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年龄不同,五脏功能大不同

在民间谚语中有“老要精神少要稳”的说法,意思就是说老年人因身体状况较弱,可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加以弥补;而年轻人则性情较为冲动,则应尽量保持稳重。基于同样的道理,前人提醒人们“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因为前者打打杀杀,场面比较火爆,后者机谋重重,其中诡计多端,从而让人们要注意克制自己年龄段较为容易出现的错误。

小孩脾常不足,肝常有余

《黄帝内经》里说,小孩子是“稚阴稚阳”之体,还没有发育完善。说明气血还不充足,体质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孩子的生长发育特别旺盛,比成人的生长率要高很多、快很多,需要的营养物质也就特别多。但脾胃薄弱,消化能力较差,加上小儿饮食不能自节,容易为饮食所伤。

肝属木,在春天生发。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春天,正是肝气初生的时候,少阳之气特别旺盛。中医上常常称之为“肝常有余”,最典型的症状便是性急、烦吵、脾气大。

ƒ衰老以肝衰为先导,脾肾虚是根本

《黄帝内经》记载,“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说明肝最先衰老。当人们自觉衰老来临,多是从“目始不明”及体力下降(“筋不能动” )开始的,因为肝主筋、开于目。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肾气渐虚时,不能充养髓海,就会导致大脑思维迟钝、言语多误、健忘,甚者痴呆,对疾病的反应能力差。

脾胃为后天之本。步入老年后,脾胃虚弱,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能力不足,是衰老的重要原因。另外,脾主肌肉,老年人还极易出现肌肉萎缩,所以中老年人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强身健体。

ƒ人一生中,五脏如何生盛虚衰

在《黄帝内经》中,我们的先辈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提出了肝“在志为怒”的观点。当人为情志所伤时,也是由肝来疏泄。养生保健就是要依照各个年龄段的特点行事,根据年龄,该跑则跑,当卧则卧,这样才能防止耗伤,顺利完成这个天赋的生命过程。

解读《黄帝内经》

【原文】“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释义】人在10岁的时候,五脏基本上长成了,以五脏以基础的气血开始在全身流通,因主要集中在人体下部,所以10岁左右的小孩都喜欢走或跑;长到20岁,气血变得旺盛,肌肉逐渐发达,这个年岁的人喜欢小步快走;30岁时,五脏发育完全,此时肌肉结实,气血充盛,走路都迈着方步,不紧不慢;40岁时,脏腑都发展到极点而衰退了,于是皮肉开始松弛,头发开始脱落,两鬓斑白,这个年岁的人不再喜欢走动,而是乐意稳稳当当地坐下来;50岁时,肝气就开始衰弱,胆汗减少,视力就不怎么好了;60岁时,心气开始衰弱,气血运行迟缓,常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60岁的人体力不济了,喜欢躺着;70岁时,脾气虚损,皮肤干燥没有光泽;80岁时,肺气衰弱,精神不济,说话常常出错;90岁时,肾气衰竭,其他四脏也因为失去了肾脏的滋养而日渐空虚;100岁时,五脏都虚损了,精神和气血也都不能耗竭,只剩下形体了,这个时候,人就寿终正寝了。 TgPKfz1EPNv3P1zB7yPqBOq8gQs7vaJmz94ZqljhvidOroxAgabqfVMsFdCA/IQ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