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红色

旧红色、深红色、砖红、孟加拉红、血红色、火烧红、中国红、英国红、刚果红、东方红、土耳其红、狐红、肉红、樱桃色、番茄红、罂粟红、石榴红、胡萝卜红、葡萄酒红、桃红、粉红、猩红、浅红、铁锈红、玫瑰红、褐红、赤铜红、黑红、朱砂……

红色的无限温暖不具有黄色的那种轻狂的感染力,但它却表达了内在的坚定和有力的强度。它独自成熟地放射光芒,绝不盲目耗费自己的能量……朱红这种颜色给人一种尖锐的感觉,它像是炽热奔腾的钢水,冷水一浇就会凝固。

——康定斯基 [1]

红,像蔷薇任性的结局。红,像唇上滴血般怨毒。红,像年华盛放的气焰。红,像斜阳渐远的纪念。红是你与我纷飞的那副笑脸,如你与我掌心的生命伏线,也像红尘泛过一样明艳。

——张国荣《红》(林夕词)

一、身世:红色是最初的颜色

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波最长,属于积极、扩张、外向的暖调区域,是品质最纯粹的三原色之一。红色是最初的颜色,是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颜色。在全世界的色彩语言中,红色是第一个被命名的古老颜色,甚至在很多语言中,比如拉丁文和西班牙文,彩色和红色就是同一个词,而俄语里,红色与美丽同义。

黑格尔说,红色看起来就像是“最具象的颜色”,哲学家的语言具有概括性。红色来源于两个最基本的经验:一个是血,一个是火。红色的火可以防止野兽袭击。利用红色的火人们发明了陶器,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原始人视火为天神力量的象征,火驱走寒冷和黑暗,火以毁灭的形式带来干净。在所有的宗教里,上帝均以火烧云的形象显现。

希伯来语中,血和红色这两个词是同源的:红色是“dm”,血为“dom”;爱斯基摩语中,红色从字面直译过来就是“像血一样” [2] 。红色的血代表生命,在古老的年代,人们用特别强壮的动物的血给新生儿洗礼,用动物、儿童、少女的“纯洁之血”祭祀神灵。其中,瑞典人甚至牺牲自己的国王,用国王血祭,以避免自然灾害、饥荒和瘟疫。希腊人让血流向坟墓,给死者以力量。《孟子》里就讲过用牛血衅钟祭祀的事。林惠祥《文化人类学》也说,土人的绘身“最初的红色颜料大约便是血液,其后则多用赭土”。红色常和血联系在一起,古代中国人之盟约常常用红色的丹朱书于玉石或者简牍之上,叫丹图或者丹书,以血红色书写以示用生命来担保 [3] 。之后,红色就开始有赤诚的象征意义,比如关公的红脸,还比如尼泊尔的一些地区主客相见,彼此都会伸伸舌头,因为舌头是红色的,伸舌头就是代表赤诚的心。

在古代,为了缓和死亡的痛苦和恐惧,很多人用象征生命的红色涂抹在遗体上,在坟墓上撒上红色的赭石粉末,希望死者来世再生。这种习俗至今还在非洲、南美、印尼的原始部落中保持着,人们在死者身体上涂绘红色的图案,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超度。古人崇拜红色还可以从1908年在奥地利的威廉多夫洞中发掘的妇女小圆雕中得到佐证,这个历经三万多年沧桑的被考古学家称为“威廉多夫维纳斯”的身上仍然留着红色赭石的遗迹。

在古代,据说新鲜的血能医治最严重的疾病。传说里,埃及的一个法老为了治愈麻风病要喝150个犹太小孩的血,于是犹太人逃出了埃及。“同类相聚”是类比巫术的法则,对于红色的疾病,要用血或者红色的药来治疗。出红疹要敷红色玫瑰花片,止血绷带要用红色的材料,民间巫术还用红色的布带驱逐疾病,大人给小孩带上红色帽子,使他不受魔鬼的伤害。

