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分期的依据是什么?多年来流行以社会发展史的分期作为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如奴隶社会文学、封建社会文学、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学等等。这种分期,适用于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文学史,便于说明文学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有其优点。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分期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不便于揭示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何况中国古代社会的分期仍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对社会分期的不同看法必然会带到文学分期中来,使文学分期难以得到坚实的基础。因此本书转而探寻其他的分期标准,把注意力放到文学本身的演化上来,这就很自然地要把文学体裁的演化突出起来。
在中国古代文学里,文学体裁的演化,不只是语言形式的演化,它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以及社会习俗、文化心理的变化密切相关,和政治生活也不无关系。诸子散文的兴盛,与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有直接关系。赋的兴盛,与统一的汉帝国的建立有重要关系。白话小说和戏曲的兴起,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娱乐要求有很大关系。以文学体裁的演化为依据,划分文学发展的时期,所得出的结论,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这比生硬套用社会发展史的分期似乎更好一些。
文学体裁的演化,是文学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某一个时期文学的繁荣,往往是和某一种体裁的成熟联系着,并以它为标志的。诗之于唐、词之于宋、曲之于元,就是例证。进一步说,一种文学体裁的成熟,往往带来一个时期文学的新局面。小说的成熟对中唐文学的影响不言而喻,杂剧的成熟对元代文学的影响显而易见。某一个时期由哪一种文学体裁占据主导地位,则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时期文学的面貌。或雅或俗,或铺张扬厉,或绮错婉媚,莫不与体裁有关。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相对稳定的体制,都有惯用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因此,尽管运用这一体裁的作家个人风格各异,但大体上看来仍有区别于其他体裁的某种特定风格。汉赋之铺张扬厉决不能移之于令词,话本小说的俚俗也决不能移之于骈文。古体诗写得再怎么通俗也写不出散曲的味儿来,七言歌行写得再怎么古奥一般也不会比四言的颂诗更古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体裁是语言形式的凝固。研究文学的发展,抓住文学体裁的演化这个环节,应当说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在中国文学里,体裁的演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它的发育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一样。成熟期一般说来比较短,犹如鲜花之盛开,在一段较短的时间里集中出现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充分发挥了这种体裁的各种潜在的表现力,使后人难以继续有所作为,而只能在追慕之余进行模仿,于是这体裁也就衰老了。作家们欲有所作为则转向另一种正在发育着的体裁,去试验,去探索,在使这种体裁成熟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创作趋于成熟。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家往往集中出现于某一时期,而另一个时期则相对沉寂,就像潮水的涨落一样。要就是群星灿烂,文质炳焕;要就是晨星寥落,文坛寂寞。开元、天宝大约五十年,出现了多少优秀的诗歌能手;而在杜甫逝世之后,韩愈、白居易走上诗坛之前的这段时间,诗坛则又显得十分平庸。中唐人在传奇小说的写作上,并不十分在意,却能写出《李娃传》、《霍小玉传》之类卓绝千古之作。而一到晚唐,传奇的创作就黯然失色,到了宋代简直是在苟延残喘了。盛极则难继,这情况是不难理解的。当然这里有社会的原因,但文学体裁本身演化的规律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种文学体裁的成熟期,相对说来成为一名大作家的可能性就大些;生活在一种体裁衰老之后而另一种体裁尚未成熟之时,要想成为一名大作家就困难得多,尽管他有足够的才情。
第二,各种文学体裁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一种体裁成熟之后,欲求新变也往往靠着引入其他体裁的特点。就好比植物学用杂交的方法培育新的品种一样,引入其他体裁的某些风格特点,往往会给趋向衰老的体裁带来活力。汉代的大赋经过三百余年,到汉末已趋于凝固。引入诗歌的抒情特点发展起来的抒情小赋,又给赋这种体裁带来新的局面。到南朝随着骈文的兴盛,又引入骈偶、声律的技巧,发展为骈赋,再一次为赋带来生机。词发展到北宋中期已经成熟,如何进一步发展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苏东坡以诗为词,周美成以赋为词,南宋初年的辛稼轩以文为词,各自为词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使词这种体裁又得以保持其发展的旺盛势头,继续繁荣了一二百年。从文学体裁之间互相渗透,吸取新鲜血液,维持其青春的活力这个角度来看,散文吸取诗歌的长处,演化出骈文,是值得欢迎的事情。
第三,新的文学体裁往往是从民间孕育产生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词、曲、白话小说都是如此,骚体可能也是如此。一种新的文体先在民间流行,继而引起文人的注意,学习、尝试,然后成为文人中间流行的新体裁。在文人已广泛学习并进行加工改造的时候,也就是这种体裁最富于活力的时候。再继续发展,可能体制越来越严密,格律越来越讲究,这种体裁遂也凝固起来停滞下来,变得衰老了。这时一些勇于探索的作家遂又瞩目于另一种民间文艺的形式,开始了另一种学习、尝试、创新的过程。由诗转向词,由词转向曲,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