摄六根,专心用功。

王鲁湘: 您当时在十方大觉寺出家的时候,应该说很清苦吧?

惟觉法师: 那个时候道场都很简单,出家众人都要做工作,我那个时候就是负责香灯兼打扫,负责大殿和庭园。

王鲁湘: 就是过去我们禅宗说的打扫庭除,然后挑柴、担水这些事?

惟觉法师: 对,就做这些。

王鲁湘: 可是那个时候您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

惟觉法师: 对。我们出家不分年纪大小,所谓有道不在年高,无道空活百岁。所以新出家就要做新出家的工作,这是开始磨练你。人家不愿意做的你要去做,扫地、打扫厕所、拔草、担水,这是一般的了。真正讲修行是指修福报、修智慧,归纳起来,修福报就是修善法,诸恶莫做,众善共行,什么坏事你都不能做,所有一切善事你都要去做,就是初步的修行;修智慧呢就要听经、看经、背经,乃至于检讨、反省、改进。这称之为福慧双修,一般都是这样子的。

王鲁湘: 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是要得到一颗平等心和平常心?

惟觉法师: 对。把过去的统统结束、归零,重新开始,是个新的人生,新的希望。

王鲁湘: 所以福命慧命都从这个时候开始修。

惟觉法师: 这个时候才找到一条路了,以前都是名利、财色,在世间上跑来跑去;出了家了,就有了新的希望,新的福报,要追求人生的真谛。

四处游方,闭关专修

在十方大觉寺的那一年,由于勤苦修行,年纪轻轻的惟觉竟然彻悟了“三千大千世界,不离吾人当前一念”禅净一如、万法唯心的道理。此后,为了在禅修上更上一层楼,惟觉告别大觉寺,先后到宜兰、新竹、香港等地四处游方,闭关专修。七十年代末,他返回台北,在市郊的山区盖了一间简陋的茅棚,继续隐居清修。1985年左右,阳明山公园内兴筑了一条产业道路,这条产业道路恰好经过茅棚的前面,法师独居苦修的情形,这才逐渐被过路的游客所知晓。

惟觉法师: 小小的一个茅棚,大概只有40多平米,我就在那里进修。那个时候交通都要靠走路的,也没有水,也没有电,都是点蜡烛。

王鲁湘: 那就跟古时候是一样的。

惟觉法师: 对啊,我经常要靠两条腿走路到台北。进修以后,慢慢地人就多了,就开始建了现在的灵泉寺。

由于因缘具足,求法者日渐增多,惟觉法师便在小茅棚附近创建了他的第一座道场——灵泉寺。1992年3月,灵泉寺即将落成之际,惟觉法师二度闭关,5月出关的时候,他将此间观感写成《梨花偶成》诗四首,向弟子们开示修行的次第。

王鲁湘: “梨树开花满树白,满园梨花白如雪;片片雪花飞满地,今日满园成青色。”这就是眼前之景。

惟觉法师: 对,眼前之景。眼前所见就是无常。看看那个梨花开了,一看又没有了,统统变成乌油油的叶子了。就是我们一个人啊,一般说花开花谢,楼起楼塌,是不是啊?实际上一切都是无常。

王鲁湘: 一切都是无常,就是悟的第一层理。然后第二层,就是在这四句后面又接两句:“森罗万象终归坏,唯有真空才不灭。”

惟觉法师: 对,对。

王鲁湘: 这个就是悟到了一个空的道理。

惟觉法师: 所以佛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灭这念心就是不死;寂灭涅槃是佛法当中最高的境界,除此以外不管是哪一道的众生,最后都归死亡。你像我们这个世界啊,在我们佛法看来,就是成住坏空,连这个地球将来都会毁掉。

王鲁湘: 对,只是个时间问题。

惟觉法师: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生老病死,都是无常,只有真空才不灭,这个空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那个空空洞洞的空,这个空是个真理。比方说我们知道的物质,把物质分解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就是一个能,就是一个量,那这个能量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呢?