二、中国文化:古人尚红

《说文解字》曰:“絑纯赤也。”絑、朱是古今字。赤色即日色,《礼记·檀弓上》:“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赤略弱于朱。古人对赤和朱分得很清,夏天赤日炎炎,称“朱夏”,而不叫“赤夏”。早期的红是浅红,《楚辞·招魂》:“红壁沙版,玄玉梁些。”王逸注:“红,赤白也。” [4]

周代人尚赤,以赤色为吉利。《论语·雍也第六》说:“子谓仲尼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5] 骍就是赤色的马或者牛,字面的意思是说:杂色毛的牛,如果生了一头赤红发亮、头角峥嵘的俊美小牛,即使人不重用,鬼神也会看中它作为祭祀的礼品。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里说:“周朝崇尚赤色……华含有赤义。凡遵守周礼尚赤的人和族称为华人,通称诸华。”因此中国也叫“赤县”。《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6]

将红色作为自己的民族称谓,中国人对于红色的喜爱可见一斑。所以诗仙李白在《赠宣州赵太守悦》里说:“赤县闻雷声,强项闻至尊。”所以后来的伟人毛泽东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里感叹:“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周代以后,汉代亦为火德,其色为赤。《汉书》:“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尚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汉武帝出生前,景帝梦见一头红色的猪从云中降下来,一直进入宫中的崇芳阁。景帝一下子惊醒,来到崇芳阁,抬头一看,果然空中有一条红色的龙腾云驾雾,宫里的嫔妃们也看见崇芳阁上有红色的云霞蒸腾覆盖,红霞散去,只见一条红色的龙在宫中的梁栋之间盘旋回转(《太平广记》卷三《汉武帝》)。几乎每一位皇帝都会附会出一段此类关于色彩的神秘故事,红色从而演化成高贵、尊严的意义。古代宫殿室内色彩以红色为主色调,帝王宫殿叫丹墀、朱阙、丹楹等,象征喜庆和富贵。 [7] 不仅建筑如此,明朝还规定,凡专送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相似的制度,凡经皇帝批定的本章统一由内阁用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 [8]

传说中的吉祥鸟凤凰也是以红色为主,《艺文类聚》卷九十《鸟部上》云:“凤鸟多为赤色。鸾多青色。”《决录注》曰:“辛缮,字公文,治春秋谶纬,隐居华阴,光武徵不至,有大鸟高五尺,鸡头燕颔,蛇颈鱼尾,五色备举而多青,栖缮槐树,旬时不去,弘农太守以闻,诏问百寮,咸以为凤,太史令蔡衡对曰:凡象凤者有五,多赤色者凤,多青色者鸾,多黄色者鵷雏,多紫色者鸑鷟,多白色者鹄,今此鸟多青,乃鸾,非凤也。”当然这只是传说,据史书所载,鸾也有赤色的。许慎《说文解字》曰:“鸾,赤神灵之精也,赤色五采,鸡形,鸣中五音,颂声作则至,周成王时,氐羌献焉。” [9] 不管是鸾是凤,赤色多还是少,那鲜明的红是美丽而且高贵的。

三、历史故事:红色魔力
1.昂贵、奢侈的红色

在古代埃及,红色是一种昂贵的颜色。

红色纺织品染料的繁荣据说是历史上有关奢侈的一个章节——提取1克色素需要一万多只紫螺,有人以今天的价格算,给1公斤的毛织物染色就需要7000马克。红色意味着多么奢侈的生活。为了能提取这点紫红色颜料,人们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奴隶们收集千万个紫螺,把它们捣碎,煮成汤汁(紫螺的红色颜料来自它小小的性荷尔蒙腺)。 [10]

