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这句话中包含了浅显的经济学知识,因为朋友就是资源,就是无形的资产。一个人的朋友越多,他所拥有的资源、无形资产也就越多,当他在资源配置时,就能做到游刃有余,获得最大的收益。
在有些人看来,要帮助别人,自己就一定会有所牺牲,别人得到了,自己则会失去。其实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并不意味着自己吃亏,正如爱默生所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当我们把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搬开时,或许正好也给自己铺平了道路。这是一句很朴实的话,却道出了人与人之间因果循环关系的真谛。在这个重利轻义的物质世界,大多数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对物质的追求早已让人忘记了付出,忘记了怎样去帮助别人。
如果我们在平时能多行善举,热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或许有一天,当你遇到困难,举步维艰的时候,昔日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将会伸出援助之手,这就叫“善有善报”。
在影片《天行者》里,男主角叶秋在寺庙还愿的时候,老和尚说了这样一句台词:“助人如助己,还人心愿如还自己心愿。”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既道出了一个王者为人处事的风格,也说明了作为一个商人所必须具备的世界观和精神境界。其实这句话的道理也简单,就是人要多付出,而不只是索取。因为只有人人都善待别人,伸出援助之手,整个社会的关系才能和谐。如果把这句话正确运用到生意合作之中,将可能收获到另一种利益:人气。
提到景泰蓝,就不能不提香港“景泰蓝大王”陈玉书先生。在一次访谈中,陈玉书先生谈到他在创业初期的一件事。
有一天,他正在公园里散步,累了就坐在座椅上休息。旁边是一位女士和她的孩子,孩子想荡秋千,但女士身单力薄,荡起秋千来很是吃力,玩得气喘吁吁。陈玉书见此便主动上前帮忙,帮他们推秋千,女士和她的孩子玩得很开心。临走时,女士给陈玉书留了一张名片,说以后若需要帮忙就可以来找她。原来,眼前这位女士竟是香港某公司总裁的夫人。
没过多久,陈玉书在拓展销售市场上遇到了困难,他便试着给那位女士打了一个电话,没想到总裁夫人二话没说,立刻就帮他弄到了一张货运签证。这笔生意不仅让陈玉书赚了一大笔钱,而且成了他开创事业的一个起点。
人们常说: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所谓的“准备”,不仅是实力上的积累,还包含一个人真诚助人、不计得失的心性和行为。因为成功的机遇,有时恰恰就掌握在需要你帮助的人手里。如果上述例子中的陈玉书先生,在面对陌生母子荡秋千吃力的情形时,并没有伸出援手,而是袖手旁观,恐怕他就会失去一次大好的成功机遇。
俗话说:人心换人心。没人愿意与自私自利的人为伍,那些能够与人为善,真诚去帮助别人的人,“人气指数”一定是节节攀升的。虽然有时候帮了别人,别人不一定能马上反过来帮你,但是总有一天,你积累的这些人气会在某个时刻助你一臂之力。助人和助己,就像力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你帮了人家多少,其实就等于帮了自己多少。
桑迪·格林伯格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学生,桑迪从小就成绩优异,但家里很穷,不过哥伦比亚大学有很高的助学金。桑迪的室友家境贫寒,也为得助学金而来,二人可以说是对手。
在大二那年,桑迪突然患上眼疾,看东西越来越模糊,由于忙于学业,没及早治疗,桑迪的一只眼睛彻底失明。桑迪陷入绝境,因为他现阶段基本不能再看书,而这所学校竞争激烈,成绩若不好就会毕不了业。桑迪的室友决定帮他,于是每天晚上给桑迪读课本。最后,桑迪不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福布赖特奖学金,还进入牛津大学深造。有了500多美元的奖学金,桑迪得以继续着他的学业。与此同时,桑迪的室友也考入了研究生学院。
一天,桑迪接到室友来电,他说:“桑迪,我真的不喜欢念研究生,我感觉压抑极了!”
桑迪问:“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唱歌才是我真正热爱的,我有个高中同学会弹吉他,我们想合作出张专辑,但需要500美元。”
桑迪二话没说,把所有的积蓄都给了这位室友。
在桑迪的经济帮助下,他的室友在1966年发表了一张叫《寂静之声》的歌曲专辑,同名单曲在美国音乐排行榜上连续获得冠军。他叫亚特·加芬克尔,和他合作的音乐家名叫保罗·西蒙。
这个故事让我们记住了“成就别人也就是成就自己”的道理。所以不要吝惜我们的善心,因为我们最终也会成为“善心”的受益人。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抱怨人际关系复杂、知音难寻,殊不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平日考虑自己过多,帮助别人太少。人气是需要积累的,一个人如果平时不注重人际关系维护,那么很难拥有好人缘。
常言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有时我们帮助别人只是举手之劳,却能因此得到意外的机会和收获。如果我们能对别人施以援手,难保不会遇到生命中的“贵人”。所以我们要舍弃一些自私自利的念头,多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