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 李银河

出版方嘱我为这版弗洛伊德《性学三论》写个导读,为慎重起见,逐字逐句重读了这个新译本。感觉这个译本很好读,比以前读过的版本好了许多。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过去版本多译自英文,两次译,难免与原文疏离,读起来磕磕绊绊,词不达意。这一版直接译自德文,好了很多。

二是译者中文文笔洗练优美,使人读起来爱不释手。如果有人想读此书,我当然会推荐这个译本。


弗洛伊德是性学开山鼻祖,早就名满天下,我对他这本书的评价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是,弗洛伊德这本书不仅在性学领域非常重要,而且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句是,书中一些论点振聋发聩,完全原创,且已成经典。

第三句是,书中一些论点虽然已被证伪或遭质疑,但是从了解性学理论发展史角度来看还是值得关注的。

对思想史的贡献

弗洛伊德作为一代性学宗师,当然有其过人之处。他的思想著述不仅开性学之先河,而且对人类思想文化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人甚至拿他对人类思想的贡献与马克思相提并论,并非全是溢美之词。仅举几例:

例一:对古人与今人在性欲上的区别的经典概括。

弗洛伊德指出,古人与今人情欲生活的最大差别,是古人更重视性冲动本身,而今人更重视性对象。古人视冲动为圣物,认为它能够神化相对低贱的对象;而今人则认为性冲动是低俗的,只有当其作用在某些对象身上时,才能为人们所宽宥。

这个概括既经典又深刻。在古代社会(古希腊、古中国、古埃及等)人们根本没有同性恋这个概念,人们会认为性欲就是一团不可分割的冲动,需要宣泄,至于它宣泄的对象是男是女完全不重要。这就是同性性行为在古希腊是普遍社会实践,而中国皇帝多有男宠,民间也不以同性性交为罪恶的原因。

弗洛伊德之后,有大量对古希腊性规范的研究,明显受到弗洛伊德这一立论的影响。

例二:升华理论即“性是美的本源”的观点。

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首次将人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归结为人类性欲这个源头。该理论的要旨是:当原欲受阻时,那股冲动升华至精神领域,创造出艺术与美。

他形象地将性欲比喻为奔腾不息的河流:性欲这条河流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流淌,但其所有或是绝大部分的能量却早已脱离了原来的性目标,被挪作他用。性冲动脱离原来的性目标,转向新的目标的过程,被称作升华作用。正是在这种升华作用的帮助下,我们的文化成就才得以实现。

弗洛伊德甚至说过如此极端的话:那些在艺术方面富有天赋的人,往往是高效、性变态和精神病的结合物。这话说得或许过了头,但是它却是升华理论的一个比较极端和具象的说法。

例三:性变态属于人的正常表现的观点。

弗洛伊德指出:性变态不仅分布十分广泛,本身也算不上什么特别出格的事情,甚至根本就是正常体质的一部分。

是弗洛伊德首先提出,同性恋这样的属于少数人的异常性倾向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罪恶或病症,相反,人为什么会爱异性、只与异性性交反倒是值得研究的事情,并不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

例四:关于所有身体部位都能成为快感区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身体部位和内脏器官都具有成为快感区的潜质。后来,福柯也表达过类似观点,比如快感非性化的观点,即快感完全脱离生殖器官,通过身体其他部位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获取。

例五:关于所有人都是雌雄同体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从解剖学的角度看,一定程度的雌雄同体本身就是正常的。在每一个正常的男人或是女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异性器官的残迹,他们要么成了多余的残存器官,要么发生了转变,承担起了其他功能。按照这种观点,一个人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可能是彻头彻尾的男性或是女性,而更像是兼具两性特征、集主动性和被动性于一身的混合体。

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跨性别现象,双性恋现象,也为男女平等找到了生理学的依据。

例六:关于禁欲有害的观点。

弗洛伊德针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抨击了禁欲的种种弊端和负面后果,这在当时是很勇敢的,需要极大的道德勇气。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经验表明,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本身都不适应禁欲。

他还说:我不得不说,禁欲除了会诱发精神病,还有其他的恶果。

这是他作为一位杰出的精神分析师的经验之谈。弗洛伊德竟将禁欲提到威胁民族生存的高度加以批判:对性行为的限制,会大大增加一个种族的生存焦虑感和死亡恐惧感,从而影响每个个体享受生活的能力,打消他们为某个目标英勇献身的积极性。这一切都会直接表现在人们日趋减弱的生育愿望上,这可能直接导致一个民族在未来被除名。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为文化的性道德做出了如此多牺牲,这真的值得吗?这一问极为冷静,极为理性,是对那个禁欲时代的勇敢挑战。

