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针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针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在《内经》中亦已见记载。如《素问·刺法论》中提出防治传染病的“刺疫法”,即是应用针灸防治疫病的最早记载。针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来实现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是针灸作用的直接对象。它们在作用上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在调节脏腑阴阳平衡,协调机体内外环境稳定,提高免疫功能,防治疾病等方面起到了整体调节作用。

一、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一)针灸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

针灸治疗信息传导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来完成的。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海马区被认为是与机体免疫系统关系最为密切的脑区之一,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调节的整合环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过程中,针灸信息可通过海马单胺类递质活动的介导作用,改变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的功能状态,调节垂体激素和影响皮质激素的分泌,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对伤害刺激的反应,并通过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来调节抗炎与免疫作用。

(二)针灸与外周神经系统的联系

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冲动通过外周的传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整合,并由神经内分泌系统传出信息,作用于机体的靶器官、靶细胞。针灸可引起免疫细胞产生免疫活性物质,一方面能调节免疫系统本身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作用于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引起外周及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A)水平的变化,下丘脑室旁核中含有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的释放因子神经元,其纤维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这样免疫与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就形成一条长反馈环路,中枢、外周NA的变化可影响其抗炎与免疫的作用。

在整个过程中神经递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一类主要联系物,可以发挥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针灸正是通过作用于这些神经递质而起到治疗作用。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是中枢重要的神经递质,针灸后NE、5-HT含量上调,针灸信息由外周传入中枢后,进一步激活下丘脑内肾上腺素(NE)、5-HT神经元,使相应的递质增加,因而能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活动,调节其兴奋性,促进糖皮质激素释放,产生中枢抗炎与免疫作用。亮脑啡肽(LEK)是具有生物活性的阿片肽类物质,它参与信息的传递,在外周血中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通过免疫细胞上的相应受体(或结合点)发挥免疫作用,能增强T淋巴细胞活性和单核细胞功能。针灸可以调节外周血LEK水平,发挥治疗作用。β-内啡肽(β-EP)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重要的共用介质,针灸可以显著升高下丘脑β-EP的含量,从而起到镇痛作用。针灸内关、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即有此方面功效。

二、针灸与免疫系统的联系

(一)对非特异性体液免疫的影响

正常血浆中存在的某些杀菌物质经针灸治疗后其杀菌作用明显增加。增强的杀菌物质与补体、调理素、补体结合抗体有关,针灸后可提高血清补体、备解素、裂解素、调理素、干扰素、溶菌酶等的滴度,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抗原的清除,从而阻断了抗原抗体反应的始动环节。针刺足三里等穴具有此类作用。

(二)对特异性体液免疫的影响

针灸可使免疫球蛋白增多,激活补体,调节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使血清抗体含量增加,抗体滴度显著上升并延长血中抗体的存在时间。针灸足三里、大椎、天枢、曲池、上巨虚等穴对免疫球蛋白有调节作用。

(三)对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影响

针灸可提高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尤其是嗜中性粒细胞总数,通过兴奋交感神经而提高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吞噬功能,从而增强抗病能力,对多种细菌病毒有良好的抑制或杀灭作用。针灸治疗亦能提高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从而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针刺复溜、太溪、涌泉等穴,灸足三里、气海、命门等穴位均具有此类作用。隔盐灸神阙穴能提高NK细胞活性,艾灸大椎穴能增高荷瘤小鼠NK、LAK细胞活性。

(四)对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影响

针灸能提高T细胞介导的免疫能力,使T细胞数量增多,活性提高。针灸还能减低各种炎症细胞分泌的炎性介质,如缓激肽、补体、纤维蛋白、溶酶体蛋白水解酶、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从而减慢炎症发展的速度。针灸抑制淋巴细胞的致炎因子(IL-1、IL-6)的分泌,降低IL-2、TNF的含量,诱导生成IFN,增加NO含量,提高白细胞减少症机体集落刺激因子(CSF)的含量及活性,针刺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命门等穴有此方面作用。

三、针灸与内分泌系统的联系

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来实现的。HPA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调节蛋白质、糖、脂肪三大营养物质及水盐代谢,它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一起构成复杂精细的内分泌—神经—免疫网络,共同协调机体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是通过其分泌糖皮质激素来实现的。一方面,糖皮质激素与免疫细胞上广泛存在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抑制免疫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另一方面,减少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的黏附、移行及局部浸润,达到免疫抑制作用。针灸能兴奋HPA系统,可促进垂体ACTH的分泌和释放,使下丘脑弓状核内ACTH的含量增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下降,干扰素(IFN-γ)水平上升。降低局部组织中的5-羟色胺(5-HT)、组胺、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水肿、疼痛等症状。降低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含量和升高血清皮质醇(CS)含量。抑制IL-1、IL-6活性和显著升高IL-2的活性,降低血清中细胞黏附分子(ICAM1),从而起到调节抗炎与免疫作用。针灸肾俞、关元等穴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

四、针灸对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调节网络的影响

在整个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中,针灸信息可从外周传至中枢神经,影响不同类型神经元活动,经过中枢的整合,一方面通过中枢下行通路引起自主神经系统释放乙酞胆碱等递质及脑啡肽等物质,通过免疫器官或淋巴细胞表面相关受体产生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又调控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垂体释放诸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等,调节免疫功能。而淋巴细胞等又可释放具有免疫活性的多肽物质影响外周神经,进而影响中枢递质神经元与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实现反馈性调控,形成调节网络,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 8Wx74USlUo2JlB5S/tYBzf7ARHilkvYmj5Q5h2lRHsvKphvm9TtT9P3TOo4Zigr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