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执著信仰

花是真善美的化身

做人何妨一朵花

多给人一些欣赏

一些气质 一些美感

好的心就像花一样

可以把欢喜给别人

四川武侯祠的玉兰花,在寒意正浓的初春时节里宁静开放。在叶子还没有探出头的时候,花就已先一步绽于枝头。不为争奇斗艳,只为传递春的信息。玉兰纯洁,但并不脆弱。自然、质朴,内蕴独特气质的香。

《离骚》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清泉般的美,一如一副好心肠。

我的愿力是我的

有一位学佛不久的居士在阅读《劝发菩提心文》时,读到一句“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居士不懂这个句子的意义,就去请教无相禅师。

无相禅师告诉他:“在学佛的菩提道上,难免由于自己的惰性、业障或机缘不巧等障道因缘而退失菩提心,因此必须靠愿力来支撑、鞭策。历代高僧大德的道业成就,无一不是靠着誓不退转的愿力来完成的,像普贤菩萨有十大愿,观世音菩萨有十二大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地藏菩萨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悲愿。这许多佛菩萨的大愿,无一不是学佛者的榜样。”

居士仍然不懂:“为什么想成佛,一定要立下普度众生的志愿呢?”

无相禅师说:“如同一棵树,众生好比是树的根,菩萨就像树的花,佛便是树的果。要想一棵树能开花结果,就必须灌溉树根,要爱护它,否则根一受到损害,树就会枯萎了,又怎能开花结果呢?”

信徒听了,也深觉愿力的重要,便问无相禅师的愿力是什么?

无相禅师答道:“我的愿力是我的,不是你的。你为什么不发你自己的愿力呢?”信徒终于心开意解,礼谢而去。

各人有各人的愿力,不必去问别人的愿力,先问自己愿为大众做什么?愿力可大可小,例如:我愿做一头牛,为众效劳;我愿做一棵树,普荫大众。当然我们也可以发愿,成圣成贤,成佛成祖,因为愿力的推动,能让我们忍苦耐劳,甘愿做众生马牛,故所做一切自然会成就,只要愿不虚发,必定能完成。发心,才有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志愿。愿力,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人生有此处 彼处

岁月有今年 明年

人如果能欢喜地生活在

希望里

则生机无限

天天都是过年

这画面不免让人想起金庸《天龙八部》中的那位扫地神僧,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抵制住了慕容博和萧远山两位武林高手的搏斗,并化解了两人深积多年的恩怨。

武侠小说的高僧总是隐蔽在寺院最不起眼的角落。真正的学佛之人,在平静生活的处处小事中修炼身心,挑水劈柴、做饭洗碗,每天做着锻炼意志的必修之功课。

舍弃名誉,潜心礼佛,做尽善事,就会在平和喜舍的生活中得到满足。

千古楷模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地,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他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干活。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工作,离开生活,哪里还有禅呢?百丈禅师为了拯救禅者的时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还喊出“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口号。

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行不是懒惰的借口,希望现代的禅者听一听百丈禅师的声音!

找禅心

南天寺无德禅师举行小参时(禅师依学僧的需要,而不定时举行的一种座谈会或开示),无德禅师对学僧们说道:“各位来此参学,长者数年,短者也有数月,不知各位找到禅心没有?”

学僧甲说道:“我是个主观很强烈的人,除了‘我’或‘我所’之外,世界上没有什么值得我关心的。但自参禅以后,我才发觉世上的万事万物都要靠因缘才能成就。以往每天只妄想我与我所,实在非常自私,现在发觉除了我以外,还有人,还有佛,我想我握住禅心了。”

学僧乙说道:“以前我的眼光总以能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具体实质为标准。但自参禅以后,现在我不再短视而有远见;不再心胸狭小,而量大如空。我想我找到禅心了。”

学僧丙说道:“从前如果说我一天能行三十里路,我绝不去走五十里。但自参禅以后,才感受到以有限生命去证悟永恒的法身时,恨不得不眠不食地每天步行百里,我想我已知道什么叫禅心了。”

学僧丁说道:“我由于学历低,经验不足,相对的在处事方面,总显得笨拙,甚至有时会很自卑。但自参禅以后,才发觉自己可以担当弘法利生的重责大任,因此,也不自觉笨拙,也不感觉自卑,我想这就是禅心了。”