创意十足的经典理论

作为一个学科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创意十足的经典理论,不仅振聋发聩,有些甚至是惊世骇俗的。举几个例子:

例一:同性恋成因说的批判。

弗洛伊德既反对同性恋的先天说,也反对后天说,而是从临床实践作出自己独特的同性恋成因分析。他指出:无论是先天生成说,还是后天习得说,都没能阐明同性恋的本质。

尽管关于同性恋的成因至今仍争论不休,并无定论,但是弗洛伊德的分析当属领风气之先者。

例二:虐恋关系中施虐和受虐角色可以互换。

弗洛伊德指出: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受虐狂其实是施虐狂的一种延续,只不过在受虐行为中,施虐的对象成了自己,受虐者把自身看成了性对象。而神奇之处还在于,其主动和被动形式往往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那些以在性生活中对他人施虐为乐的人,往往也具备将性行为中的痛苦转化为快乐的能力。

施虐狂往往也是受虐狂,只不过总有一种形式会稍占上风,成为其主要的性取向。这是虐恋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例三:变态与常态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共存;正常与变态之间并不存在黑白分明的界限。

弗洛伊德认为,日常生活经验表明,大多数略显出格的性行为,其实是健康人性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正常人也完全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将性变态行为视作正常的性目标,甚至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共处。在一个健康人的性生活中,这些变态行为都可能存在。

性变态包罗万象,完全没有必要去苛责这类行为。

在性生活方面,我们现在还无法在正常的生理变形和病态症状之间划清界限,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然而,直到如今,人们还总是想方设法要划清变态与常态的界限,还在这个无解的问题上纠结不休。

例四:幼儿性欲的三阶段论。

弗洛伊德首创性地将幼儿性欲概括为三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

这一理论为后来性学对幼儿性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被证伪或被质疑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已经被后来的性学研究证伪,或者质疑。有些是因为出现了新的研究手段,有些是性学话语的变迁所致。

比如在提及同性恋时,当代性学已经废除了性倒错、性变态、同性恋患者这些贬义概念和用语,而弗洛伊德的用语尚停留于他生存的那个时代。试举几例:

例一:将性作为精神病的唯一原因。

弗洛伊德曾认为,性冲动是精神病唯一的、持续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力量源泉。他甚至认为精神病患者无一例外在潜意识中都具有同性恋倾向,他们的原欲一直停留在同性人群身上。

晚近的性学研究得出不同结论。

例二:阉割情结和阳具崇拜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女性在早年都会经历这么一个心理阶段:她们羡慕男孩所独有的男性体征,因为自己没有阴茎,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女性的这种“阴茎崇拜”是“阉割情结”的具体表现之一。

弗洛伊德继而将这一假设应用于对女权主义的分析,认为在阴茎崇拜的背后,是女性对男性的敌视和怨念,并说许多女权主义者的诉求和文学创作都印证了这一点。

在古今中外数千年的男权统治之后,将女性对男权的反抗和争取男女平等归因于阴茎崇拜,显然是过于轻率了。

例三:将女孩自慰视为男性特征。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男性有原欲,女性没有原欲,因此将女孩手淫归结为男性特征。为什么女性就没有原欲?为什么原欲就是男性特有的?

晚近的性学研究推翻了弗洛伊德的这一论断。

例四:将女性快感划分为阴蒂快感和阴道快感,以前者为不成熟的、男性的特征,以后者为成熟的、女性的特征。

晚近性学研究,特别是马斯特斯和约翰逊的实验室研究发现,所谓阴蒂快感和阴道快感的区别并不存在,在放入阴道的医用摄像头下,两类快感的反应周期被证明是一模一样的。


尽管弗洛伊德的一些论点受到了质疑甚至已经被推翻,但是它们只是这位勇敢的性学开拓者所奠基的性学大厦的阴影部分,这座大厦如今的雄伟壮观气象离不开弗洛伊德这位奠基人的开创性工作。


2015年1月18日 b9kK+gJO0UQDnUSjvv/Z3INmdGAn1uDux1F1VQIww1wgzDAGbFCN+rKHHQ2dOS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