王鲁湘: 也是从空里头来的。

惟觉法师: 从空,从真空里边发出来的。所以你证到真空了,就是佛法当中所谓真空之地,不灭,像我们这个虚空,不灭。不但佛经这么讲,《易·系辞》也是这么讲:“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无论是怎么开始,几万岁、几千万万岁,到最后还是要死,全都归于空,都有终结的一天,所以“故知死生之说”。孔子也讲:“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说,生从何来都不知道,怎么知道死从何去?所以,生者一定有死。《金刚经》讲:“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什么原因呢?这些都是有生,不管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都是生;既然有生,所以全都要度,令入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就是真空,所以才是不死;还有菩提心、涅槃空性、觉性也是不死。

王鲁湘: 悟到无常,还只是跨入修行的第一道门槛;悟到真空,是修行的第二道门槛。然后接着是第三道门槛,就是您在第三首诗中所说的“青色白色皆对待,不落两边非生灭”,意思是在看它的无常的时候,其实还有对待,一会儿白花,一会儿青叶。这个还不行,还要参破,是不是这样?

惟觉法师: 人都活在相对的世界当中。现在是明,把电灯一关就是暗。到底是明还是暗?其实既不是明也不是暗,这都是对待的,对待就是虚妄的。我们这个世界也有美丑、男女、高低、内外,也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在对待的当中。那个菩萨悟到旦中,就是离开两边了。

王鲁湘: 离开两边,对。

惟觉法师: 我们悟到这个道理,心就安下来了,不受外面的成败、得失、利衰、苦乐的影响,安住在当下。不过这还不是真正最高的境界,这只是菩萨的境界。最后开始悟实相了,这个才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我第四首诗说的“青色白色皆真性,春风满园入禅悦”。真性,如来之性。如来,就是我们的心已经达到完全清净的境界了。

王鲁湘: 这个时候就是满心充满法喜和禅悦。

惟觉法师: 对。

王鲁湘: 这就是第三个家,菩提之家。

惟觉法师: 对,这就是菩提之家。

中台拈花,众生微笑

惟觉法师说:出家的僧人有三个家,第一个是少小生长的红尘之家,第二个是落发修行的寺庙之家,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家,则是安住在心灵深处的菩提之家。新纪元到来的时候,法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菩提愿,他把珍藏在心间的菩提之家搬到了现实中的台湾岛,也就是著名的中台禅寺。

王鲁湘: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发愿心,要在这里建中台禅寺这么一个大的道场呢?

惟觉法师: 那个时候,来灵泉寺的人慢慢多了,住不下了,所以必须要另辟道场,这是一个;第二,灵泉寺是在北部,靠近海边,到夏天很热,到冬天很冷,人受不了,所以也需要重新找个地方。我想在全台湾找一个气候最好的地方。那哪个地方最好?埔里。

王鲁湘: 这是台湾的地理中心,是吧?

惟觉法师: 对,是地理中心。这个地方春夏秋冬温差不大,地方很干燥。那个时候就开始到埔里来,星期天就来这里转一转。后来我们就找到了这一块地,原先这是一个农场。

王鲁湘: 过去是个农场。

惟觉法师: 以前是种茶的,我们把它买下来了。买下来也没有好宽啊,差不多六甲地,六甲地买下来以后,我们就开始申请,到2001年就落成了,前后加起来十年。

王鲁湘: 那为什么叫做中台禅寺呢?