在古罗马,作为一种特殊的颜色,红色的命运也大致相同。只有极少富人能用得起这种昂贵的色料。红色最初只出现于最高元老院,最高元老常常身穿一件红色斗袍,后来一些富人开始效仿,并且逐渐流行开来。最高贵的红色是普紫红(紫红色),国王加冕的披风、红衣主教、高等法官的长袍都是普紫红。普紫红出自经干燥处理后的母虱子(也叫胭脂虫),形体如豌豆般又圆又大,吸附在树叶上并产下充满红色汁液的卵。1公斤红色染料大约要14万个虱子,得用木制的刮刀从树叶上把它们刮下来。虱子干燥后被磨碎成为红色的粉末。1公斤用虱子制成的颜料可以印染10公斤的羊毛。这种颜料的生产相当辛苦,价格也相应地昂贵。 [11]

新石器时代,人们开采了西洋茜草,它成为另一种红色染料。此染料产生于根部,剥掉根部的皮,中间的心是黄红色的,干燥后变为鲜亮的红色,碾碎后便可用于印染,还可以加工成印染纺织品的染料和绘画的颜料,艺术家作画的颜料中一直都有这种西洋茜草制成的红色。

胭脂红、茜草等都是媒染式的染料,中世纪人们使用的媒染剂有:明矾、苛性钾溶液、尿液等,用于制造红色染料的明矾必须从埃及和土耳其进口,这是红色面料为什么一直如此昂贵的另一个原因。

2.为“红色”而战

中世纪的贵族因为相信红色可以赋予人以权利,因而禁止臣民使用红色,如果有人胆敢穿与他身份不符的红色衣服,就会被处以死刑。此时,只有贵族才允许穿红色长袍:前面开岔的大衣,有钟形的褶裥,宽大的袖子,人们称它为“绍帛”,它是中世纪典型的服装。身份低微的人穿的“绍帛”看起来就很低微,廉价的染料和面料,布料用量较少——长度只到臀部且没有袖子。其实,在中国,红色服饰也同样意味着高贵。《诗经·七月》:“我朱孔阳,为公子裳”。《礼记·月令·孟春三月》:“天子居明堂太庙……衣朱衣,服赤玉”。中古时代以朱赤为高官之服色也与此一脉相承。

1524—1525年德国的农民战争中,奋起反抗贵族剥削的农民们就是要求拥有穿红色“绍帛”的权利——这是提高社会地位的标志。起义失败,农民进而丧失了更多的权利。 [12]

此后,无论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大雅格宾派所戴的红帽子,还是意大利志愿军的红色衬衣或者别在扣眼的红色丁香花,红色都作为第一颗信号弹宣告了战争的决心。

红色作为古罗马战神马尔斯的颜色成为红旗最初的意义。红旗也就是所谓“血旗”,最早在罗马军队里使用,升起红旗战斗的信号,意味着准备流血。这种象征意义一直延续至今,很难想象一支军队的旗帜只有蓝色、绿色或者其他颜色而没有红色。红旗迎风飘扬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给予人们力量。

四、文化与象征
1.红色与女性

在中国,红色是中国女性的最爱,几乎成美女的代称,红颜、红楼、红妆、红粉、红袖、红娘、红泪等等都是关于女子的美好词汇。

“红泪”指女子流下的眼泪:“应恨客程归未得,绿窗红泪冷涓涓。”(李郢《为妻作生日寄意》)。

“红妆”原指女子盛装:“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后泛指美女:“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红粉”一开始指女子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雾冷侵红粉,春阴扑翠钿”(杜牧《代吴兴妓寄薛军师》),后泛指女子,如红粉知己。红粉与红妆有时可以互指:“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满江红·暮春》)。1994年,李少红导演的女人故事《红粉》获得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优秀单项奖视觉效果“银熊奖”。

“红娘”本是《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婢女,她促成了崔莺莺和张生的结合,后来民间便把热心促成别人姻缘的人亦称红娘。

在白居易的“《霓裳》奏罢唱《梁州》,红袖斜翻翠黛愁”(《宅西有流水墙下构小楼偶题五绝句》)广为流传之后,“红袖”又可借代艳妆女子,于是就有了“红袖添香好读书”之句。

