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全面小康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准则。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经过不断演进和发展,已经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其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日益趋同,二者的目标也高度一致。

第一,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追求,也是全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世价值。

第二,针对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21世纪以来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将一部分富裕、平均达到小康的总体小康拓展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由以人均收入表达的小康拓展到惠及十几亿人口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发展目标也因此由经济发展为主拓展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第三,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对小康社会建设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已经完全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所有空间和时间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战略任务。从更长的历史时期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又是中华民族惠及子孙万代、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繁荣昌盛的时代课题。

我们将上述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社会基本思想的演进整合为图1—1。

现代化与长期可持续发展是由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组成的不可分割的大系统整体走向优化的过程。在中国现代化的初期,限于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也针对当时的中国国情,中国谋求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出发点不同,具体任务也各有侧重。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深,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过程相互交织,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也逐步全面和系统,逐步认识到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需要在统一的架构下合理安排。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大系统下,谋求各子系统优化;各子系统的发展不能够给其他子系统和大系统留下重大问题与隐患;各子系统问题的解决,又反过来促进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可持续发展中,人是核心和关键。自《联合国千年宣言》发布以来,2002年和201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都将“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作为重大议题,倡导“促进持续、包容性、公平的经济增长,为所有人创造更多机会,减少不平等现象”,重申“必须尊重所有人权,包括发展权和适当生活水平权”。

对于已经在总体上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中国而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完全契合201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倡导的“尊重所有人发展权和生活水平权,促进包容性发展,减少不平等”精神,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核心任务的高度凝练。

中国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繁重而又艰巨,这不是一个量的增加的过程,而是质的飞跃,是由部分人实现小康到所有人实现小康的过程,是构建系统的社会流动通道、促进中低收入者阶层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的过程,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过程。

中国在总体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于使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农村群体与城市低收入群体全面实现小康,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中国所有城市和区域所要面对的历史性课题。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的“首善之区”,必须承担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责任。相关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北京市全面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已达到93.5%。(注:参见潘璠主编:《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的一份报告也指出,“2008年北京市农村地区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突破90%,总体进入全面小康阶段”(注: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2009农村小康蓝皮书: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监测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如何考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都北京是否实现全面小康?如何在中国实现了总体小康、部分城市提前实现全面小康之后,仍然继续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中国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更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本书研究团队的共同目标。因此,本书命名为《后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察》。 tzaEHFWmycsdEhZZMQd4rZVyNFBAGb4G0UDsR2FPkhmVPtmnuYRfrBnTWX1D3vq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