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毫无疑问,“五四”作家和被他们称为“老新党”的“新小说”家有很大差别——从思想意识到具体的艺术感受方式。但我仍然把梁启超、吴趼人、林纾为代表的“新小说”家和鲁迅、郁达夫、叶圣陶为代表的“五四”作家放在一起论述,强调他们共同完成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这里没有贬低“五四”小说的开创意义或拔高晚清小说的历史地位的意图,而是强调这两者的历史联系。“五四”作家并不讳言他们接受“新小说”的影响。林译小说曾经诱导一大批后来成为“五四”主要作家的青年学生倾心于外国小说 (62) ;梁启超的“小说改良群治”主张与“五四”作家的“文学为人生”论不无联系 (63) ;吴研人、李伯元、刘鹗、曾朴的小说更是“五四”作家讨论的主要对象, (64) 尽管评价不无偏颇;鲁迅、周作人模仿过林纾、梁启超、陈冷血的译笔; (65) 刘半农、叶圣陶更是从“新小说”阵营中冲杀出来的猛将……把这两代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目的是强调他们或多或少接受西洋小说影响,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背离传统小说,开始寻求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

从纯文学角度考虑,晚清一代作家是不幸的。既没有明清小说独具一格的成熟,又没有“五四”小说前途无量的生气,即使四大名著艺术上也相当粗糙;而且这种“粗糙”还很可能并非作家自身艺术才华的限制,而是探索者学步者不可避免的“蹒跚”。但从文学史角度着眼,这一代作家又是幸运的。谁要是想探讨中国现代小说与古代小说的联系与区别、研究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以及中国小说嬗变的内在机制,都不可能绕开这一代人。正是他们的点滴改良,正是他们前瞻后顾的探索,正是他们的徘徊歧路甚至失足落水,真正体现了这一历史进程的复杂与艰难。他们身上有太多的矛盾和缺陷,以致严重限制了其艺术探索的深度与广度;可也正是这些矛盾和缺陷,给研究者把握中国小说的转变(包括叙事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可靠的线索。在追寻这一代人的苦恼和欢乐的心灵历程时,我们可以明显把握到中国小说形式发展的脉搏。离开这一代人的努力,“五四”作家的成功就很容易被误解为只是欧美文学的移植。

在一个搬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的国度里,创造两个新词是一场大仗,输入几个标点符号也是一场大仗 (66) ,转变中国小说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当然更是一场大仗。不像白话文运动那样营垒分明,不难分辨刀光剑影;也不像新诗运动那样声势显赫,一时颇为引人注目。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始终静悄悄地进行——这是一场以读者以及作家自身审美趣味为对象的艺术革命。没有硝烟战火,也不曾掀起轩然大波,倒不是因为没有“对手”,而是在很长时间内双方都没有自觉意识到这一“转变”的重要性,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理论语言。没有宣言的革命 (67) ,可能容易被忽视,可也减少了不少不必要的阻力。这是一场在似懂非懂、半开半闭状态下完成的小说革命。因此,我更多关注那些体现作家矛盾心态的半成品,以及那些体现作家朦胧的艺术追求的半途而废的创新。正是这点点滴滴的自觉不自觉的创新,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转变虽则步履艰难,可也似乎顺理成章,以至时人不以此为一场小说领域中真正的革命。至于半个世纪后的今人,则更可能因梁启超等人为“开局突兀”这样今天连小学生都可能了解的倒装叙述赞叹不已而嗤之以鼻,忽略了“新小说”家艰辛的探索。那是一个充满创造与迷误、欢乐与痛苦的艰难而又令人神往的历史进程。并非每个时代的作家都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迎新送旧的“过渡的一代”。出作家出作品固然值得庆幸,影响整个小说发展方向无疑更值得注意——即使没有奉献出多少成熟的杰作。

在这里,中国小说拐了个弯,从此进入了新的河道——在本书的论述范围内,即指采用了新的叙事模式。不难想象,就在这转弯处,会有许多值得仔细辨认的先驱者的足迹、迷路者的身影与牺牲者的躯体。

————————————————————

(1) 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新青年》5卷1号,1918年。

(2) 《伊索寓言》明末有教会出的汉译本《况义》,1840年有广东出版的英文、中文、拼音对照的《意拾蒙引》。

(3) 参阅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1902年。

(4) 《点滴·序言》,《点滴》,北京大学出版部,1920年。

(5) 《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新青年》5卷1号,1918年。

(6) 茅盾说:“介绍西洋文学的目的,一半果是欲介绍他们的文学艺术来,一半也为的是欲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而且这应是更注意些的目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鲁迅则说:“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关于翻译的通信》)。

(7) 任公:《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1册,1898年。

(8)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五八,录自王晓传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作家出版社,1958年。

(9)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卷1号,1902年。

(10) 《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清议报》第63册,1900年。

(11) 伯耀:《小说之支配于世界上纯以情理之真趣为观感》,《中外小说林》1卷15期,1907年。

(12) 耀公:《小说与风俗之关系》,《中外小说林》2卷5期,1908年。

(13) 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中外小说林》2卷10期,1908年。

(14) 计伯:《论二十世纪系小说发达的时代》,《广东戒烟新小说》7期,1907年。

(15) 《日本书目志》卷十四,上海大同译书局刊。

(16) 清人昭梿:《啸亭续录》,录自孔另境编《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

(17) 《谭瀛室笔记》,录自《中国小说史料》。

(18) 郎坤不懂此一规矩,居然“将《三国志》小说之言,援引陈奏”,难怪龙颜大怒,下令革其职,“枷号三个月,鞭一百发落”(参阅《雍正上谕内阁·雍正六年二月》和奕赓《佳梦轩丛著管见所及》)。可就没人追问皇上又“从何处看得《三国志》小说”,何以一眼看穿郎坤引的是“《三国志》小说之言”?