学僧戊说道:“身材只有五尺的我,平常总抱着‘天塌下来总有别人会顶住’的心态。但自参禅以后,才感受到烁迦罗心无动转的信念,现在在人前,总觉自己有丈二之高的身材,我想我已体悟到什么叫禅心了。”

无德禅师听后,点头说道:“你们所说的是你们的进步,你们自受用的法喜,这只是一种参究的‘初心’,而非‘禅心’。真正的禅心在于明心见性。好好精进修持吧!参!”学僧们听后,个个敛目内省,继续去寻找禅心。

参禅,其重要的目的当然是明心见性,但在参禅的过程中,可以改变观念净化身心,激发内力,增加慧思,像以上这几位学生的报告,不亦然乎!

修学有成

弘扬佛法

不断地上求佛道

与同参道侣互相切磋

养深积厚

自我沉潜的修行

才能住持一方

四川的一座小小寺庙的院墙之外,四位僧人正探讨佛理。

三名弟子在上,住持反而站于台阶之下。他的视线远方,是一片湛蓝的广袤天空。在佛法面前,没有高低贵贱,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教与他人佛法之时,自身也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些禅者终日奔走于江湖,通过在旅途上遇见的不同人、听到的不同事,增加人生阅历,丰富内心感悟。那些翻来覆去想不通的问题,只因对方一个说者无心,你一个听者有意,就可能瞬间打破萦绕在心中多年的疑团。

一人的智慧有限。交流,便成了智能之泉。

责骂与慈悲

黄龙慧南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禅的时候,坐必跏趺,行必直视。后来云游至泐潭澄禅师道场时,泐潭澄就令他分座接引,指导禅法。这时他的声誉已经名闻诸方了。

云峰悦禅师见到他,就赞叹道:“你虽有超人的智慧,可惜你没有遇到明师的锻炼!泐潭澄公虽是云门禅师的法嗣,但是他的禅法与云门禅师并不相同。”黄龙禅师听后,不以为然,问道:“为什么不同?”云峰禅师回答道:“云门如同九转丹砂,能够点铁成金;澄公如同药物汞银,只可以供人赏玩,再加锻炼就会流失。”黄龙听后愤怒异常,从此不再睬云峰。

第二天,云峰向黄龙道歉,再对他说道:“云门的气度如同帝王,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愿意死在他的语句下吗?泐潭澄公虽有法则教人,但那是一种死的法则,死的法则能活得了人吗?石霜慈明禅师的手段超越现代所有的人,你应该去看他!”

后来,黄龙在衡岳福岩寺参访慈明禅师,慈明禅师道:“你已经是有名的禅师了,如果有疑问,可以坐下来研究。”黄龙因此更是真诚地哀恳。

慈明禅师说道:“你学云门禅,必定了解他的禅旨,例如:放洞山顿棒,是有吃棒的份儿,或是无吃棒的份儿?”

黄龙答道:“有吃棒的份儿?”

慈明禅师很庄重地说道:“从早到晚,鹊噪鸦鸣,都应该吃棒了!”

于是慈明禅师端正地坐着,接受黄龙的礼拜。然后又问道:“假如你能会取云门意旨,那么,赵州说‘台山婆子,我为汝勘破了也’,哪里是他勘破婆子的地方?”

黄龙被问得冷汗直流,不能回答。第二天,黄龙又去参谒,这次慈明禅师不再客气,一见面就是指骂不已。黄龙问道:“难道责骂就是我师慈悲的教法吗?”慈明禅师反问道:“你认为这是责骂?”黄龙在言下,忽然大悟,就作了一首偈:

“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明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

在受苦的时候,感到快乐;在委屈的时候,觉得公平;在忙碌的时候,仍然安闲;在受责的时候,知道慈悲。那就是体会出真正的禅心了!

