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步向前

继承密付

风穴延沼禅师在南院慧颙禅师处参学,六年之中,任职园头。有一天南院禅师到田里问风穴禅师:“你从南方来,请问南方禅门的一棒,作何商量?”

风穴禅师回答道:“好商量!”

此话刚说完,立即反问道:“这里的禅门怎么样呢?”

南院禅师用力握住一根棒子,道:“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风穴禅师于言下立即大悟。

南院禅师问南方禅门是怎样参究,风穴并不满意禅门的形式化。“好商量”,意指各有各的家风,他的禅法,是教学理论化的大成。现在问南院禅师,南院禅师告诉他“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意即不可以商量!风穴禅师故此契入。

南院禅师道:“现在你能深入禅道,这并不是偶然的。你听过临济禅师临终时的事吗?临济禅师临终时,端坐着说:‘我圆寂之后,我的正法眼藏不得灭却。’学僧三圣马上走向前去,说道:‘弟子怎么会灭却老师的正法眼藏?’临济禅师道:‘今后如果有人问你的时候,你要如何回答?’于是三圣大喝一声!临济道:‘身心终要归于寂灭。’说完,仍然坐着化迁。”

南院禅师接着问道:“临济禅师说过:‘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灭却。’他平常像一只猛狮,逢人即欲杀,但是临终的时候却如此屈膝摇尾巴,为什么?”

风穴禅师答道:“正法的密付将终时,身心终会毁灭。”

南院禅师又问:“三圣为什么只喝不说?”

风穴禅师道:“因为他已经能够继承密付,成为入室的真子,和门外游手好闲的人不同。”

禅门悟道,最忌聪明分别,所谓商量,应该在无商量处才可商量。棒下没有一法,临机要直下承担!风穴禅师悟道以后,已不是游玩的闲人,他担负起佛法,勇往直前去!

泉州关帝庙前,一群年过六旬的老人围在桌边悠闲地下棋,面色喜悦,祥和一片。

下棋有输有赢,有进有退。在这幅具有历史沧桑氛围的画面里,每个人都是漫长历史的一小部分,上台,然后落幕。人生的舞台并不大,容不得我们一直加速往前冲。有时需要放慢脚步,甚至向后一步,开阔视野。

事物本就是一体两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必为暂时的失落而灰心,亦不必因一时的拥有而雀跃。拥有一颗虚无广纳的心,做事自然能水到渠成。

失去与拥有

包容与喜舍

其实是一体两面

唯有将两面结合起来

才是真正的

提起了全部

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了元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求人不如求己。”

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完成自己。禅者有绝对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所谓“自修自悟”、“自食其力”,那就是禅者的榜样。吾人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不能满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么把欢喜给人?儒家说:“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吗?

一行僧人,做完早课从佛堂里出来。他们放松地边走边谈,打头的那个僧人突然咧开嘴。笑眼明眸,鱼尾纹因愉快而深邃地舒展。

禅僧会因为很细小的事情而快乐。在参禅的途中心意相通,以无为有,以众为我,以空为乐。

心无杂物,一心向佛。不争就能欢喜,不夺就能富足。

这种由心灵深处产生的快乐微笑叫做“拈花微笑”,因自知自觉自足而愈发珍贵。

灵山会上

迦叶尊者当下灵犀相应

破颜而笑

因此在『捻花微笑』

师徒心意相契的那之间

流传下来

这就是『自觉』

不能代替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因此几次三番地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着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哪五件事呢?”

道谦非常自然地说道:“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道谦的话,宗圆终于言下大悟,从此再也不敢说辛苦了。

谚语说:“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你也应该早起把它捞起来!”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从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烦恼,别人丝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啊!

