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

风湿性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风湿”范畴。《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对风湿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症状、鉴别、预后等方面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提出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观点。《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中有“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了“风湿”与“历节”的病名,并专篇论述“血痹”一证。《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痹证病名有:风寒痹、湿痹、风湿痹、风寒湿痹、风痉痹、胃痹、肉痹、血痹、寒湿痿痹等。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历节病进行了详细论述,还提出了“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焮热、赤、肿、疼痛也”,提示了脏腑积热蕴毒致痹学说。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对历节病引入风毒的概念,并树立了清热解毒的治疗原则。金元四大家对痹病都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论述。清代叶天士将卫气营血和三焦理论融入痹病辨证之中,明确提出了湿热痹与风寒湿痹病因各异,治法亦不同。又提出“久病入络”之说,多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以搜剔宣通络脉,药用全蝎、蜈蚣、地龙、穿山甲、露蜂房等药物,而且提出“新邪宜速散、宿邪宜缓攻”和“虚人久痹宜养肝肾气血”的治法。近20年来,中医对风湿病的论治有了很大的发展。现代医家焦树德教授提出了“尪痹”和“大偻”的概念,路志正教授提出了“燥痹”的概念,丰富完善了中医风湿病的内涵。 qzDFAeeRCoBvG6zyOymmNUu62m1kTkBsSEdZ4Y8jn49DTZt/Tru7KpySEHBlaKk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