对父母的慈悲是孝

对亲人的慈悲是爱

对师友的慈悲是义

对众生的慈悲是仁

冬季天气最美的时刻,河北一座古朴的庙宇。

一捧阳光照射树枝,在地上留下清晰而晃动的影。两个僧人的背影沐浴在寺院中央的晨光之下。

小禅房的深灰色瓦片,光影斑驳的中灰色树枝,洒满冬日暖阳的浅灰色水泥地面,色调和谐统一,在那一年最冷的时节中,浑然天成,安详无比。

步履蹒跚的老僧人和扶持他走路的小僧人,留下一对背影。背影在诗歌或是摄影中,通常都饱含着最浓稠的情感,蕴涵最深邃的玄机。

对人慈悲,就是最深刻的孝爱仁义。

一坐四十年

佛窟惟则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

他用落叶铺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水滋润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以充腹饥。

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一个修道老僧,好奇地向前问道:“你在此住多久了?”佛窟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樵夫好奇地再问道:“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佛窟禅师点头道:“丛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多人何为?”樵夫再问道:“你没有朋友吗?”佛窟禅师以拍掌做声,好多虎豹由庵后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速说莫怕,示意虎豹仍退庵后,禅师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樵夫非常感动,自愿皈依作为弟子。佛窟对樵夫扼要地指示佛法的心要道:“汝今虽是凡夫,但非凡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

樵夫于言下契入,从此慕道者纷纷而来,翠屏岩上白云飘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鸟飞虫鸣,成为佛窟学的禅派。

一坐四十年,用普通的常识看,四十年是漫长的岁月,但对证悟无限时间,进入永恒生命的圣者,已融入大化之中的惟则禅师来说,这只不过一瞬之间而已。在禅者的心中,一瞬间和四十年,并没有什么差距。

禅者的悟道中,他所悟的是没有时空的差距,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动静的不同,没有生佛的观念(众生与佛)。

“虽是凡夫,但非凡夫之流”,因为人人有佛性,真理之中绝生佛之假名,哪有是凡夫非凡夫的分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禅者悟道,不破坏另有建立,不坏万法,而已超越万法了。

对自己的决定

要负责任

要有『一诺即一生』

的信念

如此

诸事皆得成就

在山西流传着这样一种系挂布条的活动:只要在寒食节那天,在万佛崖上悬挂自己的愿望,就可成真。一位僧人腰系着粗麻绳索,手拿一根纤长的平衡竹竿,通过身体的前后荡漾一步步登山。红布条上写的是祈福者的名字,以实现愿望,保佑平安。

在寒食节祭拜祖先的传统中,深深蕴涵着忠孝廉洁的理念。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要保有一颗担得起责任的心,才能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先。

正字与反字

有一个沙弥满怀疑虑地问无名禅师道:“禅师,您说学佛要发心普度众生,如果是个坏人,他已经失去了人的条件,那就不是人了,还要度他吗?”禅师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如同印章上的文字正反颠倒。

禅师问道:“这是什么?”沙弥道:“这是个字,只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

“一个‘我’字!”

禅师追问:“写反的‘我’字算不算字?”

“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

“算!”沙弥立刻改口道。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

小沙弥怔住了,不知如何作答。

禅师:“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写,主要是你心里真正认得‘我’字;相反,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人告诉你那个是‘我’字以后,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写反了!”

禅师又接着说:“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在于你须识得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善恶,并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越是污泥,越可长出清净莲花;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所谓善恶正反,只在一念之间。“善恶是法,法非善恶”,从本性上看,没有一个人不可度啊!

文字的力量和影响

超越时空的变迁

透过文字的传播

源远流长了数千年的佛法

解救了无数悲苦的生命

成就了无数开悟的人生

山西五台山的一座寺院,正午的阳光肆意泼洒在石板上。炽烈的阳光中,巨大的斗笠下,是一颗清凉镇静的心。

练字,是这位僧人每天必做的功课。他提着笔的右臂愈来愈有分量,用笔蘸水,一挥而就。写字如播种,洒下一个“勤”字,才得刚劲笔锋。练出人生的感悟,练出深入骨髓的不屈性格。

真正的美丽

要从内心出发

只要

心善

心真

心慈

心净

一切自然

就会美丽

比丘尼们,以金字塔式排开,橘色袈裟上闪耀着金色条纹,圣洁得宛若仙境。合唱的高潮时刻,比丘尼的口型饱满,容光焕发。她们没有浓密飘洒的长发,没有蜜粉掠过脸颊,却显得分外动人。用最纯净的心歌唱,散发出的便是最自然的美。不刻意追求美,才能展露最真实的美;不刻意追求拥有,就能获得一切。这,就是禅的智慧。