葬礼

松云禅师出家学禅后,因为挂念年老的母亲无人照顾,就自己建了一座禅舍,带着母亲同住。

松云每天除了参禅打坐以外,帮人抄写佛经,借此赚些生活费用。有时上街为母亲买些鱼肉,街上人总指着他说:“你们看那个酒肉和尚!”松云不去解释,因为他不介意别人的闲言闲语,但他母亲放不下别人的批评,因此也跟着出家素食。

一天,一位美丽的小姐在路上遇到他,为其庄严的仪表感动,请他到家中说法,松云没有推辞,以为说法是好事,但事后别人传言,说有人亲眼见到松云到妓院去嫖妓。

乡人捣毁他的禅舍,赶他离开。松云不得已,只好把母亲寄人代养,自己出外云游参访。

事经年余,母亲因思儿成病,未几病重过世,乡人不知松云何去,只得草草收殓,等松云回来再奉行安葬。

不久,松云回来,在母亲灵棺前站了许久,然后用手杖敲打棺木说道:“慈爱的母亲!孩儿回来了!”

说完,他又学母亲的口气道:“松云!看你完成禅道回来,母亲很高兴!”

“是的!母亲!”松云又自语道,“孩儿以此禅道,回向您上生佛国,不要再来人间受苦受气,我也和您一样高兴!”

松云禅师说后,接着对众人道:“丧礼已毕,可以安葬!”这一年母亲六十八岁,松云三十岁。

松云禅师五十六岁的时候预知时至,他召集弟子辞别,并在母亲遗像前上香,写下一首偈语:“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晴,一轮月圆。”写后,安详而逝。

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与好坏,就有光明与黑暗,说好的未必好,说坏的未必坏。松云禅师的冤屈,助长他的禅道,母亲的病逝,回报她的佛国赡养。

只要有禅,就没有悲苦,就没有怨恨,禅是幸福安乐的泉源。

坐落于台北市内的关帝庙,为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建。

喜庆红艳的灯笼,是每个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与喜悦心安;一尊关公圣像,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

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焦大卫先生说:“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幸福平安是从喜舍中获得

所以具有喜舍的行为

才是真正的富有者

恭喜失火

松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与杰出的文学家,他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朋友王参元家里失火,柳宗元原本想写一封信慰问,但他以为“盈虚倚伏,来去之不可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而写了一封信恭喜他。王参元是唐宪宗时一个节度使的儿子,而且是个进士,多才多艺。然而他就像当时一些为人廉洁的士大夫,因顾忌别人说自己阿谀奉承,不愿表露自己的才能,以致不能显贵。为此,柳宗元在信中提到“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如此王参元的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原来王参元住在老家不肯出仕,满腹经纶,不出来为社会服务,很可惜。柳宗元曾经多次邀他出仕为官,都被婉拒。这次王参元家中惨遭祝融之灾,柳宗元认为这正是他出来为大家服务的好因缘,因而写下这篇《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佛教说“诸行无常”,无常存在一种希望与生机。因为无常可以变换,坏的可以变好,不幸的命运得以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因为无常,万法无滞,就像活水永远都有源源不绝的生机。常常抱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观念与态度,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都不会耽着在好坏善恶、福祸喜忧中;能以平静、无染着的心,对待人生一切人事物,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能一心自在,任运逍遥,更而发愿“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不以为信宗教便是看破世界了,只欢喜闭关修行,不明白发心为众,积极勇猛,为社会国家谋取福利,才是信仰的正道啊!

金碧辉煌的参拜大殿,几面墙壁都灯火通明。衣着素雅的僧人整齐地排开一个方阵,跪拜殿堂正面的释迦牟尼佛雕像。双手与额头触地,虔诚无比。

画面的庄严源于佛像,亦来源于众僧。众人虔诚,这就在佛堂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场”,凝聚了无穷佛心。

这跪拜,不是古代皇帝与臣子的关系——因畏惧而产生的被动的臣服,而是从内往外发出的尊敬与信服,只有诚心皈依才能如此表里如一。

信佛者追求的不是外表的华丽,而是内心的充实。一个人,有了海纳百川的涵养,自会有庄严肃穆的容颜。

一般人

靠华丽的衣服和化妆

来美化自己

修道者

则以道德和慈悲

来庄严自己

演出者戴着墨绿色面具,雕琢精心。造型华丽奇特的红衣,颜色绚丽。映衬着舞台背后的夺目光圈,伴随当地特有的感人唱腔,便有了一种直慑人心的美。江西的傩戏,源于先秦时期,在明末清初蓬勃兴起。它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是真正来源于民间的草根文化。因为有了创造者美好的心灵,才能生出如此富饶多彩的动人艺术形式。这美便也好似不是造作出来,而是怦然地不期而遇。

