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1]
《古诗十九首》

【说明】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其实大多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和思绪,但正因其普遍性,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感同身受。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魏晋时期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 [2] 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 [3] 望旧乡 [4] ,长路漫浩浩 [5] 。同心 [6] 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7]

【注释】

[1]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文选》。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还顾:回顾,回头看。

[4]旧乡:故乡。

[5]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6]同心:指感情深厚。

[7]终老: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沼泽地长满芳草。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回头眺望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着忧伤之情以至终老。

【导读】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练习】

一、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二、《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短歌行

曹 操

【说明】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慷慨悲凉,曹丕婉约情浓,曹植才华横溢。曹氏父子的创作,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曹操是汉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出身微贱,好权术,喜“刑名之学”。年轻时曾被当时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曾随袁绍伐董卓,后迎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军和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多才多艺,对音乐、书法、围棋都相当精通。他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歌吟,创作了不少出色的诗歌。“短歌行”是汉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

对酒当 [1] 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2] ,去日苦多 [3] 。慨当以慷 [4] ,幽思 [5] 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6]

青青子衿 [7] ,悠悠我心 [8] 。但为君 [9] 故,沉吟至今。呦呦 [10]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11] ?忧从 [12] 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 [13] ,枉用相存。契阔谈宴 [14]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15] ,何枝可依?山不厌 [16] 高,海不厌深。周公 [17] 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

[1]当:对着。或以为是“应当”,亦可。

[2]朝露:早上露水日出即干,形容人生短促。

[3]去日:过去了的日子。苦:苦于。

[4]慨当以慷:即慷慨,形容歌声激昂不平。

[5]幽思:深藏的心事,指统一天下的功业。幽,一作“忧”。

[6]杜康:相传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7]青青子衿(jīn):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衿:衣领。这里用《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成句。

[8]悠悠我心:使我心中长久地思慕。

[9]君:指所思念的人才。

[10]“呦呦”四句:《诗经·小雅·鹿鸣》首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里取其成句,意思是说鹿得艾蒿而欢快地发出呼叫同伴的呦呦声,我高兴地奏乐设宴来娱乐我的嘉宾。苹:艾蒿。鼓:弹奏。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笙:一种管乐器。

[11]“何时”句:那明月的运行什么时候可以摘取?掇(duō),取。

[12]“忧从”二句:我的忧思出自内心,也是不会断绝的。

[13]“越陌”二句:越过田间纵横的小路,劳你远道而来问候我。应劭《风俗通》引古谚:“越陌度阡,更为客主。”陌:田间东西向的小道。阡:田间南北向的小道。枉:枉驾,屈就。用:以。存:问候,探望。

[14]契阔:聚散、合离。谈宴:畅谈欢宴。

[15]匝(zā):一圈。此处以乌鹊在月夜寻不到归宿,比喻当时的人才都在寻找依托。

[16]厌:嫌。

[17]“周公”二句:传说周公唯恐失去天下人才,凡有士人来访,他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这两句说自己要以周公“一饭三吐哺”的精神虚心对待贤才,就会得到天下人的衷心拥戴。周公: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为宰相。哺:嘴里嚼着的食物。归心:心向自己归拢。

【译文】

对酒当歌,叹人生几何?生命短暂,就像早晨的露水;过去的日子,有多少艰难困苦。慷慨激昂,深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醇酒。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只是为君之故,使我沉吟至今。鹿儿呦呦和鸣,在那原野食苹。我有贵客嘉宾,宴饮弹琴吹笙。

明亮的月亮啊,何时可以摘取?禁不住忧从中来啊,此情难以断绝。越过田间纵横的小路,劳你远道而来问候我。聚散离合,畅谈欢宴,心念旧恩。

英才豪杰,就像这乌鹊寻找归宿,哪里是他们最好的依托?大海不辞细流,高山不厌其高。我渴求贤才,永无止境。我要以周公吐哺的精神礼贤下士,以使天下贤才归心。

【导读】

这首诗写作者在宴会上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和人生感慨,表达了渴望与天下贤才共同成就统一大业的心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作者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他感叹时不我待,大业未成;他希望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幽思”应该是实现统一大业的深沉思绪。