惟觉法师: “中台”有很多寓意,最重要的是我们心当中有一个灵台,就称之为中台,要时时刻刻安住灵台,要照顾灵台、打扫灵台、提升灵台,这是一;第二,中台是在台湾的中心,从北来从南来它都是在中间,就称之为“中台”。

王鲁湘: 含义很丰富。所以您给中台设计的徽就是一个佛手,拿着一枝花,下面是八个字:“中台拈花,众生微笑”。这个中台其实就是指我们心中的灵台。

中台禅寺位于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亚热带的山光水色之间,一座辉煌壮丽的宝刹脱颖而出,安然独坐。这座禅寺堪称世界上最高的佛教殿堂,事实上,它是一座以佛法理念为设计灵魂,融会中西工法,现代而又不失禅韵的高科技大厦。远远望去,中台禅寺如同一位禅修者澄心静坐于群山之间,散发着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神秘气息,有着包容万千的磅礴气象。

王鲁湘: 中台寺的建设非常的现代,包容性很广,已经和我们过去那种传统的、禅林的、平面在山林中间展开的寺庙完全不一样了。那么当时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立体的、朝空中发展的禅寺呢?

惟觉法师: 这个我们跟建筑师研究很久了,因为这是一个海岛。

王鲁湘: 处于地震带。

惟觉法师: 对,又是海岛,又是地震,又是台风。木材也好,石材也好,都不适合,所以我们决定用钢筋水泥,采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技术。当然,我们吸取了佛法里面的风格,万变不离其宗,这个风格不能变,只是在外观上进行了变化。唐代的、明代的、宋代的、印度的那一种古建筑,在目前这种时代都不大适合。

王鲁湘: 那些古建筑的内部空间也都太小了,您这里要做大法事的话,动不动就是上万人。

惟觉法师: 对。过去是好看,是庄严,但实用性不大。所以说我们现在啊,先考虑在里面活动受不受风雨的限制,不受风雨限制那是最好不过了。

王鲁湘: 对,就是大台风来了,在里头也能照样安安稳稳地做法事。

惟觉法师: 对。所以我们本着这种丛林的精神和风格,配合我们现代的建筑、技术、艺术,经过了差不多六年时间才规划完成。

王鲁湘: 在灵泉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规划这里了。

惟觉法师: 是的。规划了六年,动工前一个礼拜才落定,就是定成这么一个形象,这么一个架构。

王鲁湘: 我觉得中台禅寺的整个建筑,包括周围的园林,都体现了法师佛法无边、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像华明园里的一些树,都是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寺庙的石头据说也来自13个国家,是吧?

惟觉法师: 是的,石材来自13个国家。

王鲁湘: 那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联合国了。

惟觉法师: 我们佛经里面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也就是说,佛法在我们尘世间,不能离开我们人的生活,所以中台山本着这个理念,对待道场的建设就和过去不一样了。为了建设道场,我们组织了一个团队,一共19个人,有建筑师,有我们山上的居士,到大陆、日本、韩国去考察。建筑师还去了印度、埃及,综合了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建筑,糅合了过去的佛教建筑艺术,配合现代建筑的高科技,才建成中台禅寺。我们就是要融,融通、融合。

王鲁湘: 因为佛教也是讲圆融无碍的。

惟觉法师: 对。你说我们这座道场是哪一个时代的?哪个时代都不属于,因为每一个时代都被它融下了。

王鲁湘: 它就是中台禅寺的。

惟觉法师: 对,是独具一格的。中台禅寺是一个修行弘法、自利利他的菩萨道场,是众缘和合所成就,从过去到现在,四众弟子和合,一步一脚印,才能成就这样的规模,是不简单的。中台禅寺有很好的制度,出家众生、老、病、死都依止道场。想修福报,有精舍可以发心;想研究经教,有佛学院可以进修;想在道场发心修菩萨行,有中台禅寺、十方大觉禅寺、灵泉寺等丛林道场;想要闭关,有关房可以静修。

早在中台禅寺筹建的时候,面对日渐高耸、散发出浓厚现代气息的钢筋大厦,惟觉法师突然发现:未来的中台世界还缺少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佛教文物博物馆。而今博物馆落成,每逢有贵客光临,惟觉法师总要亲自出马,引领客人参观膜拜,并兴致勃勃地讲述每一件文物的来龙去脉,赞赏它们的绝代风华。

王鲁湘: 法师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想到要把佛教的法物收藏到中台禅寺呢?

