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中国小康社会基本思想的演进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从最早的民间歌赋到党的十八大将其作为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崛起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其基本思想的演进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小康”是中国先贤对衣食无忧生活愿望的朴素表达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光辉灿烂,而百姓的生活却穷困贫苦,“小康”即成为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对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朴素表达,正所谓“久困于穷,翼以小康”。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形象地用鬼故事讲述“小康之家”:“妻言:‘自汝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给一婢,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全面阐释中国古代朴素小康理想的是《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据乱之后,易以升平、太平,小康之后,进以大同”。国父孙中山立足“三民主义”,将“天下为公”视为最高理想。

由此可以看出:

第一,小康从来不是最高理想,而是指从贫困无序的生活到最美好生活过渡的水平,是一种富有仍嫌不足、温饱已经有余、衣食无忧的生活状态。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标志的大同社会才是先贤哲人对社会模式的最高追求。大道既隐,便求小康。

第二,小康社会不仅指物质层面,更指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信念与追求。

(二)“小康”是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到2000年的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人均GDP仅38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6元。以人均年收入100元的低贫困线标准计算,中国的贫困人口高达2.5亿,贫困发生率30.7%。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上188个国家中排名第17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为贫困落后的国家之一。

以此为起点,邓小平以战略家和政治家的胆识与气魄,在1979年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就宣布:中国到20世纪末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注:参见《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2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87年,在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中,第二步的目标就是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注:《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2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作出了具体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极其富有远见地提出,中国前两步战略目标都能完成,但是第三步比前两步要困难得多。“证明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要看第三步”(注:《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2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

第一,邓小平沿用了小康的概念,将其定位为人民生活从贫困到富裕的过渡水平的生活状态,是改革开放初期贫困中国为了摆脱贫困提出的到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

第二,邓小平与时俱进地拓展与提升了小康的概念和内容,将其作为现代化的内涵之一,把小康社会建设作为20世纪中叶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步骤。

第三,小康不是全部目标,但是它是实现第三步战略、“证明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基础和前提。

第四,中国20世纪小康的核心内涵是经济发展,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性和生态性的内涵相对较弱。

(三)“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

确如邓小平所料,改革开放为中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1995年中国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207个国家中排名第141位,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0年的3.4%,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党和政府与时俱进,也看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必须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主要的战略机遇期,“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该报告第一次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题,鲜明地提出“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目标的内容结构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党的十六大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深远,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始终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是对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国民社会生活状态的基本描述。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千多年前,《礼记·礼运》提出大同社会的目标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党的十八大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描述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两者是何等相似! uw2h84ddOstqa0hSw0z5FsCHv6IrFdoftmMWvkFIZ1nrz00aGFgj77S1jcqriI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