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红楼”,指的是富家女子住所。“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韦庄《长安春》)。

在众多红色的女性词语当中,最一目了然的就是“红颜”——当然指女子娇媚的容颜,是当之无愧美女的代称:“夫何美女之烂妖,红颜晔而流光”(曹植《静思赋》),但之后,可能因为美丽易碎,红颜常与薄命搭配:“争奈她泪血纷纷如霰,红颜薄命,古今常见”(明代沈鲸《双珠记·真武灵应》)。2005年女导演李玉的同名电影《红颜》,讲述的也是美丽女子曲折的命运与叹息。

2.红色与爱情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与“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红豆词》)揭示了红豆相思的真义。“红豆”的词义的重心是红而不是豆,它又叫相思豆、相思子、红漆豆、鸳鸯豆、郎君豆,在以上这些词里,红被替换成它的象征意义:相思或者爱情。“红丝”则是夫妻美满幸福的象征,红丝待选喻择妻,元代高明《琵琶记·奉旨招婿》:“屏间孔雀人难中,幕里红丝谁敢牵”。

“红像蔷薇任性的结局,红像唇上滴血般怨毒……”张国荣有首歌名字就叫做《红》,而他主演的电影《红色恋人》的一张海报上写道:红是爱情唯一的原色。

红色是爱情的颜色。德国人爱娃·海勒在她的色彩调查中得出跟东方一样的结论,这不足为奇。奇怪的是另一个结论:红色竟然也是代表仇恨的颜色,而且远远高于黑色。

爱情:红色70%,粉红(8%)。

激情:红色54%,紫色12%,橙色7%,黄色6%,金色5%,粉红5%。

仇恨:红色47%,黑色23%,绿色7%,灰色6%,橙色5%。

愤怒/生气:红色55%,黑色15%,橙色8%,紫色8%,绿色6%。 [13]

从色彩象征意义的历史来看,红色本来就有复杂、曲折的历程,这源于它的两个基本经验:血与火。它既是耶稣用来洗涤和拯救世人灵魂的自身之血,又是被玷污的肉体和罪孽。所以从爱情到仇恨,所有令血液沸腾的情感都与红色有关。红色是正面与负面各种激情的象征色。这种象征意义背后隐藏着真实体验:人们因为尴尬或者热恋而脸红,这是因为害羞、激动或者愤怒,血会涌上头部。

红色之心是爱情最常见的表达,而有关“心”这个形状的产生的说法之一是:她来自洞穴女人赤裸的臀部 [14] 。将美妙的心所在的上半身与丑陋的下半身联系起来未免有些唐突和粗俗,但却是事实。红色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性与性爱。

性:红色48%,紫色14%,粉红色11%,黑色6%,黄色5%,橙色5%。

性爱:红色63%,粉红色12,黑色9%,紫色8%。 [15]

3.禁止的色彩

红色常伴随着火灾、战争、事故、流血、受伤、恐怖和死亡,又有痛苦、愤怒、紧张感,因此被看做是危险、灾害、爆炸、愤怒、恐怖的象征,它使人易注目、易警觉,常用于信号色。

在一次关于色彩的调查中,表述危险和禁止这一心理效果时,红色大大超过其余颜色高居榜首:

危险:红色43%,黑色24%,橙色12%,黄色11%。

禁止:红色33%,黑色27%,紫色14%,褐色6%,黄色6%。红色在人们心里象征禁止,象征道德禁止的意义是随道路交通而来的。 [16]

全世界为什么使用统一的交通信号灯?用红灯表示禁行是因为红色最亮?