惟觉法师: 在二十多年以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有典藏,要有博物馆,这是我们祖先的历史。仅仅靠文字的记载还不够,因为人们有时候会说“这文字的记载是假的啊”;而这佛像就不一样了,它很真实。中国的佛像,世界大博物馆都有。

王鲁湘: 对。好像没有中国的这种雕塑,它就不能称为一个世界性的博物馆了。

惟觉法师: 所以那时候我们就去了一次大陆。我们去的时候,大陆的佛像都没有了。八国联军破坏一次,红卫兵破坏一次,所有好的佛像都跑掉了,逃难了。

王鲁湘: 佛本身逃难了,他看着这个样子于心不忍,就往海外跑了。

惟觉法师: 对呀,就往外跑,香港啊,外国啊,到处都有了。有很多爱护佛教的人士,就想办法把佛像运出去典藏、保管。所以那个时候在灵泉寺,我们想建道场,我说建道场还不够,必须把我们佛教的文物典藏,把我们中国的老的东西找回来,这就很有价值了。

王鲁湘: 而且法脉流传有序,一代一代过来,清清楚楚。

惟觉法师: 对。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发布一些信息,希望我们佛教的居士、佛教徒乃至于社会人士都来捐赠,用社会的力量建成一个佛教博物馆。

王鲁湘: 这些捐赠的居士,是世界各地都有吗?

惟觉法师: 各地都有,都是不具名捐赠。

王鲁湘: 您在自己的博物馆里如数家珍,对人类佛教艺术史已经是了然于心了。

惟觉法师: 我的学问是别人用教训买来的。差不多在三十年前左右,台北故宫博物院办了一个佛像展示,木雕、石雕都有,还有镏金的。我们台北有个善道寺,他们从故宫博物院买了一件木雕观音,据说是宋朝的,花了五千多万台币。后来我就研究这个古物,因为听说善道寺的这个木雕观音是假的,花这么多钱来买个假的,自己都不知道,因为那个时候没人看到真的啊。

王鲁湘: 因为从小在台湾长大的,没去过大陆,他根本没有办法知道真的是什么样子呀。

惟觉法师: 是的,不知道真的是什么样子,只是完全听展示的那个人讲。宋代的木雕哪里去找?北魏的石雕哪里去找?不知道。这个学问很深,做个博物馆不简单啊。我们一方面研究、了解,另一方面到处去参观,对于佛像多多少少有些认识。那个时候全台湾没有几个人了解,只是从书本上看看图片,知道这个是北魏的,这个是北齐的,这是隋朝的,这是唐朝的。比如唐代的佛像很圆润,衣褶是垂下来的,一看到这些特征,就知道这是唐代的,但是要鉴定真伪就不容易了,那要看实物。

王鲁湘: 这样就促使您要去认真研究这个文物了。

惟觉法师: 对,研究文物。

静观自心,反求诸己

2006年4月,中国十大名寺之一的杭州灵隐寺和同属禅宗道场的中台禅寺结为“同源禅寺”。此后两寺往来频繁,有力地推动了两地宗教文化的交流。谈起这座大陆的兄弟寺,惟觉法师从历史上的一段记载,娓娓揭示出“静观”和“反求诸己”的佛法真谛。

王鲁湘: 在中台禅寺的园林里头,有一座铜桥,好像是杭州灵隐寺送的,叫同缘桥。那么中台禅寺和杭州的灵隐寺是同缘的吗?

惟觉法师: 同缘。灵隐寺很有名的,有很多高僧住过灵隐寺,我们的历史都有记载。灵隐寺前面有一座飞来峰,很有意思。在宋代,有一次宋孝宗赵昚去拜佛,那个时候灵隐寺的旁边有一座天竺寺,宋孝宗去朝拜天竺寺,天竺寺前边就是这座飞来峰。宋孝宗问里面的住持觉空方丈,他说:“师傅啊,我们前面的山峰叫什么名字,怎么这么高啊?”觉空住持和尚就说:“启禀万岁爷,这个山峰叫飞来峰。”赵昚觉得很奇怪,问:“从哪里飞来的啊?”觉空法师就讲:“这山是从西天飞来的。”赵昚说:“它飞来这么久了,为什么不飞回去呢?”觉空很有智慧,于是说道:“这个山啊,以前它喜欢动,就飞到这里来了,现在它觉得凡间很好,不想飞回去了,所谓一动不如一静。”听到住持的话,赵昚一下就悟了。

