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煤的形成

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一带,广袤的黑土下能够挖掘出一类称黑灰色、质地松散的“泥土”。和一般泥土不同的是,这种“泥土”能够燃烧,因此有“泥炭”之名。事实上,泥炭,就是形成煤炭的第一步。

不过,如今的泥炭大多是由纤细的苔藓植物,经由微生物的分解和层层积压而来。而煤炭,则来源于更为高大的木质化的植物。在地球历史上,存在三个主要的造煤时期:首先是距今约三亿年前的石炭纪-二叠纪时期,此时形成煤炭的主要是高大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如鳞木、封印木、芦木、种子蕨等。其次是距今2亿-1.4亿年前的侏罗纪,此时形成煤炭的则主要是苏铁、银杏、松柏等裸子植物。而最近一次大规模的造煤时期,是距今约500万年左右的第三纪末期,此时期主要由各种被子植物形成煤炭。

和现在看到的煤炭一样,这些树木在被掩埋之后,同样要经历一个泥炭化过程。在继续被深埋的过程中,由于氧气的减少和压力的增加,微生物活动减弱直至停止、泥炭被挤压得更为紧密,此时便开始了煤化过程,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最初形式的煤炭——褐煤。而随着褐煤进一步向深处埋藏,压力进一步增加,变质作用增强,煤炭中的氢、氧含量不断下降,而碳含量上升,并且形成石墨颗粒。煤炭就进一步转化为烟煤,最终成为含碳量最高的无烟煤。

由此可见,煤炭形成时间的多少,其实决定了煤炭的类型。埋藏时间越长,越容易形成较高等级的无烟煤、烟煤等。而埋藏时间越短,则形成的是褐煤或次烟煤等。通常,第一、二次造煤时期形成的煤矿,大多以无烟煤、烟煤形式为主。而第三次造煤时期形成的,则主要以褐煤为主。这些不同的煤炭类型,其成分也各有差异,因此也决定了其燃烧效果的不同。 zkiibodfkCWGVIWgpDYjcpeECBytWn5wMhucT6h17/6QDQI8aa8KX/mUoLKE0zR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