白日光线下最亮的色彩是黄色,次之红色,再次绿色,然后是蓝色。黎明或者黄昏时,绿色的能见度最大,黄色次之,然后是蓝色,最后才是红色。

为什么人们不按色彩亮度的客观规律来选择交通信号灯呢?这是因为,黄色虽然明亮,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信号灯几乎无法与街道上的路灯、汽车尾灯区分开来。同样的理由,蓝色也不能作为信号灯,因为在白天,蓝色的灯跟天空的颜色没有反差。夜晚,绿灯的远距离能见度高于红灯,但是白天它又与绿树混淆不清。无论在白天还是在夜晚,红色都是最不自然的色彩,因此它在天空和自然环境里都能脱颖而出。所以,一种色彩是否被采用或者如何被采用,不仅仅依赖色彩本身,还要依赖它在周围环境中的效果。

而交通信号灯的象征意义因为深入人心而被转移到其他范畴。红灯象征危险。所有的警报、紧急开关都是红色,手术室、录音棚的灯如果是红色表明禁止进入。国际上通用的禁止指示标均包括三个视觉符号,一道红边,一道红色斜杠,还有所有指示牌都是圆形。

五、绘画和影视红色运用举例
1.杨·凡·艾克

有人认为,杨·凡·艾克《包着红头巾的男子》(图1.1)第一次肯定了油画是对色彩进行再创造的最为完美的形式。这个作品里,相当引人注目的大块红色头巾突出了人物脸部的线条,眼部的皱纹和眼线位置的每一个细部,都表现得相当细腻,观者似乎能从主角的眼神看透他内心深处的思想。头巾皱褶的交会处具有完美的透视结构,搭配光线的运用,令人物相当具有真实感。这幅肖像画的主角身份是个谜,有人认为这位男子是杨·凡·艾克的上司或是一位权要,也有人认为他是一名富商, [17] 所谓权要和富商的猜测,和这块曾经代表特权的红色头巾不无关系。

图1.1 《包着红头巾的男子》

图1.2 《卡农的圣母》

杨·凡·艾克画过多幅以圣母和圣婴为主题的作品,《卡农的圣母》(图1.2)中,位于画面正中央的是坐在宝座上、披着红长袍的圣母,圣婴坐在她的腿上,她的左右两边分别是圣·多纳基和正在介绍捐赠者的圣·乔治。圣母宝座上的小雕像,一个是杀死阿佩尔的坎恩,另一个是猎杀狮子的圣松。而圣母身披的巨大红色披风毫无疑问地成为视觉中心。

2.马蒂斯

《红色的和谐》(图1.3)画面的色彩极其有限,且基本都是纯色。高度精炼的色面组合,使该画获得强烈的色彩效果。马蒂斯的简化天赋,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示。他曾说:“色彩从来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色彩的泛滥造成了色的无力。然而色彩只有经过精心安排,只有符合艺术家的强烈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18]

在这幅画上,室内红色构成全画的基调,一块没加调和的红色块限定了房间内部的空间。红色占画面5/6成为基调,所有不同形状的色彩都是在红色的统摄下来安排自己的存在。与红色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左上角1/6的绿色和蓝色,而窗框的黄色和橙色,则使这一对比稍稍地得以缓和。纯净的色彩,使这幅画显得明丽而静雅。尽管热烈的红色在画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但冷静的蓝色却仿佛是一个休止符,使画面色彩的情绪回落下来。全画给人以梦幻般清纯、宁静的感受。观赏这幅画,如果只是看黑白的图片,那将一无所获。

《红色画室》(图1.4)(191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把单纯的、统一的色彩原理又大大地推进了。

单一的红色包裹住整个画室空间,并成为墙壁、地板及几乎所有家具的颜色。画中虽然是一种不妥协的红色,但因成了一种色调,让人感觉似曾相识。本来,他想画成实际的蓝灰(画师本身的颜色),但一旦在画面上涂上这种颜色,它所产生的色感,不符合他的“情感”,即站在这画室里的感觉。于是颜色变为红色,尽管十分抽象,却有助于表现充满屋内的一种特别的、柔和的、均匀的光线。深浅不一的色调淹没在层次不一的色彩之中,窗户边的大画是高调的粉红,表现反射光所具有的特征;颜色较深但浓淡仍然不一的粉红和淡玫瑰红色,表示的则是作为背景的墙上的其他画作的较为柔和的反射光。 [19]