王鲁湘: 这是法师在启迪他呢。

惟觉法师: 这是禅机啊,是别有味道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动当中,把心静下来看看自己。

王鲁湘: 对。这也让我想起德国的大文豪歌德,他写的最有名的作品《浮士德》里有一句台词,是“你真美,请停留一下”,就是要停留一下,静观一下,万物静观皆自得。

惟觉法师: 对。万物都有它的学问,要用人间的智慧去观察。所以那个宋孝宗朝拜天竺寺,忽然有所起悟,马上再去朝拜观音殿,这是历史上的记载。赵昚一见到观音寺的观音手上也拿个念珠,他觉得很奇怪,于是说:“我们也有念珠啊。我们的念珠念的是观音菩萨,观音那个念珠是念谁啊?”这个问题,一般人会被考倒,而觉空法师却说:“启禀万岁爷,他也念观音啊。”

王鲁湘: 观音也念观音。

惟觉法师: 我们念观音,他为什么念自己也叫做念观音呢?因为求人不如求己的好。

王鲁湘: 对。反求诸己啊,儒家也讲这些道理。

惟觉法师: 像我们刚才讲的,觉、觉悟、觉察、觉照,就是求己啊,这些就是真正的佛法。佛法言,无住心即是道,若起了执求,就变成了众生,此是以究竟了义的立场来讲。另一方面,佛法当中,为了度化不同机缘的众生,也可以有所求,有所求是一种方便。现在一般人都是求的多、修的少,甚至根本就不修,只想求福报、求保佑、求多子多孙等等,如此,只是一味执求,却不知修福德、修智慧,反而会没有感应。

古德言: “有求为苦,无求乃乐。”没有执求,心就很安定;若有所求,求而不得时,就会感到痛苦。众生时时刻刻向佛菩萨求,圣人则反求诸己;凡夫是“求佛不求己”,圣人是“求己不求佛”。时时刻刻检讨、反省自己,宽以待人、严以克己,心才会安定下来,烦恼才会渐渐断除,所谓烦恼分分断,真如分分现,这就是分证菩提,证一分真如,即见一分法身,现在就是菩萨。

惟觉法师相信,微妙高深的禅法,离不开行住坐卧的实践。为了落实佛法的生活化,惟觉法师在中台禅寺大门碑上题写了微言大义的“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

惟觉法师: 这个佛法就是要生活法、大众法。佛法里面有很多名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我并不是想标新立异,我只是想用现在的语言说出来这些个佛法的道理。

王鲁湘: 最浅显易懂,也容易身体力行。

惟觉法师: 对。大家一看就懂,就容易照着这个方向去做。不管你是哪一个宗哪一个派,第一还是要做人,我们连人都做不好,怎么可以做一个超人,做一个圣,做一个贤呢?我们的思想要远大、要宏观,但是我们要脚踏实地去做,所以我们这四句话是有很多机关的。

王鲁湘: 对,作为单位里工作人员的一个座右铭,也是很好的。

惟觉法师: 也适合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

王鲁湘: 对,浅显易行,但是要做到头、做到顶还真的是很难的。

惟觉法师: 不简单。使佛法真正落实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落实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端坐菩提树下,发誓如无成就绝不站起,七七四十九天后,终于成就无上正果;佛法传入中国后,禅宗祖师苦苦求索之后,制定了为期七日、立等可取的禅修训练,而近代高僧来果禅师、虚云法师也曾多次举办禅七接引大众。然而此后,无论大陆还是台湾,禅七的传统却消失了,以至于在半个多世纪的漫漫长夜,出家、在家众失去了禅修的利器。直到1987年,惟觉法师在小小的灵泉寺内举办了一次历史性的禅七,参加者20余人,规模虽小,却让沉寂已久的禅宗重现台湾。此后,法师开始常年不断地举办禅七,接引四众。据说,他的禅法极为圆融活泼,不拘一格,往往一棒一喝,一默一止,都可使弟子受益良多。

王鲁湘: 您传的禅法,有什么特色?

