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本书的研究结构与内容

首都后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远非一本小书就可以完成。为了突出重点和当前的难点,本书建立了经济、社会、空间与环境四大领域的研究框架,并选取了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研究视角。

(一)本书选取以人为本的研究视角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领域都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政治和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关注惠及13亿人口,特别关注人的发展需求。本书限于篇幅,主要研究与居民生活休戚相关的领域。基于政治、文化两大领域的数据可获得性较弱,我们特别研究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为了重点研究乡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本研究增加了空间的视角。如果一个城市和区域真正赢得了经济、社会、空间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明其政治和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我们对各领域的研究都选取了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在第四章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过程中,我们增加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指标,减少了针对性不强的指标;第五章经济可持续摒弃了大部分研究主要研究三次产业结构及主要产业发展的做法,主要从与工资水平直接相关的产业效率视角进行研究;第六章空间可持续也没有延续一般的基于由中心城市、新城、小城镇到乡村的城镇体系的研究方法,而是直面城乡差距研究农村居民全面小康问题;第七章社会可持续摒弃了一般的以大量的人口平均指标为主的分析方法,直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最为薄弱的群体——流动人口——展开研究;第八章生态环境可持续则根据北京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研究低碳交通发展对策。

紧扣全面小康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展开研究,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弱势群体的需要展开研究,是本书的主要特色。

(二)本书的主要章节内容安排

全书研究框架分为三大部分共九章。

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从总体上研究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研究轨迹和指标体系。

第二部分:第五章至第八章,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别研究经济、社会、空间和环境四大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三部分:第九章,综合研究首都后小康社会的政策架构。

第一章为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导读。简要梳理了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的演进及其基本逻辑、中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的演进、小康社会基本思想的演进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性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本书的研究框架和研究视角。

第二章为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首先,对小康社会在中国的理论研究与国家及地区层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进行梳理,概括提出党的十八大之后新时期的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建成”和“公平”三大关键词;其次,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指标与政策进行综述,列举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可持续发展度量指标体系,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含义;最后,指出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小康社会建设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已经完全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战略任务与核心目标。第二章为全书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历史基础。

第三章介绍首都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任务。解剖中国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质的飞跃,提出全面小康的重点和关键是两大群体,即广大的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城市需要承担起为流动人口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任,首都必须建设面向2000万人的小康社会,才能真正进入后小康。

第四章介绍首都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梳理已有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等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四大支持系统20项具体指标的首都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相关数据对北京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纵向和横向评估,从而找到制约首都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第五章首先分析了产业效率与小康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提升产业效率既是北京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北京后小康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次,结合与上海的比较,分析了北京产业效率的时间演变特征,对2000年以来北京各行业产业效率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了北京各产业效率存在的问题;以各区县为单元,分析了北京产业效率的空间分异情况。最后,指出了后小康社会时期北京产业效率的优化策略。

第六章首先从理论演进和实践经验出发,厘清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核心目标,然后梳理了首都城乡一体化的进展与成效,分析了当前首都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首都城乡一体化战略、主要路径和关键突破点。

第七章则主要将目光投向北京的流动人口群体。如果将742.2万在名义上已经纳入北京市民范畴的流动人口考虑进去,那么即使是统计意义上的小康北京也未必能够达到。流动人口也是首都发展实实在在的建设者,应该获得应有的市民待遇。不仅如此,规模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也极大地改变了北京的人口与社会结构,其生活态度与行为选择对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也是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基于这一认识,本章梳理了首都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进展,分析了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困境,提出了推进首都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四条路径。最后,对首都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成本进行了试算,旨在对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成本进行量化分析,以增强政策建议的可行性。

第八章研究在首都后小康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识别北京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治理、能源消费、交通拥堵等方面的重大挑战,并重点分析如何以低碳城市建设为突破口,统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北京市面临的诸多资源环境问题。本章特别针对交通在北京生态环境建设中日益增加的地位和作用,在建立低碳交通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识别北京市现有交通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北京市居民交通行为低碳化的政策框架与具体措施。

第九章在以上各章的研究基础上,对首都后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系统进行研究。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首都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出发,构建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法治、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的小康社会政策体系,梳理近十年来北京市在这五大领域中的各项重要政策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从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北京市现有政策体系进行评价,识别五大领域政策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政策体系的相关建议。

全书写作由叶裕民提出研究框架,并执笔撰写第一、三章,唐杰博士负责撰写第六、七章,杨宝路博士负责撰写第二、八、九章,陈丙欣博士负责撰写第四章,李彦军博士负责撰写第五章,硕士研究生范梦雪、李伟溪、杨映雪参与全部的研究和部分章节的写作过程,全书最后由叶裕民、唐杰、杨宝路统稿,叶裕民修改定稿。 YDaetNH0WAK7gosV+wW4Rf6dGTqwvszFhnuZGyv46eendI6JCIO3iGL1+1LuOcd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