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班清文化

班清文化是泰国史前文化的代表。

班清位于泰国东北部乌隆府依旺县,“班”在泰语里是“村子”的意思,班清(Ban Chiang)即清村。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这里发现了泰国史前文化的遗址。1966年,美国青年史蒂芬·杨(Stephen B. Young)到泰国东北地区旅游,来到一个名叫清的小村子,无意中在地上拾到几块碎陶瓷片,上面奇特而美丽的赭红色纹饰使他爱不释手,陶质的古朴也显示出年代的久远。尽管这位美国青年研习的是法律专业,对历史和考古学的知识懂得不多,但他还是把这几片陶瓷带回曼谷。值得庆幸的是,他父亲是当时美国驻泰国特命全权大使,由于这层关系,陶瓷片很快被送到美国,经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专家用碳14等方法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3600—前1000年。这个结论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因为谁也没料到在东南亚地区会发现这么悠久的史前文化。紧接而来的是泰国和国外学者蜂拥而 至,对班清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

班清发掘现场

1967年,开始了班清的第一次发掘,由泰国艺术厅负责,依靠泰国的考古学家进行。

1969年,一位名叫泰锐·马尔斯(Teary March)的美国学者对乌隆府那干县进行了发掘。

1972年、1974年和1975年,泰国艺术厅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地下发掘,发掘面积达180平方米。特别是1974年的那次发掘,为了扩大对班清文化的了解,还把发掘地址扩大到班清以外的另外3个村。

1972—1973年,泰国艺术厅又组织国内力量对乌隆府南颂县、那干县及莱府和廊开府的部分地区进行了发掘和野外考察。

1974—1975年,新西兰奥它格大学(University of Otage)学者对莱府、乌隆府和老挝部分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

但是,自1975年以后,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学者不能像以往那样自由进入这一地区进行学术考察,迫使班清的发掘和考察不得不终止了一段时间。直到1983年,泰国艺术厅才获得机会恢复与新西兰奥它格大学的联合研 究计划,对夜功河上游及乌隆府西部地区的公帕哇丕县进行普查和发掘,以寻找班清文化的分布范围及界限。

1983—1985年,泰国学者索姆素达·拉达尼(Soamsuda Rattanin)又到乌隆府西部考察和发掘,目的是寻找新的证据,解答班清文化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综上所述,先后共进行了9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野外调查,发掘出来大量的人体骨骼、陶器、青铜器和铁器,成为研究班清文化的实物佐证。

1.陶器

陶器是一种用泥巴塑就的史前文明。一堆潮湿柔软的泥巴,经人工制成各种形状的器皿,火烧过后,变得坚硬,盛水不漏,盛物不丢。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使人类从单一依靠石材制造器物的时代中走出来,进入到陶器、青铜器和铁器的时代。陶器还改变了人类的烹饪习惯和生活方式,从此人类不仅仅用火烧烤食物,还懂得对食物进行蒸、煮、炖、煨。陶器还改变了丧葬习俗,发掘出来的许多班清陶器便是用来存放死人遗骸或骨灰的瓮罐,称为“瓮葬”。

班清出土的陶器,说明当地居民于5 600年前就懂得烧制陶器,并在上面绘制精彩的纹饰,既有一挥而就的赭红色花纹,也有经过精心构思的几何图形。美丽的图案与抢眼而又赏心悦目的色彩相搭配,使陶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陶 黑陶 白陶

这种用泥巴烧制的陶器传递着史前文化的符号。从红陶、白陶和黑陶的胎质、形状及纹饰,可以看出它们的制作工艺及用途。

泰国学者素姆索达·尼亚瓦尼博士(Dr. Soamsuda Leeyawanich)在其著作《乌隆府地下发掘的陶器》中说:

最下层土层发掘出来的是矮罐,表面饰以绳纹和刻纹。此外还有存放儿童尸骨的颈口是刻纹的大瓮,绳纹的长颈瓶,广口瓶,底部系圆形的绳纹陶,肩部为刻纹和彩文混合的陶器。

中间一层出土的陶器代表中期的班清文化,计分为三种类型:(1)底部圆,肩部隆起成脊;(2)底部突出,饰以刻纹或彩纹;(3)陶质洁白,肩部隆起,底部突出。或者肩部隆起,底部或尖或圆,陶口涂以红泥。