是一种艺术

是一种感受

美的心灵

是我们最珍贵的资产

心中有了美的感动

生活中

自然无处不真

无处不美

大小粪桶

明末清初时,大陆的金山寺里,住着一位非常受人景仰的“金山活佛”妙善禅师。他行迹很是怪异,但是心地非常慈悲,到处流传着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奇事。

在金山寺旁的一条小街上,住了一位贫穷的老婆婆,与独子相依为命。偏偏她的儿子很不上进,怠惰成性,整日游手好闲,不仅不努力工作,而且经常呵斥他的母亲。老婆婆常常暗自伤心流泪,恨自己不知道造了什么孽,才会生出这个忤逆儿。

妙善禅师知道此事后,便常去她家安慰老婆婆,对她说些因果轮回的道理。她的儿子却非常讨厌妙善禅师,认为他多管闲事。有一天,妙善禅师又来到老婆婆家,此时逆子遂起了一个恶念,悄悄地拿着粪桶躲在门外,等妙善禅师走出来。当妙善禅师刚踏出门槛时,他就突然提起粪桶往禅师的头上一盖,刹那间腥臭不可闻的粪尿淋满禅师全身,引来一大群人看热闹。

妙善禅师却不生气、不愤怒,顶着马桶跑到金山寺前的河边,才缓缓地把马桶取下来。围观的人见此狼狈相,更加哄然大笑,抑不可止。妙善禅师却毫不在意地说:“这有什么可笑的?人生本来就是众秽所集的大粪桶,大粪桶上面加个小粪桶,有什么大惊小怪!”

有人忍不住问道:“禅师!您不觉得难过吗?”

妙善禅师说:“我一点也不觉得难过,老婆婆的儿子慈悲我,给我醍醐灌顶,我正觉得自在!”

那位忤逆的儿子为禅师的慈悲所感动,觉得自己很惭愧,就向禅师忏悔谢罪,禅师欢喜地说道:“父母养育之恩山高水深,不能好好孝养,反而打骂犯上,如此不孝,何以为人?”

逆子受了禅师的感化,从此痛改前非,非常孝顺母亲,最后竟以孝声闻名乡里。

人只要勇于舍弃过错前疚,痛改前非,当下清净时,便是脱壳振翅飞向天堂的新生日。

无姓儿

五祖大师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非常仰慕四祖道信禅师,便祈求能在他座下出家。道信禅师嫌他年纪太大,不能广化十方,只好安慰他道:“如果你去投胎再来,我或许可以住世等你几年。”

栽松老者辞别四祖,走到溪边,看到一位浣纱的姑娘,就请求道:“姑娘,我能不能借你家一住?”

“我上有父兄,不能做主,你可以去求他们。”

“你必须承诺答应,我才敢前去。”

这位姑娘一看暮色苍茫,一位老人求宿,于是点头答应,然后老人就拄杖走了。这位没有出嫁的姑娘回到家后没多久,竟然怀孕了,父母认为败坏门楣,就把她赶出家门,作佣里中。后来生下一个白胖男婴,这位不幸的母亲想把这个不祥的孩子丢弃河中,小孩竟然溯流而上,她只好将婴儿从河中抱起,决定往后以乞讨为生,以抚养他长大成人。

由于不知父亲来历,因此里中的人都叫他做“无姓儿”。无姓儿六七岁的时候,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有一天,道信禅师弘化到此地,无姓儿看到道信禅师,亲热地拉住禅师法衣不放,要求道信度他出家。禅师一看,一个稚龄的小孩,就摸摸他的头说道:“你年纪太小了,怎么能出家呢?”

无姓儿不悦而如大人似的质问道:“禅师!过去你嫌我太老,现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时才肯度我出家?”

道信禅师听闻,忽有所悟,赶忙问道:“小孩童,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哪里?”

“我叫无姓儿,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氏,你怎么说无姓呢?究竟姓什么?”