成就大业需要天下贤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中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作者引用此句,紧接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两句,就将意思转化为对贤才的渴望。“呦呦鹿鸣”四句,是《诗经》中诚恳热情欢宴宾客的诗篇,作者又信手拈来,表示自己期待贤者的热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又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月亮,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作者说:感谢远道而来的贤士们,你们越过纵横的小路,远道而来问候我,今日的宴会上,欢歌笑语念旧恩,深感快慰。可是作者知道,还有大批贤士尚在到处寻求依托,他们像南飞的乌鹊,择木而栖,绕树三匝,还没有最后选定归宿呢。于是,作者呼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大山不辞细土,故能成其高;大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深。我的求贤之心非常迫切,又永无止境。要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为了天下贤才,“一饭三吐哺”,使天下贤才都能够“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说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曾任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更低,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又入江州刺使桓玄幕,不久就因母亲孟氏卒而回浔阳居丧。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桓玄攻入京师篡位,改国号为楚。后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刘裕的参军。安帝义熙元年(405)八月,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就归隐了。他辞县令的原因,据《宋书》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随后就写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这个传说的可靠性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但流传甚广,并包含了一种精神在里面,成为文坛佳话。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的重大转折。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并写了大量的田园诗,在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陶渊明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又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儒家和佛家的思想。他对人生、历史、宇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陶渊明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是诗歌。他的诗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成就最高的是田园诗。像《归园田居》(五首)、《饮酒》(十二首)就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陶诗的艺术特色十分突出,情、景、事、理有机地融为一体,清新淡雅,平中见奇。陶渊明的散文创作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像《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有《陶渊明集》行世。

陶渊明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高度评价,甚至可以说很不受重视。刘勰《文心雕龙》根本没有提到他,钟嵘的《诗品》仅把他的诗列入“中品”。萧统是第一个发现陶渊明价值的人,在《文选》中收其八诗一文。他真正受重视是在唐代,李白、高适、颜真卿、白居易极力推崇陶渊明的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认真仿效其题材与风格。北宋时期,他的地位更高。苏轼追和陶诗达111首。

陶渊明对后代文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他是中国文人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文人在仕途上失意后,或是厌倦了官场后,往往到陶渊明这里找到寄托和安慰,找到平衡心理的砝码,找到自己的价值。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文人(包括士大夫)精神的堡垒。

《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后的第一年,即晋安帝义熙元年。

【原文】

少无适俗 [1] 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 [2] 中,一去三十年 [3] 。羁鸟 [4] 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5] 。开荒南野 [6] 际,守拙 [7] 归园田。方宅 [8] 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 [9] 堂前。暧暧 [10] 远人村,依依 [11] 墟里烟。狗吠 [12] 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 [13] 无尘杂,虚室 [14] 有余闲。久在樊笼 [15] 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1]适俗:适应世俗。韵:气韵。

[2]尘网:尘世如罗网。

[3]三十年:三十言其多,写其感受,并非实写。一说:当作十三年。作者从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

祭酒,至彭泽弃官,共十二年,次年写此诗,刚好十三年。

[4]羁鸟:羁束在笼中的鸟。

[5]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水潭。

[6]南野:一作“南亩”。际:间。

[7]守拙:谓守拙的本性,与世俗的机巧相对。

[8]方宅:住宅四周。方:旁。

[9]罗:列。

[10]暧(ài)暧:依稀不明。

[11]依依:形容炊烟上升,轻柔的动态。墟里:村落。

[12]“狗吠”两句:用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句意,稍加变化。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虚空闲寂的居室。余闲:闲暇。

[15]樊笼:关鸟兽的笼子,喻仕宦与尘网。

【译文】

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韵,我的天性本是热爱山林。没想到误落尘网之中,一去就是那么多年。笼中的鸟儿依恋从前的山林,池中的鱼儿思念过去的水渊。我在山野开荒种地,安贫守道回归田园。绕宅有十余亩土地,家里有八九间草屋。榆柳在屋后洒下一片荫凉,桃李在堂前开出明丽的花朵。依稀可见远方的村落,村落里炊烟袅袅升起。深巷中传来狗的叫声,桑树上响起鸡的鸣唱。门庭中没有尘俗杂事,虚室里有很多宜人的空闲。长久禁锢在樊笼里面,现在终于能返回自然。

【导读】

这首诗朴素自然,情景交融,理趣盎然,在一派淳真中含蕴着隽永的意味。

题目《归园田居》共有五个字,应细细品味。诗人何以要“归”?“归”向何方?从字面看,是“归园田”,“园田”指什么?是否仅指有形的“园田”?“园田”有没有寓意?“居”于“园田”之中,诗人的生活和心情如何?从“归”到“居”,诗人实现了一次怎样的人生转折?……品味题目中的这五个字,我们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引发许多的感想。

