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中国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关系

“小康”的概念源自中国先贤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反映了古人对衣食无忧生活的向往,植根于中国文化背景,并流传不绝,在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思潮源于西方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反思,并在20世纪后期成为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与全人类的共识。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便有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深刻思索,其中已然蕴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朴素原理。在20世纪后期,对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研究也大致与世界同步。

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小康社会的内涵与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以下相关性:

第一,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都是对现代化发展目标的科学认识与深刻思考。“小康”是对富足生活理想的愿景,可持续发展是对不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反思,不论是愿景,还是反思,最终都凝聚为对发展根本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即未来的人类文明发展目标是什么、应选择何种发展道路。

第二,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关键都是以人为本。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本身就偏重于对人的世俗生活之关切,作为中国古代美好生活愿景的小康归根结底希冀的是“人”的小康,希望天下苍生都过上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可持续发展也是站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根本福利的角度反思工业文明的“异化”,保护自然环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长久延续。

第三,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都是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各领域的系统性思想。中国古代对小康社会的描绘偏重物质方面,但也包括良好的社会秩序与高尚的伦理道德。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小康社会内涵更为丰富,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阐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包括经济、法治、文化、人民生活、资源环境五大方面。可持续发展思想以系统论为重要理论基础,追求自然、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各领域。

第四,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内涵中都兼有对效率与公平的追求。小康反映了中国文明中从古至今对丰富物质的向往,以及对公平正义、良好秩序的追求。可持续发展从最初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扩展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诸领域,公平性原则与关注效率的持续性原则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核心。

(二)中国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融合

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都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邓小平在1979年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到20世纪末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1987年,在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中,第二步目标是到20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题,鲜明地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目标的内容结构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各项工作。1994年,中国制定并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了“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02年,中国首次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介绍中国在推进《21世纪议程》等方面的行动和成就,阐述了中国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和政策措施。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

综上所述,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小康社会建设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已经完全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追求的系统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战略任务,也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阶段性目标。 0zLCqwi4qkvbuqWDwJsWPOZTVx53CGfaPVIWct3bSU+2X1otJ33/D+Q9Tg2walt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