(19) 老棣:《文风之变迁与小说将来之位置》,《中外小说林》1卷6期,1907年。

(20) 《小说新语》,《小说时报》9期,1911年。

(21) 《枕亚启事》,《小说丛报》16期,1915年。

(22) 宣传革命的小册子例外。据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称,《革命军》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印刷二十多版,发行一百一十余万册。

(23) 李泽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出版业》,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中华书局,1957年。

(24) 陆费逵:《六十年来中国之出版业与印刷业》,《中国出版史料补编》。

(25) 参阅表4。此表据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统计。统计时若一书数册同年出版,以一种计入;若一书分数册于数年出版,分别计入出版年度。重版不计。

表 4

(26) 东海觉我:《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小说林》9期,1908年。

(27) 参阅附录一《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与叙事模式的转变》。

(28) 《变法通议·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时务报》第3册,1896年。

(29) 参阅《新教育》5卷4期(1922年)刊登的《全国历年公私立小学校学生数表》、《全国各等学校学生数表》。

(30)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

(31) 《洪罕女郎传·跋语》,《洪罕女郎传》,商务印书馆,1906年。

(32)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商务印书馆,1905年。

(33) 《钦定高等学堂章程》(1902年),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

(34) 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中《学堂生活》一文云:学校“一星期中五天上洋文,一天上汉文”,可学生只是把洋文当敲门砖,洋文照样学不好。

(35) 参阅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第54—55页、230—234页,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再版;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译本第35—43页,三联书店,1983年。

(36) 赵景深:《现代作家生年籍贯秘录》(《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年)从文研会会员的入会志愿书中抄录134号后23人简历,其中注明懂一门以上外语的有20人,余下3人中起码欧阳予倩懂日语。

(37) 耀公:《小说发达足以增长人群学问之进步》,《中外小说林》2卷1期,1908年。

(38) 参阅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老棣:《文风之变迁与小说将来之位置》、佚名:《读新小说法》等。

(39) (40) 佚名:《读新小说法》,《新世界小说社报》6—7期,1907年。

(41) 据高觉敷主编《中国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统计,从1900至1918年共出版心理学译、著三十种。

(42) 参阅1913年颁布的《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课程标准》。

(43) 《批评与梦》,《文艺论集》,上海光华书局,1925年。

(44) 《文艺赏鉴上之偏爱价值》,《创造周报》14号,1923年。

(45) 《风子》,《监狱》,上海光华书局,1927年。

(46) 沈雁冰:《人物的研究》,《小说月报》16卷3号,1925年。

(47) 《变法箴言》,《经世报》第1册,1897年。

(48) 《精神教育者自由教育也》,《自由书》。

(49)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

(50) 李鸿章:《选派幼童出洋肄业应办章程折》。

(51) 《总理各国事务奕䜣等奏折》(1881年)。

(52) 参阅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汪一驹《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

(53) 《教育泛论》,《游学译编》9期,1903年。

(54) 蔡元培:《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会词》,《教育杂志》4卷6号,1912年。

(55) 金一:《女界钟》,1903年。

(56) 《绍兴同乡公函》(铅印本,现存绍兴鲁迅纪念馆)。

(57) 《学堂生活》,《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附录。

(58) 《关于“创作”》,《北斗》创刊号,1931年。

(59) 爱·摩·佛斯特:《小说面面观》中译本第146页,花城出版社,1981年。

(60) "Subj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rchiv Orientální, 25, 1957.

(61)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62) 参阅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杂谈名人》、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周作人《知堂文集·我学国文的经验》。

(63) 参阅周作人《鲁迅先生纪念集·关于鲁迅之二》。

(64) 参阅《新青年》3、4卷上刊载的胡适、钱玄同讨论中国小说的一组书信。

(65) 参阅周作人《林琴南与罗振玉》、周启明《鲁迅与清末文坛》与陈梦熊《知堂老人谈〈哀尘〉、〈造人术〉的三封信》中引录的周作人的信(《鲁迅研究动态》,1986年12期)。

(66) 参阅鲁迅《忆刘半农君》,《且介亭杂文》,上海三闲书屋,1937年。

(67) 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周作人起草的《文学研究会宣言》都没有涉及小说叙事模式问题。 N0ESPu5gBfUsjFk4Z5wDC2a5qPAB+8V4BwgIJIr6Kz8QaRnPNR0z/7DeQC2mQFI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