惟觉法师: 我现在的教法是顿渐互相为用,先修数息,再参话头及放下。参话头也是一种方便。最后必须明白本心才行。本心就是菩提心。以打禅七来说,头两天先教大家数息,使心慢慢平静下来,之后再参话头。参话头才能转识成智。参话头,境界很多,必须“不离本参”,也就是不离当前这念心,才能不走错路,放下就是保持当前这一念,清楚明白,常寂常照,常照常寂。

释迦牟尼佛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也是契合这一念心,清净心,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我现在喝茶,举起茶杯,和释迦牟尼佛拈花,有什么差别?都是这一念心。谁在喝茶?如果是我自己在喝茶,每一口感受都不一样,第一口觉得很舒服,第二口也不错,第三口、四口就淡而无味,不想再喝了。如果说是心在喝,前后层次、心理感受不一样,请问:哪一个是自己的心?如果契悟到喝茶的人是谁,就能知道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妙意。佛陀教下有很多方便门,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即是本心,找到本心,就可循旧路回家,路就不会走错了。这是属于禅宗的顿法。其他渐修的法门很多,例如种种三昧等等。

王鲁湘: 另外,法师重新为我们带回了禅七,那么禅七的目的和具体方法是什么?

惟觉法师: 禅七就是净心、定心、明心,就是成佛。悟到这念心,动静闲忙、二六时中要保养这念觉性。如何保养?佛经上说:“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什么叫不污染?这个心一起心动念,就是无明、烦恼、妄想,这就是污染。眼睛一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见到好的就欢喜,见到不好的就起烦恼;无论是财、色、名、食、睡,喜欢的就想要占有;占有不到,就用种种方法巧取豪夺,就造恶业了,这些都是众生境界。佛菩萨见到好的,心里不执着、不生贪爱,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到坏的境界,心里不生排斥、不起烦恼。

禅七的目的就是把当下这念妄心、无明心停止下来。停止妄心的方法很多,而禅宗直截了当,保持觉性,不理会妄想;念佛法门,是念佛止观;诵经,是诵经止观;持咒,是持咒止观,这都是止观法门。止就是停止,止心不动谓之止,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修止的结果就是得到定,如果得到的定是枯定、无想定、邪定,还是没有用,所以还要修观,这念心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寂照一如。所以,打坐要止观双运。

消除妄相,明心见性

针对多元、多变的台湾现实,多年来,惟觉法师一直主张佛教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力图使佛教理念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他在世界各地开设了90余所精舍,并在本山创办了佛学院和“普台国民中、小学”,让中台禅寺日益散发出可喜的勃勃生机。

王鲁湘: 法师,我们到台湾来以后走访了几个寺院,有一个很突出的感觉,那就是台湾的寺院特别重视教育,一方面是重视对僧众的教育,另一方面也重视对在家众的教育,甚至还重视世俗的教育。比如中台禅寺就有自己办的专门的国民学校,那么您是怎么看待佛教教育化的问题呢?

惟觉法师: 佛法的本质就是一种教育,而且是教育当中的教育。佛法强调人人都有佛性,也希望每个人都能由坏人变成好人,由好人变成贤人,由贤人变成圣人。所以说上至皇帝、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来听经闻法、修行学佛。佛法的教育内涵极具启发性,不仅注重智慧技能的开发,更强调回归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这就是一种真正知足常乐的心境。有些人以为佛教就是讲经啊、颂经啊、研究经教啊,这是过去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不好,只是跟不上目前的生活。