活得快乐

有三个愁容满面的信徒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无德禅师:“你们先说说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甲信徒道:“因为我不愿意死,所以我活着。”

乙信徒道:“因为我想在老年时,儿孙满堂,会比今天好,所以我活着。”

丙信徒道:“因为我有一家老小靠我抚养。我不能死,所以我活着。”

无德禅师:“你们当然都不会快乐,因为你们活着,只是由于恐惧死亡,由于等待年老,由于不得已的责任,却不是由于理想,由于责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责任,就不可能活得快乐。”

甲、乙、丙三位信徒齐声道:“那请问禅师,我们要怎样生活才能快乐呢?”

无德禅师:“那你们想得到什么才会快乐呢?”

甲信徒道:“我认为我有金钱就会快乐了。”

乙信徒道:“我认为我有爱情就会快乐了。”

丙信徒道:“我认为我有名誉就会快乐了。”

无德禅师听后,深深不以为然,就告诫信徒道:“你们这种想法,当然永远不会快乐。当你们有了金钱、爱情、名誉以后,烦恼忧虑就会随之占有你。”

三位信徒无可奈何地道:“那我们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办法是有,你们先要改变观念,金钱要布施才有快乐,爱情要肯奉献才有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你们才会快乐。”

信徒们终于听懂了生活上的快乐之道!

禅的境界是自主、解脱、安静、快乐,但禅也是促进快乐的泉源。钱少没有关系,只要有禅,禅里的宝藏很多;没有爱情,禅里有更多美化的爱情;没有名位,禅里的名位更高。禅者,重要的是改变观念。

人只要知足

虽贫无立锥之地

犹以为富

若不知足

虽处天堂

亦不能称意

湖南张家界的一座观音庙,为庆祝观音生日而进行施舍斋饭的活动。

银发老太端着热气腾腾的米饭,旁若无人地嗅着香气。

斋饭,米粒洁白素净。它是佛祖慈悲的赐予,让你在饱餐后体会知足的乐趣。台湾首富郭台铭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吃面的时候最满足。因为父亲是公务员,从小给他安贫乐道的言传身教,虽然如今有家财万贯,但最快乐的事情还是吃一碗妈妈亲自煮的面条。

知足即人生。

一生万千

在一座寺院里,所有的四十八单执事都很重要,但其中煮饭烧菜的典座特别辛苦,特别忙碌,因此大家也对他们特别尊敬。要把典座这个职务做好,不仅仅是要把饭菜煮出味道来,尤其对于常住的米、菜、油、盐更要爱惜,所谓“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凡是公家的一粥一饭都不可糟蹋。

来寺参学的石霜庆诸禅师,在沩山灵佑禅师那里负责典座,管理米粮。有一天,他正在筛米时,住持沩山禅师来了,并对他说:“不可将米粒抛撒浪费,因为每一粒米都是施主布施的,都是檀那的功德。”

石霜禅师听了回答道:“我一向很小心,对于每一粒米都不敢任意抛撒。”

沩山禅师就在他筛米的四周看了一看,忽然从地上拾起一粒米,向石霜禅师说:“你说你向来都不抛撒、不糟蹋一粒米,那么这一粒是从哪里来的?”

石霜禅师默默无言,无话可答。

沩山禅师接着说:“莫轻这一粒米,因为百千万粒从这一粒生。”

石霜禅师立刻把握机会问道:“百千万粒从这一粒生,那这一粒从哪里生出来的?”

沩山禅师不答,哈哈大笑地回方丈室去了。

黄昏时,禅师才出现在禅堂,对参禅的大众说道:“大家听着,米里有虫。”

一粒米能生千万粒,那粒米从哪里生的?当然是从千万粒生的。“一生万法”、“万法归一”,沩山灵佑禅师当然知道这么简单的道理,但他要到黄昏后才说“米里有虫”,这又更深一层地接触到“生而无生”的真理。

从万物欣欣向荣里,再能回到不生不灭的真相中,“米里有虫”,这一句话还不够深思吗? q+bs7EnggLej2e0tES0eCtE0kpO+ifJOrBeAc8d6fIM7Hs+LpV4OrF8KhTPovpr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