诗人之所以归园田居,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天性使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气质,我的天性本来是喜欢山林,热爱自然的。开头两句,似乎是在诗人心中盘桓已久,此时才终于脱口而出,这无异于诗人的人生宣言,是对自己本性的诗意概括。

热爱自然的诗人,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字说明,诗人出任为官,混迹世俗,是一个错误。一个“落”字,形象地表明了作者在“尘网”中的沉浮遭际。在诗人看来,“富贵非我愿”,步入世俗官场,不是升,而是“落”。世俗本来就是一张“网”,像陶渊明这样的人,在如此污浊的“尘网”中,自然是没有什么自由与幸福可言了。“一去三十年”,言其“误落尘网”的时间之长。作者从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至彭泽弃官,共十二年,次年写此诗,刚好十三年,故“三十年”亦作“十三年”。这里说“三十年”,是言其多,诗人厌恶尘俗官场的生活,度日如年,当然也就感觉时间之长了。

在“尘网”中沉浮了那么久的诗人,是多么依恋美好田园的生活啊!“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像囚在笼中的鸟一样眷恋着山林,像困在池中的鱼一样思念着水渊。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来形容自己思归之心切。“鸟”是陶渊明常用的物象,“望云惭高鸟”,“飞鸟相与还”,“众鸟相与飞”……“鸟”本是自由的,“鱼”也是自由的,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也。而如今,“鸟”被羁,“鱼”被困,其处境之窘迫,思归之心切,可想而知。

终于,诗人冲破罗网,完成了一次回归。他回归的地方是“园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田野中开荒种田,安贫守道,率性而生活,自由而逍遥,即使劳苦贫穷,也远比在尘网中的“囚禁”生活要适意得多。“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人回归到了田园,也就回归到了本我,回归到了本原,回归到了自然,回归到了守拙乐道的生活。

以上写“归园田”,下面写“园田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绕宅有十几亩土地,家里有八九间草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住宅后面生长着榆树和柳树,浓荫蔽日,洒下一片清凉。屋子前面整齐地排列着桃树和李树,春天开出满树的花朵,夏天长着繁茂的绿叶,秋天结出甘甜的果实。往远处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隐约之中能依稀见到远方的村落,炊烟袅袅,随风飘散。“狗吠深巷中”,狗在一声声地叫着,增添了环境的幽寂。桑树顶上,鸡在鸣叫,呈现出田园生活的质朴淳真。这是多么优美的景色啊!从诗人“闲庭信步”似的描写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的身影,感受到了诗人的心情。这样的景,这样的情,是那样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户庭中没有尘俗杂事,在虚空幽寂的居室中,有那么多的闲暇。“虚”字承“户庭无尘杂”而来,既写实,又言虚,既写环境,又言心情。这恰与“误落尘网中”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诗人禁不住高兴地唱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照应“一去三十年”,“樊笼里”照应“尘网中”,“返”照应“归”,“自然”照应“园田”。这些字眼,相互照应,相互生发,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返归”“守拙”“园田”“自然”等词语反复出现,耐人寻味。这实际上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当人混迹于世俗生活,离本我越来越远,离本原越来越远,离“道”也越来越远,因此,应该“返归”。“返归”到“园田”中去,“返归”到精神的家园中去。完成这种“返归”,需要“守拙”,需要摒弃乖巧伪智,返璞归真。“守拙”之“拙”其实是摒弃了小聪明的大智慧。只有真正领悟了“道”之本原的人,才能臻于“守拙”的境界。陶渊明“性刚才拙”,因而能够“守拙归园田”。这里的“园田”既指实际的田园,更指精神的家园。这“园田”是“自然”的,但“自然”的含义又绝不仅指“园田”。在陶渊明那里,“自然”有实指的一面,但更具有哲学的意味。《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会老子之“自然”与陶渊明之“自然”,我们会有许多感悟,会感觉到诗与哲学的交融,诗人与哲人的相通。

——这是诗化的哲学,也是哲学的诗化。

【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青青子 ,悠悠我心

2.明明如月,何时可

3.少无 俗韵,性本爱丘山

二、欣赏陶渊明《饮酒》(其五),品味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体会:

1.“悠然”改成“突然”,或“见”改成“望”,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2.“飞鸟”的意象是单纯写自然景象,还是除此之外,另有深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1994年高考题):

秋丛绕舍是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a2ieI2jtb5ow6Pgt5L0g8GE8bxAnM0Pybmeh4ostOo8zb0vCW/P/6MVjUXlnkcm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