王鲁湘: 和当代社会脱节。

惟觉法师: 是的。所以我们把过去那种精神保留住,再用现代的新的方法来配套,这就是教育。释迦牟尼佛就是教育,而我们佛经就相当于课程里边的教科书一样。

王鲁湘: 等于是佛陀讲课的时候,学生做的听课笔记,这就是佛经。

惟觉法师: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教育。佛法也有其学制。如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从人道、天道乃至圣道的次第修行。另一方面,学校有种种设施培养学生技能、增长其智慧,而佛教道场亦有禅堂、斋堂、图书馆等设施使每个人能调身调心;学校以清净的环境提供给学生优质的学习环境,如同清静庄严的道场供出家众修行学佛时,心念能够不受影响一般。在制度方面,每所学校皆有其制度,而道场亦有“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六和敬的僧团制度,可见佛法与教育不但不相冲突、矛盾,且两者确确实实有相关的地方,所以我们干脆用现在的方法,将佛法教育化。人家一听,这是教育,不是佛法那种古老的方式——敲木鱼、颂经。敲木鱼、颂经也是一种方法,因为对经文听不下去听不懂的时候,就只能念,念就可以消除妄相。

王鲁湘: 消除妄相,就心无旁骛了。

惟觉法师: 对。这是不得已的方法,因为不用这种方法,就没有办法再深入,所以先敲木鱼,一字一句地念,这样打妄相,这些都是教育的方法。

王鲁湘: 并不只是一种纯粹的、重复的形式。

惟觉法师: 对。进一步来说,无论在家居士或出家众,佛法皆告知要以闻慧、思慧和修慧三原则修行。闻慧就是佛陀在上讲经,弟子在下听法时要一心专注,人在哪里,心在哪里,不可东张西望,而听闻后,须想想道理为何,进而分析归纳,如是修行,上上根基者一思维身体和外在物质皆是地、水、火、风四大皆空的道理,就能破除我执、远离颠倒妄想而悟到空性,当下便得道证果。学生也是一样,老师上课时专注听讲,不打妄想,听了之后,把书本合上想想老师讲了哪些内容,进而分析归纳,如是一来,道理就成了自己的东西,否则,书是书、己是己,始终南辕北辙,无法契入道理,这就是“闻思修”。对于上根的人来说,念佛不是念几句佛号,而是借这个佛号找自信,目的在于把这个佛号念破。念佛是一个方便的方法,上根人听到就很有意思,这是教育。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这些道理跟他们讲破,为什么要念佛?为什么要颂经?就是丢掉自己的烦恼和妄想。

王鲁湘: 法师,现在中台禅寺这里1600多个弟子好像都是“见”字,见类、见翠、见灯,这个“见”是不是就是“明心见性”的那个见?

惟觉法师: 对,“明心见性”的见。这个见字也是我们的一个辈分,祖师传下来的一个辈分。

王鲁湘: 在弘法的过程中,我看您在全世界建的这些精舍和道场,一般都是带一个“普”字。

惟觉法师: 对,“普”字,普度众生,大家都成佛啊。

王鲁湘: 原来是这样。

惟觉法师: 佛教是我们人生的真谛,除非你没有接触过,没有去研究过,不了解。因为现在一般人都有自己的事业或者学业,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去追求,要想接触佛法不容易,所以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要在都市里边成立一个点,那就是精舍。必须要有精舍啊,在市区里边去推广,这样每个人才有机会接触佛法。在红尘世界中间建立一个一个的净土,然后变成我们的精神家园。

惟觉法师在历经10年艰辛建成中台禅寺之后,仅仅担任了3年半住持,就在77岁那年将住持的责任交给了弟子。弟子奇怪,住持怎么能“退休”呢?法师说:师父建立道场,是让大家来用功修行,不是为了自己当住持。不过,惟觉法师已然将菩提愿种播撒在每一个路过的地方,也让世界认识了一位东方的禅圣。 fNFlDfqMQg4E2ggEvoB2HVKzdt72xCPdrHWxMtIvk1lkLV68dm2FNSvJ2RPK0/I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