图1.3 《红色的和谐》

图1.4 《红色画室》

一条白线与画面成一角度向里延伸,与第二条差不多和画面平行的线相交,便形成了房间的一角。桌子、椅子、碗柜和放雕塑的架子都是用白线勾出轮廓线。左边亮得近乎白色的窗户使得红色呈现一种黑色感,而且在画室内很多物体明亮的辉点上再次出现,使得红色与白色成为画中的主要对比色。

《红色的画室》标志着马蒂斯自己的立体主义形式的开始,这种物体被扁平、正面化了的几何简化形式,在后来的几年中一直吸引着他。

3.《红色沙漠》 [20]

作为最能表达人的感情的一种造型元素,色彩可以作为语言直接表达思想。电影《红色沙漠》就是经典的例子。

和安东尼奥尼的其他影片一样,故事很淡,只有一个女人在城市里漫游。女人濒临精神分裂的边缘,她病态地渴求着温情与爱抚。所谓红色沙漠,就是“一片鲜血淋漓的沙漠,上面布满了人类的尸骨”。

红色,核心色彩,代表着压抑、病态的情欲。

黄色的工厂喷出的浓烟,阴郁冰冷蓝色的墙、安全帽,巨大的黑色死亡意象的船体……规定了感情的色谱成为安东尼奥尼轻易控制的调色板。因为大胆的、反现实主义色彩的使用,《红色沙漠》被称为“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

4.《红色小提琴》(Red Violin,导演:弗朗索·吉拉德,1999年)

17世纪,意大利,制作大师尼古拉·巴索蒂正在制作一把小提琴。这是一个父亲献给一个新生命的礼物,红色小提琴因爱而生。

作为预言的纸牌,第一张,是月亮。“这意味着你会活得很长,生命充实而丰盛。”女巫对孕妇说。但这个母亲和她的新生儿一起死去,红色小提琴怀恨完成。

如女巫所言,附着红色诅咒的小提琴开始了它漫长的旅程:意大利未出世的婴儿、维也纳神童、牛津天才作曲家、“文化大革命”中的上海女干部……

那是怎样的爱情和怨恨,无论西方东方,无论男人女人,无论谁,得到它都注定爱上它,为它付出代价,甚至为它死。因为这里的红色,是三个世纪前那个女人的血的颜色和味道。

5.《红色禁恋》(又译《红字》,导演:罗兰·乔菲,原著:霍桑,美国)

还是17世纪,安息日。一个女人(黛米·摩尔饰)和一个男人在去教堂的路上相遇,她的马车陷在泥里,他帮助她,邀请她与自己同骑。一个有夫之妇和一个牧师的故事。《红字》的英文书名是“The Scarlet Letter”,表示红色大写字母“A”(adultery)“通奸”的意思。

当女人在人群中仰望那个高高在上激情演说的人,那种致命的吸引力是注定的。无论革命者还是布道者,中间的激情和神秘是一致的。那个不肯说出爱人名字的女人,一直带着那个鲜红的耻辱标记“A”,面对敌视,她始终很勇敢。这个改编自名著《红字》的影片,被公认为失败的名著改编,情节、人物名字都和小说一样,只是结尾好莱坞化了,它不能让观众不高兴。

6.阿尔莫多瓦的《高跟鞋》

阿尔莫多瓦的《高跟鞋》用大量红色贯穿整部影片,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有红色出现,如红色的妆面,红色的服饰,就连道具都具有鲜明的巴洛克风格,这些大量的、饱满的红显然是导演刻意为之。

影片一开始,就是女儿穿着高跟鞋坐在机场等候已经成为名人的母亲的归来。镜头在高跟鞋上停留片刻,紧接着就看见了母亲,同样也穿着高跟鞋。同样是高跟鞋,母亲的是纯正的红,女儿的则偏淡。