在中间土层出土的陶器的纹饰,跟距班清2公里远的沃姆盖村(Omkei)出土的陶器纹饰相似。学者们断言,两者之间当有联系。

最上层出土的晚期陶器,亦明显地分为三类:(1)白陶上绘红纹;(2)红陶上绘红纹;(3)陶胎上涂以红泥釉。 [1]

美国学者怀特·爵斯·西(White Joyce C.)参加了班清的发掘,他将发掘出来的陶器分为3个时期:

(1)早期,大约公元前3600—前1000年。有盛儿童尸骨的瓮,为绳纹,肩部有刻纹。此外还有一种长颈的陶器,颈上饰以刻纹或绳纹,外观呈筒状。至于外形近于圆球形的陶器,其肩部常有刻文或彩绘。

(2)中期,大约公元前300—前200年。为白陶绘红纹或红色的泥水陶釉。

(3)晚期,大约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不同时期的各种陶器大部分用于盛尸骨,相当一部分陶器保存良好,即使是破损的碎片,也可根据纹饰及外形将其复原。

专家对班清陶器的纹饰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研究,归纳为下述几类:

(1)单螺纹。(2)双螺纹。(3)中国式的工字纹。(4)钩形纹。(5)蛋形纹。(6)蛋形重叠锁环纹。(7)波浪纹。另外还有牛、鳄鱼等动物的写实图案。

班清陶器纹饰的制作有固定的程序,通常采用刮、划、刻、刺、压、滚等方法。刻、划是用刀具在泥胎上制纹,刺、压则用来装饰花纹的细部。用绳子滚 压常用于花纹不固定的情况。有时在陶胎上加泥成为凸起的纹饰,然后用笔蘸颜料彩绘。

班清出土的陶器最小的高15厘米,大的高至62厘米。最常见的用途是盛死人的骨骸,也有造型不同的生活用具。

2.青铜器和铁器

过去一般认为,东南亚地区使用金属从越南的东山文化开始,而东山文化则源于中国,其时间不超过公元前700—前500年。班清出土的青铜器和铁器,无疑是对上述观点的挑战。班清出土的青铜器和铁器有矛头、斧、箭镞、手镯、脚镯和鱼钩等。其中制作年代最早的是铜矛,大约有4 000年的历史,化学分析的结果是锡占3%,含量较一般青铜器低。除上述铜矛外,班清出土的其他青铜器皆保持铜占85%—90%,锡占10%—15%的正常比例。有的还加了锌,使其容易磨得锋利,但质较软。

值得注意的是,在班清发现了坩埚和浇铸用的石模,说明这些青铜器是在当地生产的。

班清发现了公元前700—前500年的铁器,是一件矛,尖部是铁,尾部是铜,说明那时铁很稀奇。后来铁器才逐渐变得平凡。经测试证明,班清出土的铁器是用直接冶炼法从矿石冶炼的,跟中国的间接冶炼法不同。不必像中国 先炼出生铁,再加工成熟铁。

虽然班清出土的青铜器和铁器数量不多,但代表泰国冶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青铜器

铁器

3.班清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1)班清文化的族属

班清文化的主人翁是当地的班清人,而班清人属于什么民族?或者说是什么民族的先民?解决这个问题对泰国史的研究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一直争议作为泰国主体民族的泰族是从哪里来的?虽然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不外3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泰族是从中国南迁来的;第二种意见认为泰族是从爪哇或马来半岛北上的;第三种意见认为泰族自古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假如我们有足够证据能够确认班清人的族属,无疑将有助于解决泰族起源的问题。目前,人类学者与医学工作者相结合,对班清出土的男女成人和小孩的骨骸进行研究,期待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2)班清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班清文化既然长达5 600年之久,并且知道使用陶器、青铜器和铁器,为什么 偏偏只在班清一地发现,而周围地区所发现的农业文化遗址不超过公元前1000年?也就是说迄今不超过3 000年?班清文化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学术研究最忌孤证,如何才能取得其他旁证?这是亟待学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8/ctZciwfwLAhAqyC3zrkwoYiNjF3AgY0lqfgCiU4/Gu54lNliVmq0YSTCcVq1M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