“我以佛性为姓,所以无姓。”

道信禅师听了非常欢喜,小小年纪,口气如此之大,堪称佛门龙象。后来四祖道信禅师便将衣钵传授给他,成为禅宗的第五祖。

佛教讲三世因果,五趣轮转,看禅宗五祖弘忍禅师的经历,诚不虚也。说到出家,“太老不要”,“太小不好”,好者无姓儿以“佛性为姓”,因此能成为一代宗师。

忍耐

才能和气致祥

悔过

才能提起勇气

黛螺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的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东,一个陡峭的半山脊上。山腰间耸起螺形小山,盛夏草木萋萋,呈现出一片黛青,故称之为黛螺顶。

画面中的僧人,每上一个台阶都双膝跪地,将头深埋并触碰台阶。他双手手心朝上,似乎准备迎接一切苦难。相传如此登上黛螺顶的一千多个台阶,可锻炼忍耐之性。

星云大师于年少时曾历经五十三天的戒期,每天跪在地上听戒师讲话,一跪就是几小时。待到起来时,地上的碎石子都嵌在皮肉里。虽然隔了衣裤,但鲜血还是从布的缝隙中汩汩地渗出来。如今那个冒冒失失求学的孩子已成为一代大师。忍,是天地间尊贵无比的包容雅量,是蕴涵般若智慧的无穷力量。

忍中修行,自得道,自无忧。

生命的薪尽火传

是生生世世赓续不断的

尽管天上人间

去来不定

我们的真心佛性

永远不变

重要的是

要珍惜

每一期的生命

这尊宝函坐落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寺之中。释迦牟尼佛的佛指舍利就珍藏于宝函。

二〇〇九年,法门寺重新修建了寺院、佛堂以及供奉的佛位。为此,寺院特意举办了一场无比盛大的供奉典礼。

在佛指舍利起驾之前,一些有了因缘的人前来瞻仰,并拍照留念。他们拼命端详,想要记住这一刻。

鱼贯的人群,来了又走了。无数的寺庙,建起来又沉下去。只有佛指舍利千年长存,只有佛心万年不变。

第一课

有一位学僧大年非常醉心于佛像的雕刻,但由于缺乏专家的指导,所雕塑出来的佛像总不尽满意,故下定决心出外参学,他专程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能传授他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每天大年到法堂时,无德禅师便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命他捏紧,然后天南地北地跟他闲聊,除了雕刻方面的事外,其他一切都谈,约一小时后,无德禅师拿回宝石,命大年回禅堂用功。

就这样连续过了三个月,无德禅师既未谈到雕刻的技术,甚至都未谈到为什么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终于,大年有点不耐烦,但也不敢询问无德禅师。一天,无德禅师仍照往常一样,又拿一块宝石放在他手里,准备谈天。

大年一接触那块宝石,便觉得不对劲,立刻脱口而出说道:“老师!您今天给我的,不是宝石。”

无德禅师问道:“那是什么呢?”

大年看也不看,就说道:“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块而已。”

无德禅师欣悦地笑着说:“对了,雕刻是要靠心手一致的功夫,现在你的第一课算是及格了。”

世间一般人学习技能,总希望速成,甚至学佛的人,也希望当生成就,立地成佛,殊不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千年古松不是一日长大的”,“要得工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悟,虽只一刻,但要能历经长期的修持,修道者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凡事耐烦,这才是学者应修的第一课。

净空法师头裹土棕色的毛线帽,仿佛北京胡同里一位眉开眼笑的慈祥老人,坐在四合院的门口为孩子们传经布道。

净空法师很爱孩子,除了奔波于各地弘法外,还鼓励孩子读书。过去十年,法师在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所设立的各项奖学金,帮助莘莘学子完成学业。

用神圣仁慈博爱的教育使各个宗教和睦相处、多种文化都能被平等对待,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以语言三昧

给人欢喜

以文字般若

给人智能

以利行无畏

给人依靠

以同事摄受

给人信心 HvL++RVjuRR4EBKaAddFfmEIUeqa37pysZqHhHVpkGFuzjDsz3hU/xfiRG0uzGw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