红色是母亲的代表色,服装、化妆更是如此,母亲大红外套、大红帽子,还有红色唇膏,女儿则是白色的套装与自然的唇红。二人色彩对比,母亲风头大大盖过女儿。

片尾,女儿推开母亲房门,从皮包里拿出红色软布包裹的手枪,递给病榻上垂死的母亲并让其留下指纹,两个人都没有涂唇膏,保持自然的原始状态,甚至有些惨白。这是母亲能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替女儿顶罪。女儿应母亲要求拉开窗帘,外面是一双红色高跟鞋。高跟鞋再次被导演刻画为爱的象征物——因为母亲清脆的高跟鞋是女儿童年最美的声音。“高跟鞋是埋在母女之间的感情,母亲的离去,也就是高跟鞋的离去。”这一场戏,女儿的衣服变为红色,女儿终于成为“母亲”,她们相拥在一起。

红色在影片中的结尾再次表明导演的女性主义立场:男人只是女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是附属品。那种生命、爱情的颜色,那些或艳丽或暗淡的红,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里,属于且只属于女性!

7.《红气球》(Ballonrouge Le,导演:Albert Lamorisse,1956年,法国)

影片始终以红色气球作为线索来贯穿整个影片。它是男主角帕斯卡这个身体弱小的小男孩手中的一个道具,一个玩伴。

红气球在画面上被表现为一件正常、可爱的小物品,可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导演运用视觉角度刻意加大了气球的体积。气球是红的,帕斯卡是灰的。气球是活泼的,帕斯卡是孤独的。帕斯卡的小身体与硕大的红气球形成了巨大对比,在这种对比中,孩子和他手里的气球,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纯真最感人的组合之一。

最后,红气球追随着小男孩乘坐的公车,长长的跟拍中,经过路边的人群、店铺、各种建筑物,前景的红气球穿梭其中,与背景里这些一掠而过的人群和景物形成对比与交流。运动与静止,红色和灰色,梦幻与现实,灵动可爱的红气球在巴黎的街道上一路奔波,有如跃动的音符在苍白的纸面上跳跃起伏,令人难忘。

8.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 [21]

红夹克、红交通灯、红商店招牌、红救生员外衣、红广告牌……红色。这便是许多人无限热爱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

影片《红》(又名《红色情深》)讲述日内瓦女大学生瓦伦蒂与一位青年律师还有一个退休老法官之间的微妙故事。作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的终结之曲,前两部所呈现的那种痛失、忠诚、背叛、遗弃、追逐等人性话题,延续到《红》里面,就都应该有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红色作为影片名,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象征色彩,代表博爱。虽然《红》里的红代表博爱,但是电影给人最强烈、最原始的感受不是博爱而是孤独,电影里每一个人都那样孤独。

女主角瓦伦蒂对电话里多疑的男朋友说:“昨晚我觉得好孤单,我抱着你的(红色)夹克睡。”她的寂寞在她忧郁的脸上一览无余,并被放大在口香糖广告牌上,定格于街头。只要有风吹过,瓦伦蒂的红色寂寞就轻轻摇动、微微颤抖。年轻的法官奥古斯特也是寂寞的,虽然他有红色的吉普车和一只狗。老法官无疑还是寂寞的,不然他不会以窃听别人的隐私来保持与世界的联系。老法官的孤独也表现在他与那条狗的关系上,狗在西方电影中也是常见的孤独符号。人需要一只狗来填补内心的孤独与空虚,但老法官却连狗都不要了,孤独成为他独自的精神享受。导演在表现老法官的孤独时还有相当有力的一笔:他的家门从来不关,甚至还提醒离去的瓦伦蒂不要关上大门。而一个永远敞开的大门并没有为老法官迎来什么客人以消除内心的孤独,他依然只能以窃听别人的隐私来保持和外界的联系,直到瓦伦蒂出现。他寂寞的最悲哀处在于:他已没有时间了,他已没有能力了。

以红布为背景的巨幅广告在大街上展示出来,画上瓦伦蒂的脸被映得绯红。当我们看到这温暖的红色,却会想到孤独。整部影片对于红色(温暖)的运用十分慎重、节制,只是出现在一个女主角的大幅广告牌以及其他一些可以帮助刻画人物的道具上,因而显得珍贵。红色是温暖的颜色,表达的是对爱的渴望。以孤独的状态来表现博爱的主题,来表现博爱对心灵拯救的主题,导演的意图就是这样。“红色象征记忆,象征对某人的需要”,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此说。

红色还代表着爱和生命,笼罩着暖红光环的瓦伦婷正是老法官生命的色彩。在三色之中,红是最为强烈的色彩,是血液的颜色,代表了生命本身。用来表达爱的玫瑰,也是红色的。爱与生命,诞生与消逝都属于红色,人们敬畏它,也深深热爱它。玫瑰有刺,血既是生命诞生的象征,也是死亡的象征。有时人们最为痛苦的东西,恰恰是人们深爱着的东西,谁也躲不过去,在这种矛盾所带来的剧烈内心冲突中,红色有时显得极为暧昧和混沌,大多数出现在一些阴沉清冷的背景之中,如那幅广告,瓦伦蒂的脸在大红的背景中竟显得有点忧郁,嘴角微张一个弧度,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

图1.5 电影《红》

当片尾的字幕缓缓拉起,最后一个镜头中,眼神忧郁的瓦伦蒂与奥古斯特终于站在一起。她不知看到什么,微微向一旁侧过脸去。与此同时,一个穿着红色救生衣的救护员从瓦伦蒂身边擦肩而过。就在这一瞬间,画面作最后的定格。救生衣的那一片红色得以停留在瓦伦蒂身后。紧接着镜头缓缓前推,旁边的奥古斯特被排除在画面之外,只剩下瓦伦蒂的一个侧影和她身后那一大片红色——和高高悬挂在大街上的那个口香糖广告几乎一模一样,也是瓦伦蒂的一个侧影,也是如此忧郁的眼神,也是用这种眼神注视着面前那一大片象征着博爱的红色。

这红色,正如同一朵象征生命诞生与陨落的隐喻之花,让人在《红》的影像背后、小径深处,苦苦徘徊,寻觅爱的真谛和生命的答案……

注释

[1] 〔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52页。

[2] 〔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3] 易思羽主编:《中国符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26页。

[4] 转引自易思羽主编:《中国符号》,第425页。

[5] 转引自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28页。

[6] 转引自易思羽主编:《中国符号》,第425页。

[7] 易思羽主编:《中国符号》,第426页。

[8] 魏陈静:《紫禁城建筑的色彩学》,北京科技报,2004年。

[9] 易思羽主编:《中国符号》,第426页。

[10] 〔德〕哈拉尔德·布拉尔姆著,陈兆译:《色彩的魔力》,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11] 参见〔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文化》,第39页。

[12] 〔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文化》,第38页。

[13] 〔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文化》,第33页。

[14] 〔德〕哈拉尔德·布拉尔姆:《色彩的魔力》,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15] 〔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文化》,第33页。

[16] 〔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文化》,第38页。

[17] 许丽雯主编:《你不可不知道得300幅名画》,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第6页。

[18] 〔美〕杰克·德·弗拉姆编:《马蒂斯论艺术》,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65页。

[19] Bridget Riley:《对画家而言的色彩》,参见特列沃·兰姆,贾宁·布里奥编:《剑桥年度主题讲座:色彩》,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20] 《红色沙漠》,导演/编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大利,1964年。其详细色彩分析见本书《电影色彩的象征》一章。

[21] 中国传媒大学2005级摄影高职的肖纯对《红》的读解也有所贡献。 aZfFBfvyL/T/rYaOCSkOOGkFy3dnK5trLNlBwaW3v5QkVmxnBOmfOC7uRBhMF2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